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的四个维度与两种传播路径
——基于习近平相关论述的分析

2020-06-06 06:42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独立自主新中国社会主义

钟 新 张 超

大国是国际社会中地位最显耀、最具影响力、也最容易受到国际社会影响的行为主体。①李格琴:《大国成长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载《现代国际关系》,2008(10)。历史上的大国崛起伴随着纷争,中国的崛起亦不例外。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面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一些西方国家和周边国家出于各种考量,对中国进行新一轮“妖魔化”“污名化”。习近平在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③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 03-29。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需要自身设计国家形象,进行国家品牌建构,让良好的国家形象服务于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多方面的国家利益,同时,良好的国家形象为中国履行大国责任、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共识与务实的国际合作贡献力量。

大国成长是物质性成长与社会性成长的统一,社会性成长又体现为大国的合秩序性发展、大国形象塑造以及对战争的合法性限制。④郭树勇:《大国成长的逻辑:西方大国崛起的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22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物质性成长是大国成长的基础,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等物质基础作为支撑,就不可能被视为大国。但仅有物质性成长,大国地位和身份也是不稳固的。在社会性成长中,大国形象是重要因素和构成部分。在利益博弈与纷争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新兴大国面对的重要而棘手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涉自身发展,还关涉是否被国际社会认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大国成长初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即将实现,中国需要与之匹配的国家形象,但现实并不乐观。

国家形象具有二元性,不仅包括一国的自我认知,还包括国际上其他行为主体对它的认知,因此是自我认定与他人认知的结合。①张蕴岭:《国家形象是一种软实力》,载《世界知识》,2017(23)。习近平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②《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载《人民日报》,2013-08-21。中国“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③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14 0330。。

作为中国大国成长的关键阶段,新时代为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成与传播提出了新命题。中国应以何种国家形象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在国家形象传播中,应采用何种路径和方法传播好中国的大国形象? 这些问题亟待回应和探讨。本文通过梳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国形象观,重点基于习近平的相关论述,分析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的构成维度及传播路径。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国形象定位

中国自古以来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都是大国。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大国形象是衰微的、动荡的:清末是羸弱的大国,民国是动荡的大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中国“脱胎换骨”,面临被世界承认和接纳的问题。建构何种国家形象,如何与世界互动、交往,是中国外交面临的重要问题。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国家形象观既适应特定的历史时空方位,也有承递和发展。总体来看,以改革开放为界,中国的国家形象可以分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阶段。

(一)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如何与旧中国划清界限,在国际上展示独特的中国大国形象,是随着国家内政外交政策一步步完成的。这一时期国家形象有三个关键词:“新中国”“社会主义”“独立自主”。

毛泽东曾说:“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但中国的特点要保存。”④《毛泽东文集》,第七卷,82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之所以强调“新”中国,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建立了自己的人民民主政权。新中国通过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推行新的社会改革、塑造新的国际形象来完成“新”的形象塑造。“社会主义”是新中国与旧中国的本质区别,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⑤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独立自主”作为国家主权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依法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而不受任何外来干涉的神圣权利,突出表现为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⑥庞仁芝:《论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形象》,载《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2)。在处理外交方面,1953年底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独立自主处理外交事务的重要原则。在冷战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塑造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形象在不同阵营中的感知是不同的。

总体来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除旧布新,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新中国的国际形象进行了清晰的定位。

(二)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形象因经济转型和国内稳定任务凸显,需要重新被世界认识。①王东红:《论习近平的当代中国国家形象思想》,载《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8(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和平发展、改革开放、安定团结作为国家形象的核心要素,指出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20、315-3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要给国际上、给人民一个改革开放的形象,这十分重要”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20、315-3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在和平与发展的框架内,凸显改革开放的国家形象。④金正昆、徐庆超:《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外交新课题》,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对外宣传工作的着力点应该是,继续向世界说明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说明邓小平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充分展示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形象;继续向世界说明我国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充分展示中国人民坚持实行改革开放的形象;继续向世界说明我国反对霸权、维护和平、支持国际正义事业的立场,充分展示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形象;继续向世界说明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局势,充分展示中国人民为维护安定团结和实现繁荣富裕而不懈奋斗的形象;继续向世界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充分展示中国人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形象。⑤《江泽民在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 站在更高起点上把外宣工作做得更好》,载《人民日报》,1999 0227。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⑥《胡锦涛文选》,第三卷,235、236、236-2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我们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⑦《胡锦涛文选》,第三卷,235、236、236-2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坚持全面维护国家利益,积极拓展发展利益;坚持全面推进外交工作,充实完善外交布局;坚持维护我国海外利益,加强维权能力建设;坚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不断提高我国软实力。⑧《胡锦涛文选》,第三卷,235、236、236-2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在这个时期,中国致力建构的是改革开放的、爱好和平的、不懈奋斗的、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形象。

