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创造过程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

2020-06-06 08:02金永生
甘肃社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相关者责任价值

丁 焰 金永生

(北京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6)

提 要: 企业社会责任区分为面向组织内部的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和面向外部竞争环境的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两个维度。基于价值创造过程视角,创新过程包含价值捕获、价值转化和价值实现三个阶段。通过企业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不同维度的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产生积极影响,而企业冗余资源等自身资源禀赋也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不同的创新阶段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从价值创造过程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释,并为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从以经济建设为主要目标转向以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增长模式势在必行。这不仅需要来自政府自上而下的宏观指引,也需要来自市场主体即企业更多地参与社会多元化治理当中,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1]。进入新时代,企业作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力量,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是企业在商业实践活动中对其债权人、政府、客户、员工和社区等企业不同利益相关者应负的责任,它反映了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和企业为满足利益相关者相关关切所做的努力,是企业为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2]。基于商业运作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企业除了考虑自身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外,也要加入其对社会和自然环境所造成影响的治理。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社会责任承担的重要性,如何通过履行对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有效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以平衡企业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表现,如何兼顾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实现企业价值,以促进其经济、社会、环境价值的有机统一,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3]。同时,随着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日益增强,企业开始通过创新驱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这意味着以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企业实现价值增长并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途径,对于企业而言,创新是决定企业能否长期发展的护城河。

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社会责任的坚守,以企业社会责任引领创新是企业价值实现的源泉。同时,创新亦是企业社会责任平衡可持续发展和绩效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践中,基于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平衡创新和社会责任资源投入却是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建设时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和难题所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探究企业社会责任如何促进企业竞争力,从战略层面重新审视和定位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的关系,将两者有机融合,纳入企业顶层设计,在建设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框架下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界、学术界、政府和社会各界均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在实证研究方面,企业社会责任和创新的关系仍旧存在悖论:有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会丰富组织外部资源流入,进而对创新存在积极影响,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4-5];但亦有研究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项长期投资,增加了运营成本,会挤占同样是长期投资的创新研发投入,消耗那些本可以用于商业核心领域的资源与管理活动,进而会对创新产生负向影响[6]。实证结论的不统一会进一步加剧企业在社会责任实践上所面临的困惑,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的关系做进一步探索。

企业社会责任和创新都具有多维度的内涵。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关系的不一致一方面可能来自企业社会责任不同维度对创新存在的异质性影响;另一方面可能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不同维度的关系存在差异性。但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创新视为一个总体构念[4-5],缺少对其不同维度下理论关联的解剖。此外,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和创新都属于长期投资,其关系也可能受到企业自身资源禀赋的影响[7]。因此,为进一步打开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作用机制的“黑箱”,有必要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关系的研究中,进一步将企业社会责任和创新进行概念化拆解,剖析其内在关联机制,同时考察自身资源要素在此关系中的影响。

为解决企业在以投入社会责任建设方式实现创新发展时所面临的困惑,以及实证上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的关系悖论,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概念化企业社会责任,区分其不同内涵的异质性特征;另一方面以价值创造过程为视角,解析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发展不同阶段的理论关联,进而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的关系构建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深入剖析不同维度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不同阶段的多重影响机制,以及企业自身冗余资源在此关系中所发挥的影响。本文不仅有助于在实践中为企业合理实施社会责任策略,更好地以创新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并且有助于在理论上加深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关系的认知,进而为企业社会责任和创新领域的研究做出贡献。

二、研究进展

(一)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与不同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的一项非市场策略。现有研究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区分,主要包含两个研究分支。第一个研究分支主张以演化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分类,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大体可分为两个类别,即响应型企业社会责任和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8];亦有学者从功能视角出发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区分,如Carroll[9]将企业社会责任区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又如Hanke和Stark[10]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企业社会责任区分为面向组织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和面向组织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

本文主要采用了以Hanke 和Stark[10]为代表的概念化方法。这是因为,第一,就以演化视角的分类而言,由于其本质上是将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责任处理为一个统一连续体的两端,所以,在测度上难以将其区分。第二,就传统的以Carroll 为代表的功能性分类而言,由于相应分类较为模糊(如伦理责任),难以开发相应测量工具[11]。第三,以组织内和组织外的二分类视角一方面在概念上易于辨别和分类,另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测量工具上也为此分类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应的,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组织内部利益相关者如员工、股东等在建立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形成共识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外向型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满足组织外部利益相关者(如供应商,客户、政府组织、非营利性机构等)需求和建立共享价值(shared value)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二)创新的价值创造过程

