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微观决策的影响因素①
——基于微观调研数据的视角

2020-06-05 03:40:24张子怡王梦欣李新颖吴姿萱赵恩煜
市场周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年龄

张子怡,王梦欣,李新颖,吴姿萱,赵恩煜

一、背景与目的

随着“务工潮”的席卷,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巨大的乡村人口比重也隐含了诸多一触即发的风险,正因如此,政府的统筹协调便在劳动力流动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我们此次便通过对南京、泗阳两地的劳动力进行调研,从劳动力个人角度分析其流动驱动因素,并且以此为基础为政府在劳动力流动方面的相关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

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众多,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一是个体层面,主要表现为个体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中排行、寻找工作的渠道等。 这些因素主要对劳动力流动的频率具有影响,壮年、男性、未婚、文化程度高、家中老人负担轻、寻找工作渠道广的劳动力流动频率高。 二是社会层面,包括地区发展程度、平均工资差异、物理距离、地方政府对外来人口的相关政策等。 这些因素主要对劳动力流动的方向具有影响,地区发展程度高、平均工资水平高、与家乡距离近、地方政府采取有利于外来人口的相关政策有利于吸引劳动力流入。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筛选了部分较为重要的因素,通过建立Logit 模型,进一步分析它们对劳动力流动的具体影响,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

Logit 模型是 McFadden 于 1973 年首次提出。 在表中,被解释变量Y为是否为流动劳动力,X1代表年龄的平方,X2代表行业,X3代表务工者月工资,X4代表城市发展程度,X5代表是通过什么渠道在城市(县)找到工作,X6代表家里有出去打工又回来工作的人吗? 若有,原因是? 表1 数据来源于南京市及南京泗阳县的229 份数据,通过Logit 模型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等式:

从整体来看,P值为0.0000,小于0.05 的显著性水平,说明挑选出来的6 个变量整体对被解释变量Y是否为流动劳动力有显著性影响。 从单个变量来看,由Logit 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在6 个变量中“年龄的平方”“城市发展程度”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性影响,P值均小于0.05。

首先,分析年龄的平方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 根据Logit模型,由于P=0.002,可推断年龄的平方对于被解释变量有显著性影响。 除此之外,以年龄的平方作为解释变量计算出系数为负,所以得出年龄越大的劳动力越不愿意流动的结论。 根据这个结论,结合问卷中不同年龄段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将年龄分为大致四个阶段:一是20~30 岁,这是劳动力流动最频繁的组,这个阶段的年轻人,大多都会为了职业工作、兴趣爱好等各种原因离开家乡,寻找更高水平的生活。另外这个年龄的人家庭条件相对来说较不错,父母工作足够保障他们自己的生活又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支持,这也使得这个年龄组的人能够放心出去闯荡;二是30~40 岁这个年龄段,这个年龄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组的人工作较稳定,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经济的“顶梁柱”,所以这时候劳动力流动人口明显变少,只有少数政府职员、企业职工和一部分的农民工会随工作需求流动;三是40 ~50 岁,这个年龄的人多数心理会慢慢地发生一些改变,重心会更加的偏向家庭,为家庭成员做更多考虑,同时自己的身体精力等也会慢慢下降,不能再适应高强度的工作,所以这个阶段的人流动的概率更低;四是50 岁以上的劳动者,处于这个年龄的人已经不太适合工作了,大多数都会因为身体和个人偏好选择待在家乡,除个别人以外不会有劳动力流动。

其次,城市发展程度对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影响也比较大,根据P=0.000,可得出地区发展程度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性影响。 基于此,我们对于问卷中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三线、四线城市的劳动力流动的人居多。 这是因为三线、四线城市发展较慢,就业机会有限,收入相对较少,科技信息交流慢,网络媒体技术发展慢,对于一些有技术有学历有能力的人,三线、四线城市的发展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期望,所以流动去其他一线、二线城市就成了他们的选择。

