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會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音乐对儿童成长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视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音乐素养的培养,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生活娱乐都有一定影响。儿童生理上正处于发育阶段,性格还没有完全定型,在这一时期,教师借助悦耳动听的音乐,能帮助儿童放松心情,缓解一些焦虑情绪,陶冶儿童的情操,更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儿童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音乐素养;儿童;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232-02
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能够有效发挥儿童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儿童在学习中思考,拓宽儿童的视野,提高儿童的音乐鉴赏能力,进而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对其成长具有重要的
作用[1]。
一、儿童音乐教学概述
(一)儿童音乐教学的涵义
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心智还不成熟,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儿童的心智特点,对音乐欣赏、歌唱等多个环节进行趣味性设计,创设出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如音乐欣赏中,教师不应长篇大论地讲述理论知识,而应让儿童配合音乐参与表演或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绘画,将节奏和表演、图画的色调结合起来,提高儿童对音乐知识学习的兴趣,加强儿童对音乐的认识,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最终有效提高儿童的音乐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穿插一些音乐小游戏,增强儿童学习音乐的主动性,或结合多种乐器,让儿童进行实践训练,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让儿童在音乐熏陶下舒缓情绪、陶冶情操,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增强音乐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总之,对儿童开展音乐教学能促进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提升儿童的音乐素养,能使儿童在各种音乐的节奏律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养成自我激励的好习惯,并提升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应依托各种教学方式推动音乐教学开展,让儿童的音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儿童音乐教学的主要特点
1.儿童音乐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教师在对儿童开展音乐教学时一定要遵循相关规律,如教师选取的音乐教学内容应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的,是儿童更容易接受的,这样音乐教学才能更有效。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儿童的个性差异、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儿童都受到尊重,增强学习音乐的信心。总之,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需要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2]。
2.寓教于乐是儿童音乐教学的突出特点
儿童的天性就是爱玩,所以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特点,通过一些趣味性游戏让儿童边玩边学,在学中感到快乐,在玩中学到知识。寓教于乐的音乐教学能使儿童跟随美妙的音乐舒缓情绪,给儿童带来愉悦的心情,同时能借助音乐丰富儿童的情感世界,增强儿童与音乐的情感共鸣,帮助儿童塑造良好的性格,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
3.组织教学活动中的教语,增添音乐教学的趣
味性
教语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所用的语言。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语言开展教学,教师的手势语、体态语等都会让教学活动中的教语更加生动形象。一个简单的手势就能让儿童的学习更加科学合理,就像此时无声胜有声一样,能让儿童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一个表情就能让教师与儿童心灵贯通,让儿童与教师心有灵犀。教师的作用是要让儿童快乐、愉悦地学习,感受音乐中那如诗如画般的情感,收获更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要想让儿童音乐教学得到更好的开展,就需要让儿童的自我表现能力和自我参与意识提升,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性,同时在儿童需要时及时予以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就是要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开展音乐教学,突出儿童的音乐表现能力,以获得更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二、音乐素养的培养对儿童成长的作用
(一)帮助儿童塑造健康的人格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个时期的儿童对世界还不够了解,常在遇到未知事物时感到迷茫、困惑,容易产生浮躁、烦恼的情绪。有效的儿童音乐教学,能让儿童借助音乐所传达的情感、内涵与事物放松情绪,用自如的方式认识生活,进而帮助儿童塑造健康的人格。同时,教师教学一些正能量歌曲,可以帮助儿童树立崇高的理想。如教学一些歌颂英雄人物的音乐时,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歌词,让儿童了解相关英雄人物的事迹,在学习中注入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学习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
(二)有助于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
很多音乐的节奏都比较轻松、愉悦、欢快,让儿童长期接受这类音乐的熏陶,能净化儿童的心灵,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优美的音乐还可以激励儿童更主动地表达自己,如听到轻松愉悦的音乐时,儿童总会不由自主地跟随音乐的律动跳舞,这样能在促进儿童释放天性的同时,加强儿童的身体锻炼,提高儿童肢体的协调性,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与发展[3]。
(三)增强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创新力
音乐教学能提高儿童记忆力,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教学《拔萝卜》《数鸭子》《两只老虎》等儿歌时,可引导儿童进行歌曲、歌词的对比,让儿童明白歌曲的讲述对象分别是萝卜、鸭子和老虎。可以让儿童模仿其中的动物,或跟着旋律歌唱,加强对歌词的记忆。教师可以根据歌词内容,编写儿童爱听的故事,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趣味性的画面,让儿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或应用数拍子等节奏性的动作练习,帮助儿童记忆歌曲节奏;或反复播放音乐,引导儿童认真聆听,辨别出音乐中出现的乐器,提高儿童的观察力,强化儿童的脑、耳锻炼。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音乐综合素养培养活动,有效地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如在学习完一些儿歌时,组织儿童自由创作,哼出一些旋律,举行歌曲新编创作比赛,促进儿童充分地表达自我,提高儿童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可以净化儿童的心灵
音乐无处不在,在长期的音乐熏陶下,儿童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和音乐艺术的美,进而净化心灵。很多音乐描述的都是十分美好的事物,也能引导儿童向往美好。同时,音乐歌词中文字的表达能强化儿童对未知事物的认知。如教儿童学习国歌等歌曲,能加强儿童对祖国的认知,让儿童更具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促进儿童产生爱国情感,提高儿童的爱国主义
意识。
(五)可以挖掘出儿童的潜能
培养儿童音乐素养时,教师结合多种活动来开展音乐教学,不仅能促使儿童的音乐技能得到提升,还能让儿童的模仿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提高,充分挖掘出儿童的潜能。在开展音乐活动时,教师让儿童根据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事物,自由编排舞蹈动作,引导儿童进行小组合作,有助于让儿童在小组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儿童在编排之中,将音乐与舞蹈结合,也能提高综合能力。
(六)有效提高儿童审美
音乐可以给儿童带来美的感受,让儿童感受到美的存在,加强儿童对美的认识,音乐也能将抽象的东西变得立体。音乐素养培养中,儿童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有效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儿童根据歌曲中的相关词语联想一幅美的画面,如听到马的叫声时,想象马在草原奔腾的画面,听到青蛙的叫声时,联想到夏天的样子。让儿童根据音乐展开画面联想,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儿童音乐素养培养中,那些优美的或节奏性较强的音乐,能促进儿童的血液循环,促使其呼吸发生变化,给儿童带来享受和兴奋的感觉,充分调动儿童的情绪。同时,轻松愉悦的音乐律动能促使儿童释放天性,不自主地跟随音乐手舞足蹈,增强肢体协调性,促进大脑发育,特别是能促进集空间、知觉、绘画、音乐等功能的右脑的发育。与具备语言、计算功能的左脑相比,在人的一生中,右脑的开发是比较少的。
培养儿童的音乐素养,不仅是让儿童拥有较强的音乐技能,更是让儿童在音乐熏陶中健康成长,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不断分享自身的想法、观点、心情,从而促进儿童健全人格,提高审美能力,更全面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玲.新时期小学音乐对儿童成长的促进作用探究[J].知識文库,2019(2).
[2]王惠.小学音乐教学对儿童的成长作用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8(5).
[3]刘广军.新时期小学音乐教育对儿童的成长作用分析[J].学苑教育,2018(3).
【作者简介】
季晓露(1975~),女,汉族,江苏泰州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专业钢琴、双排键电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