以价值创造过程来看,创新本质上是从价值捕获(value capture)到价值转化(value transformation)再到价值实现(value realization)的一项非线性过程[12-13]。价值捕获指的是对外部和内部信息、知识的搜集、整理、筛选和分析。该阶段包含如March[14]所指出的组织外部知识探索和学习过程。价值转化是指创意被筛选分析后进行试验并转化为相关技术或可操作性方案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涉及对前期捕获的价值进行有效转换。价值实现是指相关技术或可操作性方案转化为具体产品的过程,亦是商业化过程。根据开放式创新理论,创新的不同价值创造环节都可以在组织边界内部或外部完成[15]。如在价值捕获阶段,创新既可以产生于既有学习轨迹的经验性积累,也可以来自于组织外部的信息流入。在价值转化阶段,既可以独立封闭的进行研发,也可以采用协同创新等跨组织方式进行知识的提炼和加工。在价值实现阶段,既可以通过组织既有渠道将新产品应用到市场,也可以以技术授权等方式与其他企业合作,实现产品的商业化。本文亦采用现有相关研究的通常做法,基于价值创造过程视角,将创新概念化为价值捕获、价值转化和价值实现等三个阶段。

三、研究设计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基于价值创造过程视角

基于价值创造过程视角,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的影响分布于不同的创新价值创造环节[15]。在价值捕获阶段,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促进组织内部的交流过程,其促进方式一方面得益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企业文化中的植入,促使经理人、投资人和员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对现有管理、生产等方面流程进行再思考[16],进而促进企业对新理念、新要素和新模式的探索,从而更好地把握潜在的市场价值;另一方面得益于平等公平透明的组织内部环境有助于内部利益相关者间的交流学习合作[17],进而激发知识的外溢和新创意的产生。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则通过积极关注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如及时获取有关政策动向(如排污标准),细分市场消费者偏好以及同行竞争者的非市场策略动态,有效地将这些外部信息反馈至组织内部,为企业创新过程中新创意的获取提供了素材,也为新一阶段创新的方向提供了参考基础。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a: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影响创新的价值捕获阶段。

假设1b: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影响创新的价值捕获阶段。

在价值转化阶段,就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而言,一方面,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可以促使企业改进研发设计,如研发和使用节能环保材料以满足政府对环保的期望以及社会公众对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需求[16];另一方面,可改善产品生产流程,如降低生产环节有害物质的排放,提高技术工人生产环境等等[3]。就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而言,积极建立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关系可以促进外部信息、知识等资源的引入[5],从而降低研发过程风险,提高研发效率,提高价值转化过程成果。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影响创新的价值转化阶段。

假设2b: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影响创新的价值转化阶段。

在价值实现阶段,就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而言,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积极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环节可以提高企业市场声誉[18],进而促进新产品更好地进入现有或新的细分市场,进一步地讲,来自消费者的积极评价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关于产品的反馈,进而提高新产品商业化的成功率[19]。就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而言,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有助于企业拓宽市场渠道[20],从而加快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效率并提高商业化成功率[19]。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a: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影响创新的价值实现阶段。

假设3b: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影响创新的价值实现阶段。

冗余资源是指可以被用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抵御外部冲击和不确定性风险的潜在可利用资源[7]。常见的冗余资源既包括具备特定用途的资源,如闲置生产设备和储备物资等,也包括不具备特定用途的资源,如现金流、短期货币资产等[21]。由于创新和企业社会责任都属于长期投资,对于企业经营来讲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因此,可能需要冗余资源用于缓冲企业在进行此类长期投资时所面临的风险。由于不具备特定用途的资源更容易被变现利用,因此,参照现有文章的做法[7,22],本文仅关注不具备特定用途的这类冗余资源。

就创新的价值捕获过程而言,由于面向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反馈的过程涉及相应成本[23],如Sharma 和Vredenburg 基于加拿大石油企业的多案例访谈中发现,虽然与环境环保组织的积极沟通对话有助于丰富信息来源,并为企业发现新的细分市场提供帮助,但也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并且这种成本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回报[3]。因此,对于冗余资源较为丰富的企业而言,更有可能发挥内向型和外向型社会责任在拓展信息资源方面的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a:冗余资源正向调节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捕获的关系。

