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岚
摘 要:随着教育界的体制改革,我国的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性。在小学教学阶段,思政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课堂。通过对思政课堂教育现状的观察,却发现当下的素质教育课堂现状存在些许弊端,制约着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进程。为了保障小学思政课程可以发挥出育人的全部价值,教师需要对思政课堂进行更加缜密的设计。本文将围绕小学思政课堂的开展现状和发展策略来展开小学思政课程育人空间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 思政课程 育人 空间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30.050
小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下社会环境对人才的评定标准越来越高,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充足的素质教育课堂是具有关键意义的。思政课堂便是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思政课堂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贯彻落实,有助于保障小学生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然而,当前的小学思政课程存在着较多的教学问题,无法确保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小学思政教师需要进行深刻地反思,并且教师自身需要开展更加积极地探索。为小学生培养起完善的社会观念和道德素养是漫长的过程。
一、探索小学思政课程育人的思想空间
思想是课程开展的核心,思想空间将直接决定小学思政课程育人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注重课程思想空间的主导性。小学思政教师需要对思政课程有着明确的认知,教师的认知广度将影响思政课程的开展质量。因此,在设计小学思政课程时,教师需要落实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将自身的教学素养进行完善,教师同样需要在课程中完成学习,使思政课程的思想空间得到开阔。
(一)明确持续发展的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思政课程的教学材料和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使得课堂的价值得到持续的利用和发挥。在小学思政课程的教材中蕴含着多样的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将其进行积极地开发。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因此在思政课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传授多元化的知识,比如道德观念、法治观念、班级管理、家庭观念等内容。小学思政教师身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教师理应保障小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同时,在当下社会中的人才需要具备全面的素养能力,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思政课程不仅要开展知识的教育,还需要将小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使小学生可以将正确的品质和观念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比如,教师应当在思政课程的建设中开展理论的指导,使学生在团建的内容中完成交流讨论,保证了思政课程的持续性发展,使小学思政课程的思想空间得到丰富的拓展。
(二)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是当下教育环境中教师需要明确的观念。在小学思政课程的完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尊重和明确,以此来保障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培养。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需要对学生的性格特征进行充分的考虑。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在性格特征上具有独特性,教师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程设计。同时,每一位小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小学思政教师需要尊重小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并将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重视起来。比如,教师在开展思政课程内容的设计时可以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生活经验等将学生分成各个学习小组,使思政课程的教学效率得到提升,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和尊重,保障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探索小学思政课程育人的环境空间
班级环境和校园环境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小学思政教师需要注重环境空间的建设意义,以此来保障思政课程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率,使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得到贯彻落实。小学校园将校园文化和社会价值文化融入了校园和班级之中,使校园的建设更加有意义,学生在校园和班级之中可以感受到丰富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小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法治观念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注重环境空间的构建。然而,当下的小学思政课程却忽视了班级环境的重要性。班级对学生开展的思政教育往往局限在了教材之中,导致了学生没有在环境中获取教育的价值。
(一)开展思政教育的活动
首先教师需要在班级中营造出良好的思政课程氛围,确保小学生参与到思政课程中,兴趣可以得到激发。小学生本身的年龄较小,因此小学生还具有活泼好玩的性格特征,教师可以在班级中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保障小学生可以从活动中感受到思政课程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完成思想品德的升华和培养。比如,在进行《家国情怀》这一堂思政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班级中举办以“我的家,我的国”为主题的班会活动。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中播放爱国主义情怀的宣传视频,使小学生树立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班会活动中分享自身对家和国的感受。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家庭和国家的联系?”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表达出内心的情感。通过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小学生塑造更加完善的家国观念。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是拓展环境空间的有效方式,教师应当充分利用。
(二)班级环境的管理建设
班级是小学生进行思政课程的关键场所,教师需要重视班级环境建设的关键性,以此来确保学生可以完成高效的思政学习。在以往的小学思政课程中,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书本中的知识传授中,导致了学生无法将知识进行实践转化。教师可以将班级管理建设的内容与学生的教育进行联系。比如,在进行《集体意识》这一堂思政课程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将书本中关于集体意识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对集体意识有着清晰的理解和认知。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级管理建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合作来装扮班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弘扬优秀价值观念的手抄报等在班级墙面上进行张贴。同时,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图书角,保障学生在图书角中进行交流和阅读,使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提升。总之,班级环境是学生学习之地,教师将班级环境进行管理和建设有助于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完成树人立德的培养,使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落实。
(三)探索小学思政课程育人的行为空间
1.确定行为空间的核心
学生是小学思政课程的教学主体,因此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小学生的行为,使思政课程育人的行为空间得到拓展。小学生就是行为空间中的核心。小学思政教师以往在开展教学设计时,总是忽视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设计的知识内容与小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生活经验并不相符,导致了学生无法完成思政课程的学习任务,使得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无法得到实现。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进行明确,因此教师应当确立下来小学生的核心位置,将学生的行为进行充分的关注。比如,在开展《我的朋友》思政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自己与朋友相处的行为和模式,使学生切身地去感受到思政课程的知识内容,有助于小学生树立起更加深刻的素质观念。
2.拓展行为空间的范围
小学思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将教学视野局限在课本之中,同时教师对学生开展的教学形式过于程式化,导致了小学生的行为无法得到实践。小学思政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当完善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师应当将学生行为空间的范围进行拓展。思政知识的范围较广,教师应当为学生延伸课堂的内容和形式,使小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凝练自身的思政素养,保障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我和父母》这一堂思政课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下帮父母做一些家务。通过课外实践的开展,教师拓展了学生形式空间的范围,保障了小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家庭观念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思政課程是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教师应当不断对思政课程的育人空间进行探索,使思政课程发挥出立德树人的价值,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洁《小学思政评价实施的现状与思考》,《山西教育(教学)》2019年第9期。
[2] 才春海《对话新思政 培养奋斗者》,《中小学校长》202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