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涵,张春晶,郭红艳,徐 晶,衣同辉,王小龙,刘 颖,李淑艳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6)
“互联网+”指的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地将二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1]。例如:“互联网+教育”既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成长特点,又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对新信息的跟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在微观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从分子角度探讨生命本质,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的学科。它既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在生命科学、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师生交流与互动的渠道,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及教学效果,我们采用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知识在互联网上成型[2],线下的课堂讨论活动成为线上活动的补充与拓展。突破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进行个性化、自主性、互动式[3]教与学成为可能。
团队人员共14人,分成教学主讲人和助教两部分。教学主讲人录制课程视频,助教负责课程网站维护、运行、管理工作。我们采取一课两做的模式,其中专业课计划录制视频32学时,授课对象是本校学生,内容为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案例,时间为600分钟。通识课计划录制视频16学时,授课对象是外校学生,内容为专题应用案例,时间为100分钟。
本课程教材选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十二五”规划教材。经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批准,根据课程特点修订课程大纲,整合教学内容。整合后的课程分为5个课程模块,分别是绪论、代谢与能量、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和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详见表1。这5个模块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适合网络在线课程的教学模式。
表1 课程模块
PPT课件制作要求内容清晰、图文并茂,文字叙述遵循少而精的原则,重点突出。主讲教师精神饱满,仪表端庄,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与协调,语言规范、简洁。制作与讲授同步,力求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录制完毕主讲教师对录制内容仔细反复审核。
将课程介绍、教学大纲、预备知识、相关问题、参考资料以及考核方式等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并搭建在线讨论、在线作业、在线答疑、在线题库、在线测试、在线调查等信息化学习资源。通过即时网上辅导反馈、线上线下讨论、网上作业提交和批改、网上社区讨论等,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问题交流、协作学习,达到资源共享。
在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对象是2017级临床专业学生,教学方法是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课总学时是72学时,其中线上视频学习2学时,见面课2学时,共计4学时。计划开展4次见面课,每班开展1次。以其中一次见面课为例,具体计划见表2。
表2 见面课设计
建立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本课程总成绩由在线学习成绩、见面课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期末考试采用在线考试或在线考试与线下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基于网络的形成性考核和基于纸介的终结性考核的结合,实现考核方式的创新。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网上实时监督学生学习进度,章节测试检验学习效果;线下的见面课进一步掌握每名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行为,因材施教。通过考试成绩和调查问卷,比较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和传统教学的优缺点。
“互联网+”环境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采用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基于互联网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线课程建设,有利于为学生搭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并形成地方高校自身的教学特色[4],将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转变成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结果评价为主转变成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