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偲偲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化意识加重,在民族意识淡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纪念性景观作为社会、文化、历史的反光镜和载体,其文化内涵远远大于物质内容。由此,纪念性景观对文化的研究具备重大的意义。纪念性景观设计与其他景观设计最大的区别就是其纪念性的表达。文章将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研究背景作为出发点,以越战纪念碑等为具体案例,深入剖析纪念性景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提炼出纪念性景观的内涵与现实意义,并分析当代纪念性景观的分类与特点,以此达到对纪念性景观设计的探讨。
关键词:纪念性;景观设计;越战纪念碑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加强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是我们党始终贯彻的奋斗精神。社会发展积累了沉甸甸的文化内涵,而传统文化的沉淀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其保护与传承尤为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人文素养的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渐加强,对设计行业也提出了融入人文情怀的新要求。我国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内容丰富多彩,内涵博大精深,其与设计行业相结合,也是设计行业的一种创新。我国传统文化应用在景观设计中,不仅可以丰富景观外在形象,更能提升其内在涵养,与此同时也达到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由此可见,景观设计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与体现,其在展示设计形式的同时,更展示出对地区传统文化、地区传统风俗以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规划、承载与寄托。随着各行各业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加强,在未来景观设计中,结合现代化与地区传统文化、风俗等进行设计以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已经逐渐发展为未来景观设计的方向和焦点。
2.纪念性景观的文化特性
全球化意识逐渐增强的背景下,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已成为现阶段社会的一大需求。近年来,景观行业不断发展,景观的形式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到了改善与创新。纪念性景观作为景观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景观最原始的雏形,是人类纪念情感的物化,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特性,使得其在民族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的背景下越发受到重视。从字面意思中可知,纪念性景观具备纪念性特征,是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念的价值越发受到重视。纪念性景观可承载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文化,可视为人类历史的见证,其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体验、创造和精神内容密不可分。在纪念性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将其文化特性与现代化设计相结合既可满足设计的创新需求,也可达到对历史文化的保护。
(二)研究内容
我国著名建筑师齐康先生曾指出:纪念性的本质是“纪念过去,表现历史”,并期望这种表现得以延续。纪念性景观作为一种具有历史性的景观,通常能够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随着人们对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加强,纪念性景观作为社会、文化、历史的反光镜和载体,具备极高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纪念性景观应当更加重视“纪念性”这一独特特性。在纪念性景观的设计过程中,在满足景观基础功能的基础上,设计师应当将纪念性引入到其中,努力寻找两者结合的切入点。纪念性景观具备极高的文化内涵,既是物质的载体,更是社会文化和人们精神的载体。本文以纪念性景观的相关概念为切入点,分析纪念性景观的分类与特点,结合越战纪念碑等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浅谈笔者对纪念性景观设计的初步认识并做出总结与展望。
(三)纪念性景观设计的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案例分析
1.国内外研究综述
