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凤先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南阳 473000)
建国以来,我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1978年以来,有效解决了农村的贫困问题,使农民收入快速增加。然而,当前我国仍有一千多万贫困人口,且这些贫困人口可以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难度大,脱贫攻坚任务依然严峻,要打赢脱贫攻坚最后一战,产业扶贫还需加强。同时,要确保脱贫人口不会返贫,产业扶贫亦非常重要。为此,认清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确保扶贫工作精准高效。
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在多年的扶贫工作努力下,剩下的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既贫又困,长期患病者、残疾人、孤寡老人等居多,这些特殊困难群体的自身发展动力差,帮扶难度大。若想不依赖财政兜底,就要找到适合他们的脱贫路子。因此,当前的扶贫工作面临的挑战更大,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贫困地区的人们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下,即便有机遇来临,他们也很难抓得住。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处于严重不平等的竞争地位,资金、资源、机遇都难以流入贫困地区。相反,贫困地区的有志青年都大量流向了发达地区,使得贫困地区的发展更为困难。同时,当前经济的发展方式也越来越依赖于科技的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贫困地区不仅仅经济基础薄弱、经济规模小、经济实力差,更为突出的是其经济发展质量远不如发达地区,大都还停留在手工人力劳动上。而要让贫困地区的人们彻底摆脱贫困离不开贫困人口素质的提升,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所以扶贫的工作内容增加了,难度加大了。
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政府的扶贫力度很大,当前的扶贫政策都是真金白银,对贫困人们的帮助很大。然而,帮的越多,贫困人们的自生内动力相比就越显不足。新疆的调查数据显示,有的贫困县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欠缺,有些贫困人口已经养成了依赖外部扶持的习惯。同时,山西、安徽等省的有关调查也反映,不少地方的帮扶方式非常简单,只是给予钱物帮助,重“帮”轻“扶”,或只看当前经济收入,并没有从长远考虑,不重视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没有针对贫困人口对症下药的帮扶,使得贫困人口对扶贫款有极大的依赖性,自生动力明显不足。据四川的调查反映,进行扶贫工作的部分基层干部素质能力有限,并不具备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能力,对于产业扶贫不会干、不敢干。更有甚者,一些贫困群众过惯了“等靠拿”的日子,不愿自主致富,有一些明明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劳动的懒汉,会装病依赖着贫困补贴过日子。这一方面反映出了贫困群众的思想有问题,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产业帮扶不到位。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各省区普遍存在产业扶贫项目单一且同质化的现象。这就使得其后续的发展无力,缺少政府的帮扶,其后续的销售、面临的市场竞争都会出现极大的风险和问题。如山西省前几年大力扶持的核桃、大枣产业,由于市场竞争不过新疆的核桃大枣,近两年市场价格已经大幅下跌,且销售困难,致使有些山上的枣树没人打理,枣熟了都没人捡。当前,海南、甘肃、青海、西藏等地的扶贫产业大部分仍停留在种植和养殖业上,依赖出售原材料和初级加工阶段。由于缺乏深加工环节,产品的附加值低,没有更多的经济产出,这些产业能够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也就非常有限。如果贫困户中有合适的劳动力,还不如出去打工收入更高,所以,有些地区的贫困户对扶贫产业的参入兴趣并不高。这就使得贫困地区缺乏人才的问题更加严峻,一些科技扶贫产业,如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发展缓慢。调查显示,经过多年的扶贫努力,相对容易脱贫的地区已经成功脱贫,而剩余的贫困人口很难找到合适的扶贫产业。
返贫问题最为突出的表现是返贫率高。一些小型的扶贫产业在失去政府扶持后迅速分裂中断,使得许多扶贫工作人员多年的辛勤努力瞬间化为乌有。返贫不仅在数据上影响着扶贫结果,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和打击了贫困人口的自信心和脱贫欲望。调查显示,脱贫地区的产业大多以小农生产为主,不仅缺少科技支持,且产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形成不了体系化的产业结构,又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而这些层次低、链条短的产业,一旦政府扶持中断,后续就无力继续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下,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贫困地区这些以种植业为主的科技含量低的农村产业。贫困地区摘帽后,仍处于经济欠发达、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其抗市场冲击的能力差,自我发展能力弱,一旦市场变动,脱贫人口的收入就受到极大影响,造成重返贫困。
深入推进产业扶贫是当前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国务院扶贫相关部门明确指出,要把带动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安排产业扶贫项目的前置条件,要利用好扶贫资金广泛开展贫困地区产销对接帮扶工作,并将重点放在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加工增值增收等问题上。为此,各地政府在进行产业扶贫时要结合当地特点,找到适合当地贫困人口的长线产业,确保贫困人口有一个稳定增收的产业、两个短期见效的短线产业。
各地政府在选择扶贫产业时要开展扶贫产业的相关调查,包括产业的经济产能、产业结构风险等,坚持扶贫产业类型、产业区划、产业规模等与当前区域基础相统筹,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注重扶贫产业的后续社会化服务,确保立足当地资源特点、产业基础、市场需求,选择发挥当地优势的产业。同时,在产业选择时要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综合考虑短期见效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并将先关产业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努力破解自然保护与脱贫攻坚之间的矛盾,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保护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发展绿色、有机生态经济,让贫困人口在生态建设中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另外,要努力引进高端化、品牌化的产业,避免扶贫产业同质化、短期化、低端化,逐步实现贫困户往现代农业的发展,向产品的深加工发展。
要使扶贫产业长远发展、有比较优势,就要整合当地的优势资源,并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借助当地的龙头企业,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产业扶贫要从长远着眼,从一开始就优化农副产品的产业结构,将重心从种植业、养殖业向加工业发展,同时大力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完善服务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开展扶贫产业时要重视产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出发点。开发有当地特点的产业,也就跳出了依靠外部帮扶才能摆脱贫困的路子,更好地激发了当地贫困群众的内生力。如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借助当地特点,开展月季花特色农业种植。调查显示,当前全区共有月季种植企业167家,种植面积达2666.7hm2,从业人数4.2万人,年产值13亿元,实现了3 941人贫困人口的转移就业。
一直以来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是贫困地区产业的共性。要增强贫困地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就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选择好产业调整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依靠科技带动增加产业的动力,努力提高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主动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在产业帮扶时,要杜绝低水平以市场的未来发展为导向,努力开发富有潜力的农产品项目,往产品的加工增值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了提高扶贫产业的科技实力,可以施行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的做法,在当地找准龙头带动企业,实现贫困户与现代高科技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思想贫困比物资贫困更可怕。由于缺少高素质劳动力,贫困地区创造财富的内生力不足,严重影响了脱贫致富的步伐,甚至有些地区出现摘帽后又返贫的严重问题。要巩固扶贫的成效,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就要改变当地人民的思想观念,通过接触新生活、新事物,了解高科技,逐步认识和学会使用科技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思想的禁锢,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逐步同步起来,不断扩展大家的精神空间,形成积极、前进、创新的群众意识。同时,注重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有先进意识的农民选拔出来,通过其潜能的开发使其带动广大贫困群众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提升生产生存技能,开阔眼界,摆脱贫困走向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