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和经济上展现出来的作用逐渐改变了政府以往对非营利组织的看法,打破了全面禁止的屏障。 作为社区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社区非营利组织已经成为我国社区建设不可忽视的第三股力量。 但近年来,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区治理中也遇到了瓶颈。 因此,本文以社区本土化的非营利组织为对象,分析了社区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功能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使其朝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
对社区非营利组织概念的界定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王名老师在《中国社团改革》中将伴随着社区建设迅速成长起来的各种社区中介组织称作社区非营利组织;还有一些研究学者认为,社区非营利组织是“由组织和个人在街道、居委会范围内单独或联合举办的各类民间组织”。 该观点虽然体现了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形成领域和活动领域,但却没有反映出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特征。 本文则将社区非营利组织界定为在社区范围内由社区居民组成的各种组织,它是以本社区成员为组成主体,以本社区领域为主要活动场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娱乐为主要活动目的,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非营利性的群众团体队伍或组织。 社区非营利组织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非营利性
非营利性即不以营利为目的,所得收入不在组织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进行分配,应该全部用于组织建设。 非营利性也是非营利组织的根本特征。
2.组织性
组织性也叫正规性,即组织有独立的法人代表,有明确的章程规定,以及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相关活动等。
3.民间性
民间性意味着社区非营利组织大多由民间自发形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营利组织不能接受政府的资金支持。
4.自治性
自治性意味着社区非营利组织是独立于政府和其他企业之外的。 其有自己决策、自己管理的权利和能力。
5.志愿性
是指组织成员自愿参与举办的活动,而不是强制的。
社区治理不同于以往社区管理,它是指以社区为载体,社区内的各个主体(社区组织、社区居民)通过协调互动、协商谈判等方式共同对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社区公共利益最大化和社区的良性运行。 社区治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治理对象的综合化。
社区非营利组织作为社区最亲民的本土化组织,其在社区微观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具体地说,社区非营利组织在参与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目标是追求社区公众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社区非营利组织最根本的目标。 社区非营利组织可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社会动员能力,招募资金,召集志愿者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社区居民在社区生活的幸福感和生活水平。
社区非营利组织在提高社区凝聚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通过在社区举办各种形式的非营利性活动,使社区居民都能参与进来,了解社区的相关事务,让他们感受到社区的和谐,社区的利益都与他们息息相关。 这样一来就能打破现在居住结构对居民往来的限制,形成亲密融洽的社区关系,从而促进社区居民和谐交往,增强对社区的认同和凝聚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层次化的特征。 而政府与市场的失灵使得社区居民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时社区非营利组织就起到了弥补的作用。 首先,作为贴近社区居民的组织,非营利组织能够通过社区调查等方式在第一时间了解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并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其次,由于社区非营利组织呈现小型化的特点,因此其没有过多烦琐的审批过程,这样就能够快速地调整产品供给方向,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需求。
首先,由于社区非营利组织不受制于政府和其他社会企业,因此拥有很大的决策权力。 在涉及组织重要决策的事情上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少部分领导人参与决策,组织决策缺乏一定的民主性,导致决策不能充分反映民意,民众对组织认可度不高,对组织举办的活动参与度较低。 其次,社区本土化非营利组织规模小,组织成员素质参差不齐,在组织决策时缺乏科学的理论方法指导,很容易发生决策失误,以至于难以达到组织原先的目标。
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大多由社区居民自发组成,其内部管理体制要么自发建立,要么照搬其他社区。 其内部人事管理、资金管理、项目管理等制度有待建立和完善。 很多非营利组织由于缺乏监督,轻则导致人浮于事、不作为,重则形成以权谋私、贪污腐败。 比如最近几年发生的“河南宋庆龄基金事件”“中华慈善总会发票事件”等。 这样一来就会使得非营利组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大打折扣,社区组织的社会公信力逐渐下降,进而带来诚信危机。
首先,民办性色彩是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突出特征,组织并不受政府的管理,自然也很少收到来自政府的资助。因此,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大多是由会员的会费和社会捐赠构成。 会费作为组织资金的来源之一,是由成员入会时所支付的,其金额虽少,但对于规模较小的社区非营利组织来说,会费的帮助是很大的。 其次,由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特征,导致其所获收益不能在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因此,对社会资本的招募能力不足,社会资本不愿进入。 资金的缺乏导致组织可供支配的资金减少,直接影响一些社区服务项目和活动的开展,严重影响了社区的发展。
社区非营利组织之所以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 而社区专业人才的缺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从人员构成方面来看,一些组织大多是由退休人员组成,这些成员总体学历偏低,对于社区居民出现的矛盾或其他新的问题,如心理压力、父辈代沟、残障儿童教育等只能按照以往的经验处理,缺乏专业性,导致化解社区成员之间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不足。 其次,从薪酬待遇来看,社区非营利组织的物质利益驱动存在明显不足,社区非营利组织自主创收能力较弱,资金来源单一,加之组织收益不能在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导致组织无法像企业一样用高额的薪酬吸引人才。 这也就意味着组织员工工资水平低,人才不愿进入。 最后,是工作稳定性不高。 社区组织资金不足,无法保证组织的持续运行,很多组织都处于破产的风险之中,成员的工作稳定性不高。
社区非营利组织作为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其在社区的稳定、和谐发展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解决社区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方面存在的困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是社区非营利组织顺利开展社区活动的前提。 首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定权。 组织在做出重大决策时可以通过上门询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社区居民的真实需求进行全面的民意调查,并针对这些需求采取对应的措施。 其次,要保障社区群众参与决策。 社区居民参与决策既是组织决策科学化的保障,也是决策民主化的体现。 因此,组织要通过信息公开制度,让居民参与决策与监督,充分表达决策意愿。 最后,非营利组织可以邀请区外专业人士参与决策评估,对决策进行综合可行性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非营利组织规范发展的基础在于权责明晰的治理结构。而要想保证组织在社区的良性运行,可以从内外部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完善内部治理。 机构要设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对组织的人员构成、财务状况、项目开展情况等进行公示并定期更新发展情况。 其次,设立和完善组织的理事会、成员大会等机构以达到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作用。 最后,要发挥社区所在居委会、业主大会的外部监督作用,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监督。 只有实行内外部共同监督的机制,才能使社区非营利组织真正成为为民服务的好组织。
根据邓国胜老师在NGO 全国调查统计中的数据表明,经费缺乏是我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 资金的不足导致社区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组织的目标难以实现。 因此要确保组织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为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提供资金,避免组织过度依赖政府。 其次,社区要提高自身招募资金的能力。 组织可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加强与社会企业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但在此过程中要切记组织的目标和宗旨。
专业人才是组织良性发展的核心动力,往往决定着组织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加强社区非营利组织自身的专业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提高组织成员的薪酬待遇,薪资待遇的高低直接影响社会人才的进入意愿,因此,组织要设计合理的薪酬结构和相关的福利措施。 其次,在招聘环节严把关,提高人员进入门槛,积极吸收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 最后,定期对组织成员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强化其工作伦理和服务对象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让组织成员始终保持专业性和先进性。
虽然近年来我国社区非营利组织确实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许多困境。 本文分析了社区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组织决策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监督机制不完善、发展资金来源单一、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提出了加强组织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健全完善组织监督机制、拓宽组织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强社区非营利组织的专业化建设等措施。 当然,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问题远不止上文所述,加强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良性发展需要社区、社会、政府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