据调查研究可知,国内外纪念性景观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在理论研究方面,由文献资料可知,国外纪念性景观在理论方面大多以案例的介绍和总结为主。相对于纪念性景观的理论研究,国外在纪念、死亡等与纪念性景观相关的人文内涵方面的研究更为深刻,见解更为独到。近些年来,国内针对纪念性景观所做的理论研究正在逐步加深。2005年,刘滨谊在《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中对纪念性景观做出了详细的解读,文章重点分析了纪念性景观与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并结合旅游规划设计来进行探讨。同年,李开然的《景观纪念性导论》也进一步阐述了纪念性的内涵及外延,并结合景观的内涵,通过语义结构学对纪念性景观进行解析。2009年,陈舒捷在《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与研究》一文中讲述了纪念性景观在公园景观中的应用设计。2017年,肖雨薇、祝遵凌在文章《论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与表达》中通过对纪念性景观形式、空间结构的分析,确立了表达一个完整的纪念意义所需要的景观纪念过程,并通过实例进行了说明,建立了纪念性景观设计的理论框架。综上所述,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几年的理论成果呈迅速增长趋势。
2.国内外案例分析
在实践方面,二战以后,国外出现大量杰出的纪念性景观设计师与设计作品。其中,欧美地区的案例较为著名,如较为著名纪念性景观有华盛顿纪念碑、罗斯福纪念园、美国越战纪念碑等。美国越战纪念碑的设计体现了:艺术超越了政治,人性超越了战争。其设计者林璎自述:越战纪念碑好像是地球被战争砍了一刀,留下了这个不能愈合的伤痕。V型的碑体向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两个方向伸出,通过借景让人们时时感受到纪念碑与两边两座象征国家的纪念建筑之间密切的联系。后者在天空的映衬下显得高耸而又端庄,前者则伸入大地之中绵延而哀伤,场所的寓意贴切,深刻。国外著名设计师有美裔华人林璎、弗兰克·盖里等。国内纪念性景观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入,我们较为熟悉的有南京中山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等。国内针对纪念性景观的积极探索,使得近年来国内纪念性景观的优秀案例逐渐增多。
(四)研究意义
相较于其他景观设计,纪念性景观设计更具备深刻的人文内涵与历史积淀。俄罗斯作家果戈里曾说:“建筑是时代的紀念碑。”由此可见,纪念性景观具备历史痕迹,加之其独特的纪念性,纪念性景观贯穿了整个历史。纪念性景观不仅要具备景观的基础功能,也要包含纪念性景观独特的纪念性,包含人文内涵。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景观设计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现阶段,纪念性景观对纪念主体的情感共鸣尤为重要,人们在景观中寻求情感寄托的趋势越发明显。因此,在纪念性景观的研究中,我们要将其基础功能与纪念性相结合,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以达到更为深入的研究。以下将纪念性景观做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由纪念性与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定义入手,继而分析纪念性景观的分类与特点。笔者希望由此阐明纪念性景观的深刻内涵,加深人们对纪念性景观的理解。除此之外,笔者希望通过对纪念性景观的研究,使得历史脉络得以更为清晰的呈现。
二、纪念性景观
(一)相关概念分析
1.纪念
《新华字典》中对“纪念”的解释为: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用来表示纪念的物品。也作记念。“纪念”一词具备多重而广泛的含义,其中,“纪”在地质上地可区分为侏罗纪、寒武纪等。正如《新华字典》中第二层含义所言,“纪”又可理解为“记”。由此可见,“纪”不仅仅只是表达纪年、纪元等时间线,同时又表达出记录、记载这一层涵义。“纪”同时具备时间线与历史线,是对一定时间维度上的事件或事物的记载,同时对空间和形式具有标识性的作用。“纪念”中的“念”的含义则主要为“惦念,想念”,也可延伸理解为“思考,想法”。
2.景观
我们可查询到“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莱文本的《圣经》中,用于对圣城耶鲁撒冷美景包括所罗门寺庙、城堡、宫殿在内的描述。中西方对于“景观”的定义都是用于形容视觉美学,类似于“风景”。随着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景观”的含义与本质一直都是人们不断研究与完善的对象。现阶段,各行各业大力呼吁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随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断深入,“景观”的内涵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俞孔坚在《景观的含义》一文中提出,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对于景观审美观的变化可以一定程度反映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间接的反映出人、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景观作为人类栖息的场所,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相互关系。景观作为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载体,参与大自然的能量循环。景观作为符号,体现了人类的行为对大自然的影响,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烙印。