二、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构成的四个维度

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的差距逐渐缩小。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1世纪中叶,中国的目标是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8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面对新的时空方位,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了中国应有的四个形象: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这为“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的构成提出了具体的维度。

习近平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162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这四个形象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的四个维度,涵盖文化层面、社会层面、外交层面和制度层面。与之对应的是四个自信(见表1)。

表1 中国大国形象的构成维度

“文明大国”的定位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文化的多样,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构成,是人类共同的遗产。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各民族情同手足、融为一体。在世界范围民族、宗教、种族冲突不断的大语境下,“文明大国”是中国的重要财富和国家形象中最厚重的部分。

“东方大国”的定位回应了历史上的“东方大国”,借助了历史上世界对东方的“想象”,勾连过去与现在,而当今这个东方大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繁荣、山河秀美,也正是这个动荡世界的人民所期盼的社会形态。

“负责任大国”的定位是由中国所处的时空方位决定的。2005年中国明确提出“负责任大国”的身份诉求与定位。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应在全球治理中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定位也顺应了国际舆论对中国崛起的期待。中国在国际安全、共同发展方面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是符合国际社会期待的。

“社会主义大国”是中国在制度上区别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本质特征。中国的社会主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道路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大国”是中国的制度特色带给中国的独特国家形象。

总体来看,“文明大国”和“东方大国”利用了中国自身的民族性、文化性以及历史的“原型”,“唤醒”国际公众对中国的重新认识。“负责任大国”是中国自我的国际角色意识与国际社会期待在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是中国迥异于西方强国的政治特征和国家形象。在这四个维度中,习近平从文化、社会、外交、制度四个不同维度,用“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四个词对新时代中国应有的国家形象做了高度概括,既尊重了中国的历史,又体现了中国的现代特性;既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某些质疑或期待,又坚持了中国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为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传播提出了议程设置的系列主题。

三、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的传播路径

国家形象的建构离不开传播,其逻辑不是“建构—传播”的线性思维。复杂的传播生态决定了传播策略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影响传播效果因素的复杂性。通过对习近平相关论述的梳理,笔者认为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的传播路径可概括为本质主义路径和建构主义路径。

表2 国家形象传播的路径

(一)基于事实的传播:中国大国形象的本质主义传播路径

本质主义的传播逻辑是基于事实的传播,与本质主义的国家形象观密切相关。本质主义国家形象观是将国家形象根源于、建基于客观实在,即本身固有的根本属性和要素、由自身所规定的实物——国家的客观状态。①李智:《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国家形象研究的方法论反思》,载《新视野》,2015(6)。

国家形象的构建不是凭空而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依据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现实情况。因为公众感知别国形象,可能是间接听闻(如通过媒体、朋友),也可能是直接体验(如旅游、留学、移民等)。在信息交流不发达的时代,政府和媒体对信息流动的控制力占主导地位,一国针对自身形象的“化妆”有时会取得成功。被“化妆”的国家形象会成为一种美好的“想象”存在于对象国公众的认知中。在全球传播时代,每个人都是传播者,地理上的国界对信息流动而言没有实质意义,如果没有客观实在作为感知的基础,塑造的国家形象也不会成功和长久。由于“想象”和“现实”的落差,还会带来对该国国家形象更负面的评价。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国家形象构筑了客观实在基础。

习近平认为,“现在,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这是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讲好中国故事,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②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载《求是》,2019(6)。。

在大众传播层面,通过主流媒体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进而传播良好的国家形象。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333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他希望中央电视台北美分台“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客观、真实、生动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外国观众更多更好了解中国”④《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载《人民日报》,2016-02-20。。2015年5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之际,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希望人民日报海外版“用海外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成为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⑤《习近平就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 用海外乐于接受方式易于理解语言 努力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桥梁纽带》,载《人民日报》,2015 05 22。。

