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凤
摘 要:小学语文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底蕴和文化,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树立正确的三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国学教育;策略分析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渗透国学教育,不仅是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开展语文教学的基础要求,也是帮助学生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帮助语文学科实现良好发展的基础下,推动学生全面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强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渗透,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分析
国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字基础。文字是语文教学开展的基础,也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自身文字积累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语文素养发展的高度,而国学经典作为诸多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且大量的文字,将其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保证学生掌握大量汉字,强化自身的文字积累量,也能使学生通过对汉字的认识来了解和掌握其中关联着的中华古典文化的内容,从而完成两者更好的融合,来推动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发展。
二、利用汉字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标志,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汉字,不但体现了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美,也在见证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与变化。而作为国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汉字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是将国学经典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作为小学生的启蒙导师,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领略和认识汉字之美,引导学生走进和了解汉字文化,从而更好的为后期学习国学知识奠定基础。在国学经典作品中,每个汉字都代表着一个微型的文化发展历史过程,汉字跟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无到有,从繁到简,在古人智慧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系统的汉字体系,而每个时代对于汉字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在诠释着每个时代的发展历史内容。自汉字诞生以来,每个时期的汉字形象都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古人通过时代的背景,将自身的理解融入到汉字的创作过程中,强调汉字的形、音和义都能准确的表达出该字的含义,从而帮助世人更好的进行理解。而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在国学经典学习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汉字的发展历史,从而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例如,教师为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一单元相关内容时,针对其中出现的“天、地、人、门、口”等汉字,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功能来向學生展示不同体裁的表现形式,如从最开始的商贷甲骨文形文字到周代的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直到魏晋至今的楷书等,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各个时代相同文字的不同变化;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开展书法教学,在教导学生工整书写汉字的同时推动学生领略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美。
三、通过诗词教学来促使学生领略国学之美
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系统中,不仅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体验古代文化之美的重要途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之高。对于学生来讲,小学是自身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启蒙阶段,也是强化自身思维、认知和辨别是非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对于教师来讲,小学是奠定学生学习能力基础、培养学生优秀品格的重要过程,因此在国学经典的渗透过程中,利用国学诗词来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充分探究诗词中蕴含着的古代文化之美,并利用传统文化作为自身发展的底蕴。诗词作为古代诗人表达自身看法和记录社会史实的重要途径,各个时代的不同诗词形式和内容都充分展现了当时的文化发展情况和诗人真实的思想观念,而学生通过阅读和了解不同题材的诗词,如送别、风景、讽刺等题材,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蕴含和其中美元素的存在,促使学生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从而完善自身的道德素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词时,通过诗词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身处异乡,每到过节时刻极度想念亲人的思念之情;而通过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兄弟们”不能与自己共度佳节的遗憾。再如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这一诗词,通过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句的赏析,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不但游山不能片面性的去观赏,观察世上事物也是如此,利用诗词教学来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中蕴含着的巧妙地语言表达方式。
四、利用国学小故事来对学生进行熏陶
由于自身小孩子天性的影响,小学生对于故事的兴趣都较高,相对于较为枯燥和乏味的教材内容,学生更愿意倾听故事内容。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许多经典的国学小故事,其中不但有着有趣的故事内容,且蕴含的人生哲理、成语内容等对学生自身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就成语来讲,其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历史发展遗留的产物,也是学生接触国学经典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成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能够通过短短的四个字来明确的表达复杂的含义,如果学生能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正确的使用成语,不但能够提高其自身的汉字表达能力,也能加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理解能力。大部分的成语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故事,而利用成语形式的故事来将国学内容巧妙地传授给学生,能够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国学经典渗透的教学目的。
例如,教师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一课的教学时,在课堂中以讲故事为主体开展一系列的“听、说、读”等活动,如教师朗读一遍故事内容,然后鼓励学生自主分析故事的主要含义:出了问题后及时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出现损失。要求学生课下自主收集相关的成语故事在课上进行分享,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三顾茅庐”等,并引导学生合作表演故事的内容,以此来强化学生对于国学经典内容的认知。
总结: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不但能够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也能帮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文化来强化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完成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杜艳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0(11):59-60.
[2] 赵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117+119.
[3] 巫秋.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