假设4b:冗余资源正向调节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捕获的关系。

就创新的价值转化阶段而言,过往基于成本效益分析框架的研究表明,企业用于改善环境、优化资源利用等用途的研发往往在短期内得不到回报[24],并且,由于企业研发过程往往伴随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25],因此,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往往面临着较大的运营风险。现有研究表明冗余资源为企业进行研发投入所面临的风险起到了良好的缓冲作用[26]。当冗余资源较为丰富时,企业更有意愿进行研发投入,并且也可能吸收更多的内部和外部知识以优化创新过程。在此条件下,结合上述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会进一步放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5a:冗余资源正向调节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转化的关系。

假设5b:冗余资源正向调节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转化的关系。

就创新的价值实现阶段而言,由于新产品投放到市场过程中面临着市场竞争,而过往的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新产品的差异性[27]。当企业拥有较为丰富的冗余资源时,一方面可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投入,增强与组织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提高市场声誉,增强消费者反馈;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产品渠道,进入细分市场。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6a:冗余资源正向调节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实现的关系。

假设6b:冗余资源正向调节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实现的关系。

综上,本文研究框架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创新价值创造过程的作用机制

(二)研究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文的数据收集对象为制造业企业,所处行业包括传统制造业和新兴制造业。这是因为,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业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带来经济繁荣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气候、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并伴随着食品安全、劳动保障等诸多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我国制造业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如原国家环保部于2010 年发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要求16 类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发布年度环境报告;第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我国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国家高度重视企业研发投入,在过去的10 年中,我国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保持持续增长,2019 年度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中国在专利申请方面名列世界首位,等于后续10 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申请数量的总和。

基于以上两点原因,2018 年笔者对我国5 个高新科技园区(包括天津高新技术开发区、上海张江高科园区、苏州工业园区、深圳高新技术园区和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进行了走访调研及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对象为企业总经理或负责研发的部门主管。初始问卷发放数量为500 份,回收312 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39 份,有效回收率为47.8%。表1 描述了本文样本的基本统计特征。

表1 样本统计特征

(三)变量测量及信效度分析

本文主要变量采用Likert7 级评分规则进行打分测量。根据受访者的打分结果,1 分表示完全不同意,7 分表示完全同意。

自变量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和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的测量量表主要借鉴Hawn 和Ioannou[18]的研究成果,因此可以认为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其中,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从公司治理,员工关怀、自然环境改善等方面进行考察,共包含5 个题项;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从对外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程度,慈善行为以及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合作等方面进行考察,亦包含5 个题项。首先随机选出50 个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共析出2 个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与预期因子结构相符。其中,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的Cronbach 系数为0.889,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的Cronbach 系数为0.917,均大于0.7 阈值,说明量表信度良好。进一步地,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该二因子模型拟合程度较好(X2/df=3.837,GFI =0.931,RMESA=0.028,TLI=0.998,CFI=0.986),说明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见表2)。

表2 企业社会责任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

本文的因变量为价值捕获、价值转化和价值实现。其中,价值捕获主要借鉴Laursen 和Salter[20]的前期成果,采用创新开始阶段企业所拥有的新创意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进行测量,共包含两个题项。价值转化主要采用研发投入进行测量,该数据主要来自各企业所在园区的管委会。这种处理方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共同测量方法偏差带来的测量误差[28]。价值实现主要借鉴季桓永和张静[29]的前期成果,主要从新产品上市的新颖性和进度两方面进行测量,共包含4 个题项。对于价值捕获和价值实现两个潜变量,首先随机选出50 个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共析出2 个特征根大于1 的因子,与预期因子结构相符。其中,价值捕获的Cronbach 系数为0.961,价值实现的Cronbach 系数为0.923,均大于0.7 阈值,说明量表信度良好。进一步地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该二因子模型拟合程度较好(X2/df =4.106,GFI =0.952,RMESA =0.019,TLI=0.988,CFI=0.972),说明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见表3)。

表3 价值捕获与价值实现变量的信度与效度分析结果

本文冗余资源变量主要采取资产回报率来测量,资产回报率的计算主要通过税后净利润和总资产题项相除后计算所得。此外,本文还控制了企业年龄(自注册时间到2018 年底)、企业规模(员工人数)、行业类别等控制变量,现有研究表明,这些因素都会对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为进一步克服共同方法偏差对实证结果所带来的影响,本文一方面采用不同的数据来源测量因变量,另一方面采用现有研究普遍使用的方法,即Harman 单因子检验对共同方法偏差问题进行考察[29]。检验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所解释的方法比例为28.71%,低于现有研究建议的门槛值50%,这个结果说明了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并不会影响实证研究结果。

四、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性系数如表4 所示。由表4 结果可知,大部分变量间的相关性系数低于0.3,说明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较低。进一步对假设检验中所有模型的变量进行方差膨胀性因子(VIF)检验,结果表明均低于2(见表5),说明所有回归模型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30]。

