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瑞琴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非常重视农村的教育,晋中地区农村的初小、高小教师都很了不起,大都是省里正牌国民师范毕业生任教。那时候对教员的要求很严格也很全面,所有要讲的课程,都要精通。为了不断提高教员素质,保证教学质量,各县教育部门都会每三年组织教员进行一次会考,根据考试的结果重新划分甲、乙、丙三个等级教员,并重新聘用,而教员的等级是跟收入直接挂钩的。
民国时期教育是紧紧围绕发展国民的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等方面而进行的。那时候的晋中农村学校也讲究寓教育于乐,有能力的任课老师会根据国语课文里的内容分配给学生角色,创编一些儿童歌剧、舞蹈等组织学生来表演,加强对课文的熟悉和理解。
民国时期也讲究德智体全面发展,尽管是农村里的学校,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设施及活动用品仍然很齐全。音乐方面大多配备有笙、箫、笛、管等乐器,据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人们讲,在那个年代还学五线谱。体育方面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学校会利用下午自由活动时间举办各种球类比赛。
为陶冶情操,开阔学生眼界,春秋两季学校还会定期组织学生旅行,旅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搭了篷子的马车,可以防雨防晒。每经过一个村子,穿着校服的学生们都会下车,排起整齐的队伍,打上学校名号的横幅,吹起洋号,打起洋鼓,唱起歌儿,在村民们的赞叹声中,穿村而過。
民国时期国家非常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行社会教育,以此来提高一般国民的文化水平,因此而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特别是在晋中农村,为了鼓励大家上学,让穷人家的孩子跟富人家的孩子一样也能上得起学,村里学校的教育经费按照地亩摊派,不足部分由国民政府教育经费补充。穷人家的孩子上学不需要交学费,只要有一张纸,有支笔就可以了,这一点让没有地、又爱上学的穷人家的孩子很受用,当然让一些有地却没孩子上学的富人也很不满意,他们常常发牢骚说:“这不公平,我们家没孩子上学,这咋还要摊钱!”即便这样不少村民也还是不愿意让孩子上学,在他们看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地里劳动挣吃喝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也不排除家里面孩子太多,生活依然很困难上不起学的因素。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讲究男女平等,在山西晋中地区大点的村子初小都开办女校,鼓励女孩子上学读书。
那时候孩子们上学来去自由,这段日子家里有事了,跟班主任老师说一声就不到校了,如果再想来上学,再打声招呼就又回来了,只要班主任老师同意即可,很是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