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伟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南宁 530001)
习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这一论述深刻地阐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内涵,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重点部署。人才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乡村振兴、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才。而服务“三农”职业人才的严重短缺,正是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掣肘。作为担负着培养数以万计在农业农村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重要任务的涉农职业学校,要想为实现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必须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情况,发挥人才培养优势,培养造就大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和能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服务“三农”的职业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当前,我国服务“三农”的人才队伍状况是:一是数量严重不足,素质普遍不高,流失很严重。目前,农村剩余人员绝大多数为老人和留守儿童,甚至出现了空心村,大批耕地闲置无人耕种。二是专业人才缺口大,专业不配套,真正的新型“三农”职业人才还相当缺乏,还缺乏大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缺乏能够带领农民实施乡村振兴的青年人才。所以,人才匮乏仍然是目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瓶颈。造成乡村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留不住人才。表现为原有人才严重流失、而又很难引进新人才。这主要在于:目前,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及条件一时还不足于支撑更多人才快速发展的要求,使得许多学有所成的专业人才不敢贸然前去。另一方面,服务“三农”的职业人才的教育培养水平质量还相对较低,相关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同时,较高素质的“三农”职业人才培养更显匮乏,而一部分受教育水平高的相关人才又不肯投身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广阔乡村,更多的是往大城市寻找条件优越的环境发展,导致农业农村急需的人才大量流失。这两个因素构成了乡村发展人才缺乏的瓶颈。“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所以,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大力培养造就大批新型“三农”职业人才是当务之急,这也是涉农职业学校职责和义务所在。
这里所指的涉农职业学校,包括中等农业职业技术学校、中等机电职业技术学校(原农业机械化学校改名)及相关的涉农技校、职工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中职部分等。它们是整个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造就大批从事“三农”职业人才上具有较大优势。一是办学规模较大。目前,全国共有中等涉农职业教育学校大约一千所,在读学生人数超过百万(含非涉农专业在读人数),肩负着培养大批量高素质农业农村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二是绝大多数生源来自农村,与农村具有天然的、与生俱来的联系,对农村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感情深厚,对家乡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热爱家乡,渴望家乡早日富裕起来。三是国家高度重视包括涉农职业学校在内的职业教育,鼓励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全面实行免学费政策,对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待遇。四是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颇具优势。涉农职业学校教育专业门类齐全,基本涵盖了所有涉及“三农”的各个层面。涉农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注重德、智、体、美、劳、技全面发展,是培养具有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很好地服务“三农”综合职业能力,在农业农村生产及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
要破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遇到的人才匮乏瓶颈,就必须培养造就大批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和能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服务“三农”的职业人才。对于涉农职业学校来说,要想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就必须充分利用自身培养人才的优势,找准着力点,真正培养造就出大批“一懂两爱”、“三得”的“三农”职业人才。
涉农职业学校要针对中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逐步形成阶段这一特点,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到位,存在对所学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力和对将来要从事的“三农”职业前途存在疑虑等问题,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从事“三农”职业、立志振兴乡村的理想信念。
一是把立德树人工作放在首位。对学生深入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切实加强对立志从事“三农”职业中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他们将祖国的召唤、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理想紧密联系起来,坚信自己能够吃苦,能够为振兴乡村、服务“三农”、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广阔天地中干出一番事业,逐步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的过程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是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在入学教育的第一课中,开展专业教育,把专业教育做牢做实在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使中职学生对所学相关专业具有深入认识。使他们认识到,在目前,涉农职业学校所开设的涉农和其他专业都是国家大力发展的,具有广泛市场需求和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了解专业特点、优势和特色和发展方向及以后的就业前景。从而稳定专业思想,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勤奋学习,积极进取,顽强拼搏,为更快地适应中职生活和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强化道德品质教育。通过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道德认知,锤炼道德意志,养成道德行为;培养中职学生心系“三农”和立志振兴乡村,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兼济天下的高尚品德,树立为人民服务、为农民服务、为农村发展尽力、为农业发展献智的道德情怀;培养中职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并将这些行为准则化为实际行动和道德习惯;培养中职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的思想和行为。
从事“三农”工作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生立志在乡村广阔天地干一番大事业的“圆梦”计划,是对自己一生在从事“三农”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谋划,是对从事“三农”职业前途的展望,是实现从事“三农”职业理想的前提。所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涉农职业学校就要开始教育指导立志从事“三农”职业的中职学生,明确把服务“三农”、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作为自己对未来职业的向往、追求和奋斗的动力,逐步牢固树立这一职业理想。这就要求涉农职业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和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通过指导帮助这部分学生从所学专业起步、立足本人实际,关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及动态,关注家乡及周边地区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结合自身家庭状况、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等诸多发展条件的分析,确立未来从事“三农”职业的长远目标和阶段目标,构建好不断向前推进的发展台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从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督导好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管理好规划。从而使中职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观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增强提高职业素养的自觉性,做好适应农业农村社会、融入农业农村社会和相关就业、创业的准备,夯实立足“三农”终身发展的基础。从而实现培养爱农业、留得住、干得好的“三农”职业人才的目标。
在中职学生确立了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职业理想后,涉农职业学校教育培养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这部分学生开展“三农”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要特别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他们将来从事的“三农”相关职业素养的教育,要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结合学生所学涉农专业对应的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目标明确地进行强化培养训练,为其将来在农业农村的广阔天地就业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为从事“三农”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接涉农职业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多方面,结合“三农”行业、职业的特点,对将来从事“三农”职业的中职学生着力开展如下职业素养教育培养。
一是着力加强德育、美育,使其学会“做人”——为做一个合格的“三农”人奠定基础。一方面,加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公民素质教育,培养服务“三农”的“好公民”素养; 另一方面,加强对“三农”职业素养的情感教育,培养其具有符合“三农”职业要求的职业审美感及相应的行为。从而对将来所从事的“三农”职业能有美的理想、美的追求、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在“三农”职业活动中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使职业生涯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二是着力加强智育、体育,使其学会“做事”——为做一个称职的“三农”人奠定基础。一方面,加强对从事“三农”职业的能力教育培训,培养其从事“三农”职业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从事“三农”职业的体能教育培训,使其具备符合从事“三农”相关职业的要求的特有职业体能。
三是创新“三农”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校农(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应用“校中企”、“企中校”大力开展工学结合、校农(企)合作、顶岗实习、实训等教育培养,真正把涉农中职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实习很好地结合起来,处理好学生“工”与“学”的关系,明确实习任务,规范实习管理,保证学生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三农”职业岗位群基本一致,从而培养大批拥有真才实学、在乡村广阔天地能用得上、干得好的“三农”职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