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洁 赵雅卉 廖茂林
摘 要:自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仍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民工市民化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改变国内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发展相对缓慢的状况。虽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在现实背景、工作重点及具体要求上存在差异,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关系为背景,梳理我国农村创业创新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农村创业创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创业创新的视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农村创业创新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生态脆弱地区农业生态效率管理研究”(18YJC630174)。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0)005-0098-00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0.005.009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是我国在不同时期提出的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二者在提出背景、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存在差异,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表现出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本文简要介绍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及目标,阐述了二者间的协同关系,论证了农村创业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关系
本部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战略要求及最终目标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及目标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及战略任务进行部署。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基于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提出的,符合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1],也是对传统城镇化模式的完善与升级。
首先,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模式,新型城镇化最大转变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把人作为城镇化的核心,促进城乡居民的全面发展,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使得现代化建设成果可以为全体人民所共享。截至2018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这二者之间16.21%的差距表明,虽然有2亿多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打工和生活,但并未被纳入城镇户籍,无法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生活及社会福利保障。
其次,在认识到传统粗放型城镇化模式所带来的产业升级缓慢、社区矛盾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由速度型转向质量型,以保证城镇化建设成效的长期稳定。《2019中国城市空间开发简报》①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8 765.7平方公里,而城区人口仅增加3 309.5万人,按住建部每平方公里容纳一万人的城市标准,新建城区面积中有5 456.2万的人口缺口。近5年来,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率约为13.5%,虽然较之2000—2015年近113%的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率已有大幅降低,但就近5年来8.9%的城镇人口增长率来看,城市扩建速度仍然较快。这可能导致部分城市出现承载能力下降、土水资源供给不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保证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的前提下,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城镇化质量问题。
最后,新型城镇化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纳入,着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旨在打造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模式。受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限制,传统城镇化建设在发展观念、城镇规划、经济发展方式、法律法规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新型城镇化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其中,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及目标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發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随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编制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阶段性谋划,提出了“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各地区各部门乡村振兴的思路举措得以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的发展目标,并做出了“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3]的远景谋划。
乡村振兴战略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同,乡村振兴战略也把人的发展作为核心,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展开工作,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其次,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都是以增产为导向的,虽然截至201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7年稳定在1.2万亿斤以上。然而,我国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期通过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提质增效。最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加快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保障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三)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关系
虽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在现实背景、工作重点及具体要求上存在差异,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首先,从作用主体来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都是以“农民”为发展主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侧重关注农民市民化问题,关注在农民大规模迁入城镇的过程中,解决如何提高城镇的人口承载力以及对农村劳动力的有效吸纳问题,在保障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有序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迁出后对农村资源的合理利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保障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广义概念上来看,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关注的都是农民大规模迁移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其次,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城乡区域的统筹发展,构建城乡间的良性互动格局。一方面,为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新型城镇化要求“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4]。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以确保顺利建成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最后,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在强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都对生态环境发展提出了要求。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以尊重自然格局、保护自然景观为前提,合理布局城镇空间、突出各地城镇特色,推进多样化城镇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将“生态宜居”作为总要求之一,提出“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二、农村创业创新对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创业创新。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健全农村‘双创促进机制,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到农村施展才华”[5]。汪洋副总理在首届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大会上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健全体制机制,大力营造农村创业创新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断注入新动能”。由此可见,农村创业创新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部分阐释农村创业创新的发展历程,对其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一)农村创业创新的发展历程
