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凤英 吴伟刚 袁军海
摘要 生物防治技术是高等农业院校植物保护专业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选修课。本研究将微课与翻转课堂结合运用于课程实践之中,针对前期调研结果对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资料、互动平台、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最终能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对课程的掌握程度高。
关键词 生物防治技术;微课;翻转课堂;超星学习通
生物防治技术是植物保护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在传统植物保护学的基础上,研究利用有益生物控制病原菌及害虫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科学。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植物病害以及生物防治的方法、途径、原理机制与措施等,要求学生掌握生物防治相关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满足用户对移动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5G时代应运而生,而基于此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在这个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生物防治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如何利用现代技术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等农业院校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生物防治技术课程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22学时,实验10学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因课程学时数少带来的局限性不容忽视,如有限的授课学时不能涵盖全部的授课重点,实验课中存在学生多、标本缺乏、实验条件不足等问题,理论教学照本宣科,效果较差。因此,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等环节的探索性教学改革,在课程中运用基于微课技术的翻转课堂,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1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
1.1 微课在生物防治技术课程中的探索
微课通常以视频与音频为主要制作形式,包括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以一定的逻辑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材中某个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的一种微小课程。微课有别于传统课程,但却是在传统课程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资源容量小、教学内容具体、主题突出、结构性强、针对性强、制作趣味、学生反馈及时、传播方式多样、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等特点。
在正式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运用于生物防治技术课程教学之前,针对授课对象2016级植物保护专业1~3班学生共计98人,通过超星学习通问卷调查平台发起调查问卷,问卷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微课的认识及态度、对微课内容的要求、对微课应用的期待等方面[1]。结果表明,学生对网络的认知度越来越高,经常利用网络学习的学生占比81.63%,偶尔利用网络学习的学生占18.37%;100%的学生经常利用手机上网观看视频;71.43%的学生了解微课并能接受,但是仍有28.57%的学生不了解微课或者对于微课的授课形式不清楚。学生对于微课的时长希望控制在10 min内,要求知识点集中、逻辑性强、趣味性强、动画形式,不接受教师简单的录制课程类型的视频。对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大部分同学特别期待。
1.2 翻转课堂在生物防治技术课程中的探索
翻转课堂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将传统“课堂传授知识,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过程进行翻转,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知识点,最终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学生在课前通过互联网专业网站查阅到的论文、电子书、视频等资料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的吸收,从而有效地掌握知识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离不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是由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指导形成的新的教学实践方法,在其产生之初就与教学辅助条件、材料、环境等方面息息相关[2]。
2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生物防治技术课程中的教学设计
2.1 课前环节
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PC端在正式上课前向学生手机端推送微课、网络视频、中国知网论文、教案等预习内容,并布置思考题组织学生在APP讨论功能中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讨论,随时把控讨论方向,及时纠偏、解惑答疑,对学生的任务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学生的预习进度和产生的问题,随之对课程教学内容作出及时调整,使学生了解课上准备讲授的内容。微课与翻转课堂的融入主要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体现,按照授课计划,每次课程准备不超过10 min的微课内容,本课程拟定制作的微课内容如下:寄生性天敌的主要种类和习性、捕食性天敌昆虫主要種类、天敌控害能力的假说及应用实例、影响昆虫疾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原真菌、昆虫病原病毒、昆虫病原线虫、昆虫病原原生动物、根际促生细菌的防治原理和应用方法、生防菌的分离培养。
2.2 课中环节
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将超星学习通中发布的微课中的知识点与讲授的内容相结合,最终做到课前课中相互衔接。同时课前要求任课教师深入学生中讨论的目的在于课上能够有的放矢,对学习通APP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或者对部分学生的个性问题进行一对一指导。
2.3 课后环节
教师将课中讲授的课件上传至学习通中,学生可及时复习,从多方面多角度对知识进行巩固,从而能较好地掌握课程知识,转化为能力。推送复习题到学生学习通手机客户端,限时完成复习题,客观题会自动阅卷,主观题由任课教师阅卷,自动计分存档。教师根据反馈结果对授课进行评价,据此对今后的授课进行调整,在师生的沟通与磨合过程中使教学相得益彰,实现个人知识水平与综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