张 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 武汉 430020)
静脉穿刺术是儿科治疗和急救的基本操作技术,也是护士工作的最基本技能[1]。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医疗、护理质量,穿刺成功率直接影响着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乃至护患关系[2]。本研究以儿科病房为基础,探究将静脉评估分级和儿科护士分层管理相结合。
我科开放床位48张,现有护理人员28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护士长),主管护师6人,护师8人,护士13人,均为女性护士。
护士长将护士按照职称和工作年限等将护士分为科室高级护士、中级护士、初级护士、新护士。高级护士为工作时间≥10年,职称均为主管护师,共6人;中级护士为工作时间5~10年,职称为护师有8人,职称为护士有2人;初级护士工作时间1~5年,包括轮转护士和进修护士,共9人;新护士工作时间≦1年,共2人。
曾昌英等人结合儿科临床,自制小儿浅静脉评级表(见表1)。从血管部位、目测静脉直径、静脉深浅度、静脉充盈度、静脉长短、患儿体型等6个维度进行评估,依据得分将小儿静脉进行分级[3]:
表1 小儿浅静脉评级表
静脉分级标准:0级:9分及以下;1级:10~12分;2级:13~15分;3级:16分以上
1.3.1 护士分层穿刺方法
具体方法如下:3级血管由护士长/高级护士进行穿刺,2级血管由高级护士/中级护士进行穿刺,1级血管由中级护士/初级护士,0级血管由初级护士/新护士穿刺。
选择2017年7月~2017年10月2200例次的儿科外周静脉输液患者为对照组,同期2238例次的儿科外周静脉输液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模式静脉穿刺,观察组采用上述对应层级。
1.3.2 班次合理安排
护士长在排班时对各层级护理人员进行合理搭配,包含四组责任护士,每组两人,按照高年资和低年资进行互相搭配,保证均有四个等级护士配置。让不同层次的护士发挥各自的作用,有利于激励机制的形成,增加护士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1.3.3 穿刺方法
在穿刺过程中,实行高级指导中级、中级指导初级、初级指导新护士学习的模式,对于较难穿刺的3级血管穿刺成功后向其他的护士交流经验。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进行穿刺学习,交流各自的穿刺心得。
1.3.4 反馈与分层管理
在静脉穿刺管理过程中,对于科室出现的穿刺问题及时进行信息的反馈和改进,以保证科室护士穿刺工作的顺利进行。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家长对护士穿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0级满意人数233人,1级355人,2级400人,3级400人。对照组0级满意人数154人,1级255人,2级366人,3级300人。
表2 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
采用等级不同的护士搭配排班,体现了传帮带的理念,在实际操作中,根据静脉血管的情况,低级护士能应对的穿刺患儿自己独立应对。
根据患儿的静脉分级,护士分层进行静脉穿刺,基本保证了能力与工作难度相当,既使得每名护士都参与输液穿刺,又减轻了以前责任制护理模式中部分护士因为难穿刺血管所面临的压力。
根据静脉分级选择相应层级的护士穿刺既保护了患儿的血管,尤其是血管条件欠佳的患儿,家长也基本能满意护士的穿刺水平,改善了因穿刺导致的护患恶劣关系。
通过该实证研究我们发现,采取静脉评估分级与分层管理模式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提高儿科外周静脉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也能提高儿科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便于儿科护士的层级管理,提高护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儿科专科护士的发展,有利于营造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但是,目前关于静脉评估分级及研究主要以临床为主,尚缺乏统一、科学的静脉评估量表,有待广大的儿科护理同仁积极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