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凤晴
(安庆市立医院新生儿科,安徽 安庆 246000)
有研究指出,晚期早产儿(孕34~36+6周)容易发生体温不稳、黄疸、低血糖、呼吸窘迫、低氧血症等疾病,且经口喂养尚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临床监护和治疗,提高体质量与机体功能,才可有效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随着新生儿学科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对胃肠内营养更为重视,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早开奶,尽快达到足量胃肠内营养,缩短了胃肠外营养的时间,减少深静脉置管的需要[1]。本研究探究分析了腋静脉留置针在晚期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选取本院于2019年1月1日~2019年7月31日收治的84例晚期早产儿为临床研究对象,遵循奇偶数分组法原则将晚期早产儿分组,每组42例。观察组42例中男22例,女20例;胎龄在34~36+6周,平均胎龄(35.6±0.4)周。对照组42例中男23例,女19例;胎龄在34~36+6周,平均胎龄(35.3±0.5)周。比较两组晚期早产儿的临床资料,P>0.05,但有可比性。
两组患儿均应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24G 的Y型留置针,BD福徕喜预充式导管冲洗液,3M透明敷贴,温毛巾,碘伏,75%酒精。
对照组42例给予头皮或四肢浅静脉穿刺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医护人员遵循头皮静脉或四肢浅静脉穿刺留置针的流程进行操作。
观察组42例则给予腋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留置针排气备用,选择好穿刺侧腋静脉,用温毛巾将患儿腋下皮肤擦拭干净,动作轻柔,注意保暖。肩部抬高20°~30°,上肢向外延伸至110°~145°时,水平暴露患儿腋窝,腋静脉位于腋动脉的内侧,外观呈蓝色且触摸无搏动。助手一手轻轻固定住患儿,一手按压住腋静脉近心端,使其充分充盈,穿刺者用碘伏消毒皮肤后再用75%酒精脱碘待干。绷紧患儿腋下皮肤,在腋静脉暴露明显处下处进针,进针角度为10°~15°,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少许,边送管边退针芯,送管速度大于退针芯速度,将软管不完全送入血管内,预留2 mm,接BD福徕喜预充式导管冲洗液确定是否在腋静脉内,同时观察输注是否顺利,成功后方可用3 M透明敷贴妥善固定,标识穿刺日期、时间以及穿刺者姓名,将患儿手臂恢复正常。穿刺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两组晚期早产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保留时间、穿刺并发症(堵管、脱管、液体外渗、静脉炎)率。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
观察组42例晚期早产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97.6%、穿刺并发症率4.8%、留置针保留时间为(5.8±1.3)d,对照组42例晚期早产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83.3%、穿刺并发症率28.6%、留置针保留时间为(3.2±1.2)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晚期早产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保留时间、穿刺并发症率比较[n(%),±s]
表1 两组晚期早产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针保留时间、穿刺并发症率比较[n(%),±s]
组别 n 穿刺并发症率 一次穿刺成功率 留置针保留时间(d)堵管 脱管 液体外渗 静脉炎 发生率观察组 42 0 1 1 0 2(4.8) 41(97.6) 5.8±1.3对照组 42 3 4 3 2 12(28.6) 35(83.3) 3.2±1.2 x²/t - - - - - 9.002 7.309 5.224 P-----0.01 0.01 0.01
晚期早产儿在所有早产儿占70%,近年来我国流行病学显示,晚期早产儿的数量逐年增加。因此,临床必需加强产前保健,减少晚期早产儿的出生,提高新生儿的体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
静脉输液通常是临床用药的主要途径,通过静脉留置针给药可减少反复穿刺现象,可减轻患儿的生理痛苦,也可避免患儿因静脉细小,导致穿刺失败、治疗无法顺利完成的现象。临床认为,与早产儿的头皮静脉、四肢静脉的相比,腋静脉的解剖位置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皮下脂肪较少,充分帮助患儿外展上肢后,可充分暴露浅表腋静脉。有研究指出,早产儿的腋窝外外侧壁中心位置的腋静脉肉眼可见,是最佳的穿刺输液治疗区域,也是最佳留置针穿刺部位[2]。即便穿刺期间,患儿因为疼痛挣扎而影响穿刺,由双人配合操作,其助手帮助固定患儿四肢,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再者腋静脉的位置比较隐蔽,不容易被污染,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腋静脉穿刺的留置针保留时间长、穿刺并发症少,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相较于头皮或四肢浅静脉穿刺留置针,更具优势。
由上可知,在晚期早产儿的输液治疗中应用腋静脉留置针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留置时间,减少患儿的痛苦,保证治疗顺利完成;同时减少护士工作量,从而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