一线、二线城市的劳动力会继续选择在一线、二线城市工作,因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各种经济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齐备,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交流加快,自动化程度提高,为劳动者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便利,可以满足劳动者除了基本需要之外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所以一线、二线城市的人相对流动者较少。

归根结底,这种现象是因不同地区城的发展状况不同、经济水平高低差异所导致,表现为中部、西部和西北部的经济水平低,而华北和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 地区发展不平衡,就会导致劳动力由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从而使发达地区的技术、经济、生产等人才越来越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与此相反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人才都流出,导致各种产业的发展更加缓慢,劳动力留不住,经济发展没有动力,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尽管近二三十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和西北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缺乏各种生产要素,所以这些地区的发展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但是相信通过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全国经济均衡发展。

三、劳动力流动的问题分析

根据实地调查和上述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劳动力流动中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信息不对称

在三、四线城市,劳动力寻找工作大部分是依靠劳务中介和熟人介绍,因此他们所获取的信息存在滞后性并且信息的有效水平较低,这就导致了劳动力只能在有限的范围中流动,还可能会出现到岗后因对工作不了解或者薪资不满意,进行再次流动的情况。 而在一、二线城市,大多数劳动力通过互联网寻找工作。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速度是及时且迅速的。 通过互联网,人们能够准确获取到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由被动转为主动,拥有更多的职位选择,最终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二)环境

环境问题来自多个方面:首先是工作环境。 大部分的劳动力在接受采访时都认为自己当前的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高、工作时间长,但工资和福利待遇却很低,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 其次是生活环境。 由于工作城市的物价水平较高,而劳动力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导致现有收入无法支撑起大城市的消费,因此劳动力不管是在住房、饮食还是交通方面,只能以省钱为目的选择水平较低的条件,这就导致他们的生活环境较差,无法满足全部的生活需求。 最后是就业环境。在当今的就业市场上,劳动力歧视的问题仍然存在。 有的劳动力由于缺乏相关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出去很难找到好工作;有的劳动力由于法律意识薄弱,经常会在劳动合同上与雇主产生纠纷。 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使劳动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迫使他们重新考虑就业和流动的问题。

(三)城市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选择向一、二线城市流动,城市间发展程度的差距也变得更加明显:一、二线城市由于大量劳动力的涌入,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发展程度也越来越高,而三、四线城市则出现了所谓的“空城”现象。 人力物力的缺失,导致城市的发展停滞不前,无法追赶上一、二线城市的脚步。 除此之外,城市间发展程度的差距也影响了城市间教育水平的差距,进而导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四)家庭羁绊

根据对于问卷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家庭成为劳动力流动时的一大问题。 很多的劳动力由于婚姻、子女教育、家中老人的健康问题、个人心理因素等原因被迫进行逆向流动,放弃了原本在一、二线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 这样的情况也导致了“劳动力回流”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四、总结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一定数量外出务工人员调查问卷的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出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并采用Logit 模型,对年龄、务工者月工资两个要素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究。 针对以上对劳动力流动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提高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各地、各级政府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注重吸引外来投资,尤其是高水平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高素质劳动力流入,促进城市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提高国民的整体教育水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供给不符合市场需求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提高劳动力素质。 应当注意的是,提高教育水平并不意味着全部培养全能性人才,也要重视对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再次,政府可以建立一个公益性的求职平台(如求职网站),搜集最新消息并及时公布。 拓宽求职途径,提高求职者寻求工作的速度,减少虚假招聘信息。

最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促进各区域间文化交流,减少外来务工者对于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和思乡之情,吸引更多的劳动力。 城市政府可以提供更多有利于外来务工者的惠民政策,如保障住房、优惠住房;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使外来务工者具有和本市市民相同的医疗福利,并提供更加便利的就医程序;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改善交通拥堵状况,减少出行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放宽落户限制政策,为外来工作者的子女提供更多教育机会。

猜你喜欢
劳动力流动年龄
变小的年龄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TOO YOUNG TO LOCK UP?
年龄歧视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算年龄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