农村创业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国办发〔2015〕4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84号)等一系列文件推动农村创业创新,为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为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村创业创新曾出现过四次浪潮:20世纪80年代前期乡村集体和农村能人创业,1992年后体制内人员“下海”到农村创业,2001年加入WTO后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城镇居民到农村创业,2008年金融危机后返乡、下乡和本乡三大类群体组成的新农民创业创新,特别是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激发出了农民这样草根一族的想象力、创业热情和创造力,他们带着对农村的深厚感情,利用多年打拼积累的市场、资本和经验开展创业创新,极大地活跃了农村、推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和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农村创业创新自提出以来便获得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具体表现在:在政策扶持方面,各地政府积极制定农村创业创新的扶持政策,并通过各类媒体进行宣传,制定和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村青年创业、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行动计划;在创业创新园区建设方面,积极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创业示范基地、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在创业创新主体培育方面,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行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开设创业课程。
2018年3月,中国农业部在四川省金堂县举办了全国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现场交流活动,结合全国已有案例的成熟经验,总结推出了特色产业拉动型、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型、返乡下乡能人带动型、创业创新园区(基地)集群型和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型五大全国县域农村双创典型模式,对促进农村创业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①。
特色产业拉动型模式主要围绕特色产业,强化产业链创业创新,结合产业各环节需求开展创业创新活动,形成大中小企业并立、各类经营主体集聚、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的创业生态系统。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型模式主要围绕产业融合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创业创新活动,加快资源和要素在区域和产业间的流动与重组,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返乡下乡能人带动型模式主要通过创办、领办企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周边农民进行创业。加强统筹谋划,健全体制机制,整合创业资源,完善扶持政策,优化创业环境,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返乡下乡创业已成为扩大就业规模、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創业创新园区(基地)集群型模式。是“依托各类涉农园区(基地),通过政策集成、资源集聚和服务集中,融合原料生产、加工流通、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产业,集成见习、实习、实训、咨询、孵化等服务为一体,具有功能定位准确、管理规范、示范带动能力强等特点的农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是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的重要载体”[6]。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型模式主要依托国家或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带动当地农村创业创新为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引领当地经济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创业创新的特点
从我国农村创业创新的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特征:
1.农村创业创新主体类型多元化且人数不断增加
201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张春贤在《关于检查就业促进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中指出,2018年全国各类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已累计达780万人,相较2017年增加了近80万人。就2017年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人员的情况来看,虽然其各自创办的经济实体规模不大,但平均可吸纳7~8人就业,至少能够创造3 000万个就业岗位,解决2 000多万户离乡离巢问题;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超过450万,占返乡下乡创业人数的68.5%,占农民工总数的2%,涉农创业占比为60.0%;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比例达1%,科技人员等下乡创业130万人。
2.农村创业创新领域范围不断拓宽,产业融合日渐凸显
农业部抽样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82%以上的农村双创人员创办的都是农村产业融合类项目,创业领域逐步覆盖农村一二三产业,并呈现出“三产”交叉融合的态势。创办的经营主体包括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等,各经营主体间互动性逐渐增强。
3.农村创业创新平台多样化
目前农村创业创新平台可分为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实体平台包括各类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园区、众创空间、培训基地等;虚拟平台包括各类信息平台、农村电商平台等。平台的日趋完善与多样使得农村创业创新主体可以结合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平台,进而更好地带动农村产业发展。
4.农村创业创新起点不断提高,现代要素投入明显增加
目前,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办领办人员中70%以上都有外出务工经商、求学、服兵役等经历。89.3%的农村创业创新经营主体采用了个人独资制、合伙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等形式。54.3%的返乡创业者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了解信息和政策法规并进行营销推广,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下乡创业创新,不少创客开设了分享农场、共享农庄。
(三)农村创业创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1.农村创业创新有助于缓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乡资源要素的单向流动。长期以来,农村和农业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打破城乡不平衡发展,必须转变当前城乡资源要素单向流动,推动城乡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既要向城市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民、增加市民,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收益合理;还要向农村配置各种优质资源,推进各类群体在农村开办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资金、现代科技和经营理念运用到农业发展当中,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鼓励农村创业创新是推动城乡资源要素由单向向双向流动转变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创业创新的重视,虽然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创业创新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镇创业活跃度仍明显高于农村。从区域城乡创业差距来看,东部地区城乡创业差距最小,西部地区差距较大;从横向比较来看,东西部地区城镇创业活动差距不大,而农村创业差距虽然差距较大,但有逐渐缩小的趋势。由此可见,农村创业创新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缓解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方面,鼓励农村创业创新可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科文卫等公共服务条件,进而促进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如以全程冷链为代表的现代物流已开始向农村延伸,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工业和城市资源要素向农业和农村聚集,提高城乡要素流动效率。对农村创业创新人员的培训可以促进农村地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条件的改善,加快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
另一方面,鼓励农村创业创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建立新型现代乡村产业模式。例如,以产业融合创新驱动的农村创业创新模式就是:通过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提供电商服务等方式,吸引生产加工企业入驻园区,推动“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深入发掘当地资源优势、景观优势和文化底蕴,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旅游业,促进行业间的横向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创业创新人员与农民结成稳定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使得农民有机会分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共享城乡发展成果。
2.农村创业创新带动就近城镇化发展
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以异地城镇化为主要模式,主要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这一模式不仅会增大作为异地城镇化目标城市的发展压力,还会引发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等问题,加剧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而近城镇化则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所谓就近城镇化,就是在原居住地一定空间半径内,依托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就地就近市民化、就地就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城镇化模式[7]。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战略重点,要求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型城镇化可以借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产业之机,吸纳农村劳动力有效推进农村就地城镇化。
