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喂养困难应用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0-06-08 04:55黄惜华李惠怡杨乔焕王丽辉赵雪婷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营养性胎龄胃肠道

黄惜华,李惠怡,杨乔焕,王丽辉,赵雪婷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广东 广州 510315)

早产儿属于高危新生儿,其存活率虽然明显上升,但大多存在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的问题,导致喂养困难、喂养不耐受的几率较高。临床统计显示,早产儿喂养困难的几率高达50%以上,胎龄越小、体质量越轻、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几率越高,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呕吐、腹胀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便血、窒息等,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降低存活率,也对生长发育十分不利[1]。临床对本病多采用对症治疗,但疗效不理想。研究显示,抚触能给予患儿良性刺激,改善胃肠道神经功能,促进胃肠蠕动。非营养性吸吮利用无孔奶头吸吮,能促进胃肠功能发育[2]。本研究进一步分析早产儿喂养困难应用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的效果,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3月-2019年6月在我院新生儿科治疗的120例喂养困难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男32例,女28例,胎龄30-35周,平均(33.1±1.6)周,体质量2400-4800g,平均(3430±540)g,5min Apgar评分7-10分,平均(8.6±1.1)分;对照组60例,男33例,女27例,胎龄30-36周,平均(33.4±1.5)周,体质量2400-4850g,平均(3500±560)g,5min Apgar评分7-10分,平均(8.6±1.0)分;所有早产儿胎龄均<37周,出生体质量<5000g,奶量减少3d,呕吐次数>3次,胃潴留量>前次喂奶量的1/3;排除合并肠道先天畸形、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器官功能损伤、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液系统疾病等;对比两组早产儿的胎龄、体质量、5min Apgar评分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感染、静脉营养支持等治疗。对照组给予抚触,每日抚触治疗3次,15min/次,在喂养时将患儿摆放至侧卧位,抚触前合理人员使用维生素E润滑双手,抬高头部30°,抚触其上肢和下肢,再抚触胸腹部[3]。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使用非营养性吸吮治疗。在喂养前1h进行口腔肌肉抚触,护理人员洗净双手,戴上无菌手套,用中指和示指指腹对两侧咬肌进行轻柔按摩,帮助患儿作下颌关节被动下抬和上抬运动,再用右手中指深入患儿口腔,按压其舌根,拇指配合中指轻拉舌头,让舌头做伸缩动作,再在口腔双侧峡部、口腔内部做揉压旋转,最后从甲状软骨到下颌下方进行按摩,以上每个动作2min,以患儿感觉舒适、不哭闹为宜[4]。之后进行非营养性吸吮治疗,在治疗前1h播放母亲声音,在距离患儿耳部25cm处播放,分贝在40-50dB之间,2次/d,将无孔安抚奶嘴放入患儿口中,吮吸20min,3次/d。

1.3 观察指标

统计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率,喂养良好率,口腔感染发生率;记录禁食时间、经胃/口营养时间、达胃肠道喂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平均奶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率(%)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间喂养不耐受率、喂养良好率及口腔感染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间喂养不耐受率、喂养良好率及口腔感染率比较(n%)

2.2 两组间喂养不耐受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间喂养不耐受改善情况比较()

表2 两组间喂养不耐受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禁食时间(d) 经胃/口营养时间(d) 达胃肠道喂养时间(d) 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d) 平均奶量(ml/kg/d)观察组(n=60) 3.0±1.1 7.3±2.2 17.3±3.6 11.5±2.8 140.2±22.4*对照组(n=60) 6.4±1.9 10.8±3.1 25.5±5.7 14.3±2.6 73.8±12.9

3 讨 论

早产儿发生喂养困难的几率较高,原因在于喂养方式的转变。胎儿在母体内通过脐带获得营养,出生后通过胃肠道消化获得营养,但早产儿大多胃肠功能发育不成熟,导致胃肠道的蠕动及消化能力较差,极易发生腹胀、呕吐、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情况。早产儿喂养困难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负面影响,传统治疗多从鼻饲、肠外营养入手,但对胃肠功能的改善效果不佳。抚触和非营养性吮吸是近年来早产儿喂养困难常用的干预方式。抚触能够刺激患儿的皮肤感受器,增强皮肤血液循环,使触觉感受沿着脊髓传至大脑,刺激副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提高胃泌素、胰岛素等胃肠激素的分泌,加快胃肠蠕动和消化,促进胎粪排泄[5]。非营养性吸吮治疗结合了口腔肌肉抚触和非营养性吸吮,通过口腔肌肉抚触能刺激口腔黏膜感觉神经末梢兴奋迷走神经,增加胃泌素的分泌,刺激胃肠动力和胃肠黏膜的生长发育,促进胃肠蠕动排空。非营养性吸吮能促进吸吮、吞咽反射的形成,实现早期喂养母乳的目的,提高喂养耐受性,有助于使患儿顺利从管喂养过度到经口喂养,尽早恢复肠道喂养[6]。临床研究显示,抚触结合非营养性吸吮能有效促进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加快胃排空,减少胃食管返流,加速早产儿体质量恢复,缩短达完全经胃肠道喂养时间。

综上所述,早产儿喂养困难应用抚触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的效果确切,有效降低了喂养不耐受率,提高喂养良好率,缩短经口喂养时间,加快体质量的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营养性胎龄胃肠道
酶可提高家禽的胃肠道完整性和生产性能
胃肠道肿瘤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
加速康复外科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在肝移植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宫内生长异常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及相关关系对新生儿ICD-10编码影响
儿童保健门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研究
You Must Have A Healthy Diet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2例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与出生体重及胎龄关系的研究
小儿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经右旋糖酐铁(口服液)治疗效果观察
围生期窒息新生儿脑组织损伤后血清酶变化的胎龄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