企业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是国家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展示形象的名片。在组织传播层面,习近平将中国品牌视为中国名片,重视中国品牌对国家形象的改善和提升作用。2014年5月10日,习近平提出了“三个转变”的重要论述,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①《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 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载《人民日报》,2014- 05-11。。

在人际传播层面,习近平重视人文交流,重视人际传播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在对外交流中,习近平指出:“民间外交要开拓创新,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民间对外友好交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要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拉近中外人民距离,使彼此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特别是要做好中外青少年交流,培养人民友好事业接班人。”②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05-16。

习近平一直强调“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③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05-16。。这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也是大国国家形象传播的目标。

如何传播好中国的大国形象呢? 通过对习近平相关论述的梳理,本文将具体策略概括为:讲好故事、融通话语、阐释特色。

习近平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212页,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在融通话语方面,习近平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156、155156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要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⑥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载《求是》,2019(6)。

中国特色是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标记”。通过对中国特色的阐释,可以让国际公众深入认识中国、理解中国、认同中国。习近平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156、155156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综上所述,遵循本质主义、基于事实传播的国家形象传播路径,强调主流媒体、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共同讲好真实、立体、全面、生动、易懂的中国故事,阐释清楚中国特色。

(二)基于身份的传播:中国大国形象的建构主义传播路径

中国的大国形象传播仅依靠本质主义路径是不够的,因为一国综合国力与该国的国家形象并不是正相关。一个国家的客观物质状况或社会体制的改变与其国家形象的变化之间也不存在同步性。①李智:《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国家形象研究的方法论反思》,载《新视野》,2015(6)。

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国家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存在差异。2017年BBC发布的全球民意调查显示,墨西哥、秘鲁、巴西、希腊、俄罗斯、尼日利亚、肯尼亚、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公众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偏积极,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家的公众偏消极,澳大利亚公众两方意见相对持平。②《BBC国际台全球民调:中国国际形象下降》,见BBC中文网,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 news-40522666。皮尤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显示,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对中国的评价最负面。③《皮尤国家形象全球调查:中美在受欢迎度上旗鼓相当》,见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707/10984330.html。如果客观实在可以被客观认知,为何会发生这种偏差? 本质主义的逻辑无法对这种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建构主义提供了洞察这一问题的新思路。

1989年尼古拉斯·奥纳夫从国际关系学角度提出了“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的概念。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社会世界是施动者在客观环境中建构的世界;国家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结构不仅取决于客观存在的物质结构,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共有观念(shared ideas);观念建构身份,身份决定利益。④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载《国际政治研究》,2006(3)。

在建构主义的视野中,国家形象不是一个客观既定或先天预定的、有待如其所是地(as it is)去传播的个体实物⑤李智:《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国家形象研究的方法论反思》,载《新视野》,2015(6)。,同样,它也不是一个自我设计的产物,而是国际社会集体实践建构的产物。作为国家身份的国家形象实质上是一种“关系”,即国际或国家间的相互认同关系,而不是一种独立自存的实体或对实体的反映。⑥李智:《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国家形象研究的方法论反思》,载《新视野》,2015(6)。因此,同一个国家在这个世界上会有不同的形象。而国家形象传播则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手段管理“形象”,尽可能让国际公众对自身有一个全面、系统、客观的认知。建构主义路径依靠对国家身份的管理来实现对国家形象的管理,其核心是了解他国对本国身份的认知并力求影响之。

中国的身份是多维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是正在崛起的大国、是综合国力世界第二的大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身份的建构不仅取决于现世的国家利益,也取决于过往的历史经验、意识形态甚至刻板印象。比如社会主义国家的标签往往被西方国家视为“他者”;正在崛起的大国,被守成大国感知为“威胁”;周边国家因中国的崛起而心生忧虑。

面对复杂的国际社会环境,中国的大国形象传播需要解决身份上的三个问题:(1)稳固、加深既有正向身份认同;(2)改变已有身份的负面内涵,淡化负面内涵,去“污名化”;(3)创造新的身份,寻求一种广为认同的共有观念。在建构主义传播路径中,重要的方式就是外交。其实,塑造国家形象历来是一国外交的基本目标之一。⑦金正昆、徐庆超:《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国外交新课题》,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2)。而国家关系也是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变量。基本的逻辑是:外交——身份——形象。通过外交行为建构自身身份,通过身份建构形象。