在就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創业创新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为培育农村创业创新主体开展的各项培育工作和人才培训活动,可加强本地农民的创业创新能力,鼓励农民就近创业,引导农民工在青壮年时返乡创业。通过举办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可选拔出优秀创意项目和创业人才,充分利用当地的优质资源要素,这对发展文化、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振兴传统工艺有积极推动作用。此外,农村创业创新成果展览、展示等为农村创业创新人员观摩学习、交流经验提供了平台。
3.农业创业创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一方面,各地在鼓励农村创业创新过程中树立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理念,不断提高对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重视程度。依托自身生态环境特色,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整治,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项目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在为返乡创业人员构建良好创业环境的同时,也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关于促进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系列政策的出台,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创业创新成本大幅降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城市因人口过量聚集而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大量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有助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在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当前,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然而,任何一项战略政策在推进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对此,我们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几点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及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一)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之间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协同关系,但仍存在城乡发展协调性不足、农村流出人口较多且难以在城镇长期定居、环境污染等问题。
首先,城乡发展协调性仍相对不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都是旷日持久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规划等各方面出发,制定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协调性的发展规划。但就现有规划而言,各规划之间的关联度不够,甚至存在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问题,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空间总体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就存在相互制约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存在因人口快速聚集及城镇规模迅速扩大所引发的 “城市病”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速度过快数量过大而导致的“空城”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乡发展协调性不足的直接表现。
其次,农村人口流出量大于农村人口流入量,且农村流出人口难以在城镇实现长期定居。从人口流动量来看,农村人口流出量明显高于流入量,且又主要以年轻、文化程度较高的人口为主,留在农村的大多是年纪较大、劳动能力偏弱的人口,这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极为不利的。而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人口在职业技能上仍较为欠缺,大部分农民工只能从事技术性较低、收入较低的工作,且城市日常生活开销较大,他们很难维持其在城镇的长期生活开支。
最后,环境污染问题仍较为严重。一方面,作为一项高度依赖资源和能源的长期发展战略,城镇化建设对一次能源、工业原料、农业生产资料等资源的消耗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生态安全和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
因此,要真正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必须重视和妥善解决上述问题。
(二)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区域合作。我国地缘辽阔,各地区在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應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尊重乡村资源特色、人文基础,建立有针对性的农村创业创新政策体系和补贴扶持制度,加快基础较差地区的农村创业创新进程,缩小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此外,重视各区域间的合作交流,鼓励各地积极分享产业发展、农村创业创新方面的优秀案例及经验,提高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联动性,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村流动人口职业技能,为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人口提供社会福利保障。对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进行培训,开展创意大赛等活动发现好项目和优秀人才,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将资金和先进技术、先进的经营理念引入农村,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妥善解决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一方面,要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及完善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配套政策,加快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进度。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市民化与城镇化同步,提高农村转移人口的社会福利水平。
三是增强农村创业创新人员“绿色发展”意识,鼓励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绿色产业发展。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强化农村创业创新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他们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掘地方特色文明,推动美丽乡村及田园生态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中共中央国务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 叶兴庆.以改革创新促进乡村振兴[J].财经界,2018(2):51-53.
[5] 李克强. 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农业部等十二部委印发《关于促进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J].中国农技推广,2017(10):27-28+58.
[7] 李梦娜.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耦合机制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19(5):10-15.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with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 Rural Areas
Jiang Jie1 Zhao Yahui2 Liao Maolin3
(1. Beijing Youth Politics College, Beijing 100102; 2.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3.Institute for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Abstract: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been improved a lo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uneven urban development, low levels of civic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large income gap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roposed a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ims to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and to transform the relatively slow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Although the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iffer in their realistic backgrounds, work priorities and specific requirements, they are basically the same in development goals. Based on the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typ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urrent status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 China, analyzed its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proposed som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New-type urban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責任编辑:文丰安)
作者简介:江洁(1978—),女,汉族,安徽池州人,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现代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政策研究;赵雅卉(1992—),女,汉族,辽宁大连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廖茂林(1981—),女,汉族,四川成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本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