3.纪念性景观
在前期对纪念与景观所做的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判定纪念具备了主观的情感。在纪念性景观的发展历史上,曾经出现纪念碑综合艺术、纪念性综合体等多个相关称谓。由此可见,纪念性的设计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立体的。随着近年来景观含义的深入研究和完善,景观中出现了纪念性景观这一带有特殊性质的景观类型。从笔者的角度看,纪念性景观可理解为是一个以纪念为目的的,可以引发群体记忆或传承历史的区域环境的综合体。我们最常见的纪念性景观主要有陵墓景观、纪念碑景观、纪念雕塑景观、遗址公园、名人故居、宗教景观、民俗景观等实体、抽象景观。
(二)纪念性景观分类
纪念性景观按照时间周期来分,可分为瞬时性纪念性景观和永久性纪念性景观,按照纪念性景观形成的过程来分类,则主要以其纪念性景观的形成目的为依据。陵墓景观、纪念碑等,这些纪念物建立之初是以纪念人或事件而兴建的,我们称之为主动型纪念性景观。建造之初不是以纪念为目的,而是在时间的推移之下,逐渐形成自身的历史价值和纪念价值的景观则称为被动性纪念性景观,城墙遗址公园、名人故居遗址等,都属于此类。在时间的推移中景观加深了其本身的重要性,对时代具有重要的贡献,或者具备了鲜明的时代印记,由此就具备了景观的纪念性。纪念性景观除以上分类外,还存在混合型纪念性景观,即既具有主动性又具有被动性。混合型纪念性景观主要以纪念为目的兴建,随着时间的发展,纪念意义变得更为完善和丰富。纪念性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更为完整的纪念环境,同时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使得纪念意义传达得更深刻。
(三)纪念性景观特点
纪念性景观具备三大特点。一是具备人地关系,且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由前期分析景观含义的基础上可知,纪念性景观在创作过程中,自然环境的选择就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同环境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纪念性景观,引起纪念主体的不同感受。优秀的纪念性景观,必然是重视人地关系的。纪念性从所选环境入手,使得纪念主体可以更深刻地感知景观。纪念性景观由于具有文化特性,区别于一般景观,因此纪念性景观在表达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展现手法的设计。纪念性景观不应当只是简单的陈列或者具象物体的尺度化。纪念性景观与环境作为整体,其表达应当具备规律与特殊性,使纪念性景观与参与者相联系。二是具备场地历史积淀。除去自然环境的影响,场地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是纪念性景观创作的基础。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在影响着自然环境,推动着自然环境的演变,而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往往都体现在自然环境的外在变化上。自然环境中的每一块场地都具备唯一性,这使得纪念性景观也具备了此特性。纪念性景观的创造与场地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联系。三是纪念性景观具备人的因素。纪念性景观从字面意思理解,主要为景观,其次也是一个场所。纪念性景观具备了一般景观应有的基础功能,同时也具备了纪念性功能。纪念性景观中人的因素的体现可以分为行为与精神两方面。行为方面主要体现在人们对空间的使用,精神方面则主要是为了传达纪念信息,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念性景观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具备极高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纪念性景观的纪念性使得其承载了更多的使命与责任。它不仅仅只是满足基本功能的生活或休闲等场所,更是重于纪念这一特性的设计。文章通过对纪念性与景观设计概念的挖掘分析,将纪念性引入景观设计当中的同时,努力寻找其中的切入点。作为景观设计研究方向的学生,我们应当在对纪念和景观内涵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使作品和场地密切相连,使纪念性的表达更具感染力,使得景观更好地在生活与社会中展现纪念性。
参考文献:
[1]肖雨薇,祝遵凌.论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与表达[J].美与时代:城市,2017(1).
[2]陈舒捷.纪念性公园景观设计与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3]段汉明.城市美学与景观设计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劉滨谊.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张红卫.纪念性空间[D].北京林业大学,1999.
[7]曾昭奋.感悟华盛顿越战纪念碑[J].建筑评论,2018(18).
[8]张莹.从建筑到艺术:林璎与她的纪念碑[J].美与时代(中旬),2014(7).
[9]赵洁.当代纪念性景观设计探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
[10]丁宁.战争、灾难与回忆:林璎《越战老兵纪念碑》的启示[J].公共艺术,2011(4).
[11]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