具体到微观的国家关系层面,中俄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美是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中英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巴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等,都是“伙伴”,但等级不同。

稳固、加深既有正向身份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而言的。在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上,坚持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坚持正确义利观,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中国的身份是“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改变已有身份的负面内涵,淡化负面内涵、去“污名化”,针对的是大国关系和周边国家。不同于过往的大国崛起,习近平指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265页,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在与大国的关系上,“中国重视各大国的地位和作用,致力于同各大国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大家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②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 0629。。中国的身份是“和平崛起的新兴大国”。在与周边国家关系上,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中国的身份是“好邻居”“好伙伴”。

在创造新的身份上,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将中国置于一个更广阔、更有普遍意义的身份“地球村的村民”之中。用一种共有观念将国际社会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凝聚在一起。自2017年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联合国多项决议,进入国际话语体系,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中国近年来在全球治理中的努力,在调查数据中也有体现。2019年2月,盖洛普发布的中、美、德、俄四国全球领导力调查显示:在133个国家和地区的受访者中,34%认可中国的领导力,这是中国自2009年以来的最高认可度,而认可美国领导力的比例为31%,中国对美国的优势逐渐扩大。报告称,这显示出各国软实力的变化。③Julie Ray.Image of U.S.Leadership Now Poorer Than China's.https://news.gallup.com/poll/247037/imageleadership-poorer-china.aspx.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主席和多国首脑通话,介绍中国经验,阐述中国方案,提出中国倡议,推动国际社会携手战“疫”。3月26日,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表示,“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各国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④习近平:《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的发言》,载《人民日报》,2020 03 27。。中国领导人表达的合作愿望、亲自推进的合作行动以及中国政府、企业等大规模的对外援助行动,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无论稳固正向身份、改变现有身份的负面内涵,还是创造新的身份,都需要面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人群,针对不同语境精准施策。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的四个维度可以看作是中国的四种身份。

“文明大国”身份和“东方大国”身份相对更容易被世界理解和接受,但中华文明以及东方文化的价值观与精髓则需要中国基于对传播对象更深入的了解和对中华文明、东方文化更深刻的理解,选择最有意义的部分进行精准传播。

“负责任大国”体现的是国家对世界的贡献,是容易被世界理解的国家身份,中国需要在行动和传播层面致力建构“负责任大国”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已经为世界作出的贡献是否充分被世界感知到、世界对中国贡献的期待是否大大超出了中国的贡献能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社会主义大国”的国家身份可能是最难以被世界理解和接受的身份,其中重要原因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之争所形成的世界(尤其是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这使社会主义被视为与资本主义对立的“他者”而受到质疑,这种对立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因为强调合作与发展而有所淡化,但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这种对立因为有些国家感受到“中国威胁”而重新凸显,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需要在道路自信的引领下展示“社会主义大国”的领导力、影响力、感召力,刷新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知,展示“社会主义大国”的魅力。

总之,不同的国家身份面对的问题不同,需要选择恰当的国家身份建构与传播路径。

四、结语

中国正在以不同于历史过往的“和平”方式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大国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直接关乎“成长”环境和国家利益,也关乎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因为大国的兴衰会直接波及世界的兴衰。因此,中国应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构成与传播路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是新时代中国大国形象的四个维度,涉及文化、社会、外交、制度诸多层面。在传播路径上,一方面,新时代大国形象传播的两种逻辑不仅是做好大国形象传播的方法论,更让我们意识到大国形象传播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另一方面,本质主义的传播路径与建构主义的传播路径并非相互矛盾,而是并行不悖的,因为基于身份的传播也必须基于事实,身份的建构是基于对身份定位的事实选择,这在面对具有泛在性的国家元素选择、面对传播对象有限的注意力时是必须的也应当成为自觉的传播行为。

复杂的问题必然要求用复杂的方法去解决,国家形象传播问题既需要国家从顶层进行设计,也需要实践者用正确的传播理念和有效的传播策略“落地”。国家形象的改善与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有了明确的方向,接下来需要的是有效的传播路径,一以贯之、坚持下去。

猜你喜欢
独立自主新中国社会主义
红军长征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初步确立
还原真实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怎样做到“少教多学”
浅论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倡导独立自主原则,提高初中英语学习成绩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