表4 主要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及相关性系数矩阵

表5 回归分析结果

利用层次回归方法,依次将控制变量、调节变量和自变量放入模型中以检验研究所提出假设。表5中模型1,3,5 展现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影响的直接效应所示,模型1 展示了以价值捕获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仅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对价值捕获有着积极显著影响。因此,假设1a 不成立,假设1b 成立。模型3 展示了以价值转化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仅有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对价值转化有着积极显著影响,而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虽然正向影响价值转化,但显著性水平没有达到10%标准,因此,假设2a 成立,假设2b 不成立。模型5 展示了以价值实现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仅有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对价值转化有着积极显著影响,而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虽然正向影响价值转化,但显著性水平没有达到10%标准。因此,假设3a 不成立,假设3b 成立。这些实证结果进一步细化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的关系,即在创新的不同环节,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责任所发挥效用存在差异。

表5 中模型2,4,6 展示了冗余资源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对所有交乘项都做了标准化处理。模型2 展示了冗余资源分别对内向型和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捕获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发现两项交互项皆不显著,因此假设4a 和4b 不成立。模型4 展示了冗余资源分别对内向型和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转化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发现仅冗余资源和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的交互项显著,因此假设5a 成立,假设5b不成立。模型6 展示了冗余资源分别对内向型和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实现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发现仅冗余资源和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的交互项显著,因此假设6a 不成立,假设6b 成立。

五、研究结论

企业创新是个长期过程且充满不确定性,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烈的创新意愿和更好的创新表现[31]。本文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化为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和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并基于价值创造过程视角,考察了不同企业社会责任维度对不同创新环节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还考察了冗余资源在此间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一)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环节的价值捕获有着积极影响

在价值捕获阶段,主要对创新起作用的是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通过积极组织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交流沟通会,以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和维系良好的关系,促进企业对外部重要新信息、新知识、新资源的获取,继而实现自身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32]。该结论与Luo 和Du[5]的观点相一致,该文章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会有助于新创意的产生。本文进一步发现,在新创意产生,即价值捕获阶段,主要是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发挥作用。因此,企业在创新过程前期,应更注重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沟通。

(二)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环节的价值转化有着积极影响

在价值转化阶段,主要起作用的是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通过积极与组织内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改善组织管理结构,有助于企业内部研发水平的提高。该实证发现与Sharma 和Vredenburg[3]的案例分析结果相一致,即虽然外部利益相关者在价值捕获阶段发挥了重要影响,但对于外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新产品开发主要依靠组织内部的学习过程来实现。

(三)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环节的价值实现有着积极影响

在价值实现阶段,主要起作用的是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即企业通过积极与组织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关联,拓展渠道并提高企业声誉,有助于更好地将组织内部产品投入到市场中,进而加强企业的创新迭代过程。该实证发现与Mishra[19]的实证发现相一致,即积极建立外部利益相关者网络有助于减少新产品投入市场过程中的成本,并加快市场投入速度。

(四)冗余资源正向调节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转化的关系,正向调节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实现的关系

企业自身资源禀赋也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不同的创新阶段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即在内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转化以及外向型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实现的关系中,冗余资源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这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和创新都属于长期投资,往往伴随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冗余资源作为企业用于缓解不确定性风险的重要资源,对于进一步发挥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有着积极作用。

从理论贡献的视角看,本文基于创新的价值创造过程视角将创新分为价值捕获、价值转化和价值实现三个阶段,进而更好地厘清了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的多维作用关系。进一步检验了冗余资源在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间理论关系的外延,为打开企业社会责任对创新作用机制的黑箱做出了贡献。从实践贡献的视角看,本文一方面深入探讨和剖析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具体影响不同阶段的创新过程,指出企业社会责任能够积极影响创新,而创新正是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路径,为企业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用于社会责任建设,进而促进创新,提供了经验依据。另一方面,考察了企业自身资源禀赋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之间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企业投入社会责任建设时合理运用自身资源,从而更好地提高创新绩效,提供了决策参考。在企业运行实践中,企业社会责任与创新可能存在反向因果问题,即创新能力越强,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也会越好,未来可进一步通过构建面板数据对此内生性问题,做更深入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另外,在已有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33],可进一步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研究。

猜你喜欢
相关者责任价值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本科教学中教师调课现象审视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PPP项目利益相关者关系网络动态分析
建构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三层次结构分析
XBRL的传播对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的影响研究
期望嘱托责任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