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斌
【摘要】《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思路,打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与宣传工作;思政课程与企业一线;思政课程与社区服务;思政课程校际联动的“大思政”协同互联格局及三全育人通道,是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思政课建设 改革创新
一、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商、共建、共享”
《若干意见》中首先指出的就是“各类课程同思政课程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尝试就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商、共建、共享”为此:要从观念上接受“大思政”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領导协同工作,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建立共同体机制,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并做好教师与课程的“共商、共建、共享”。
二、思政课程教学与“宣传”工作的“共商、共建、共享”
加强高校宣传工作是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只有具备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长久发展的根本保障。开展宣传工作有利于大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责任感,能够用积极向上的态度认真学习,为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理想的实现做出贡献。思政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在学院整体宣传工作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教学要紧密贴合“宣传”工作,这就需要建立两者的“共商、共建、共享”
三、思政教学与企业一线的“共商、共建、共享”
高职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我们提供的“人才”什么样?这两者之间是有脱节的。学校培养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国之栋梁”的塑造离不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责无旁贷、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企业一样责无旁贷,这就要求“校企结合”背景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建立思政教学与企业一线的“共商、共建、共享”共商的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需求;共建的是具体人才培养模式中思政能给与的;共享的是优秀的学生和一线员工,甚至是“大国工匠”。我们甚至完全可以通过这一协同机制,将思政课开到企业一线,也可以请企业一线员工进入我们的思政课。在大思政视野下,这一协同创新机制意义重大。
四、思政课程与社区服务的“共商共建共享”
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去感知新时代下的中国社会。这些靠闭门造车,是解决不了的。总书记多次强调:“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这次全国人民的“抗疫斗争”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了社区一线的重要性。大学生要了解一线,去感受就必须建立思政课程与社区服务的协同机制。这不单单指的是以往社会实践的方式,而是做好思政课程与社区服务工作的深度融合。通过这种协同机制,可以完善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好地将中国基层治理的经验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第一手的资料。我们还可以把社区服务人员请进我们的思政课,让我们的课程更接地气,更有内容,更有情怀;我们一样可以将思政课开到社区,让高校思政课也能接接“地气”同时,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模式,使社区的家庭,单位和个人加深对思政课的认识,这样的“共商、共建、共享”可以更好地解决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的问题。
五、不同院校思政课程的“共商、共建、共享”
思政课程的校际联合,或者叫“共同体”并不是一个新的事物,很多地方,很多学校都在做。但大致的方式是一起开个会,搞个研讨,进行个彼此的交流,互相学习借鉴一下,或者一起组织些活动。但这些方式还远远达不到“共商、共建、共享”的思政大格局的要求。改革就意味着创新与突破。思政课的改革必须要“真刀真枪”动真格,而不是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做到不同院校思政课程的“共商、共建、共享”就要打破条条框框,起码做到:①观念为先,要有“大局意识”在“大思政”面前,“全国思政教师是一家”要突破各自的利益藩篱,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思政教育都做好才是真的好。②校际思政联合制度化,定期共商,做好“一盘棋”③打破人员限制,建立思政教师流动和共享机制,尤其是“教授”共享机制,最大限度让思政教师、教学资源优化。④建立交叉学习制度,多校共建教师未来发展。
“共商、共建、共享”是我们的全球治理观,其方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今天我们把这一理念应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上,我们期待通过努力,可以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广泛的协同效应,形成真正的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共同体”,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铸“魂”。
参考资料:
[1]韩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3.
[2]曹顺仙.加强高校思想宣传工作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联系魏振华[J].学理论·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