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朱熹为继孔子后儒学的里程碑式人物,为其造像,于今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儒学精神、强化集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三不朽;立像;传承;弘扬;纪念性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是儒家高远的人生理想。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儒家继孔子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更趋完备。其詞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子语类》等。“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做学问,朱熹可谓具备这“三不朽”。 朱熹是继孔子后儒学的里程碑式人物,为其造像,于今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儒学精神、强化集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特殊的积极意义。
近几十年来,各地为朱熹塑造的像不少,大部分是朱熹后代为其塑像置于祠堂供后人朝拜,也有少数立于户外。纵观各地造像,塑造形态大相径庭,良莠不齐。有些可谓不忍直视,塑造品质极其粗劣,花费了精力、财力、物力,却违背了塑像初衷倒成了不良的教材。本人自几年前开始有为熹公造像之念,为避免重蹈覆辙,因而迟未动手塑造,让准备阶段时间拉长,为下一步充分蓄力。有关朱熹的画像史料很多很多,线刻像占多,为了让作品形象更具说服力,还必须根据文字记载来比较、参考、过滤、选择。
造像的创作成功与否,面部刻划占很大的比重。经过反复考量,筛选了四张较有价值的图像作为主要参考(图1、2、3、4)。
《朱熹圣像》的创作立意来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作品塑造了手执书卷、气度不凡的朱熹形象,表达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多学习才能保持有“源头活水”,颂扬了这种不断学习进取的求知精神。
《朱熹圣像》的构图总体呈稳定的等腰梯形(图5)。人物下面的台座造型是一座从中国传统山水画里面走出来的山峰,与上面人物又连成整体的一座山。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 武夷山与朱子理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朱子理学在武夷山孕育、形成、发展。朱熹从14岁到武夷山,直到71岁去世,在武夷山从学、著述、授徒、生活50余年。朱子理学在这里萌芽、成熟、传播。《朱熹圣像》实际也成为武夷山的象征。雕像主要以写实略带写意的塑造手法来表达。用圆中带方的表现语言也是他讲原则、刚强的一种诠释。 雕像总体上大的线条以较为稳定而上升的竖线为主,略带一点动感。为让雕像稳重而不致呆滞,避免正面过于规整,所以对腰带飘动的线条进行强化,增加一点整体的动感。人物抬起的左前臂产生的衣、袖体块及长短比例增减把握,力求让整体的剪影节奏自然舒服,富有美感。
学无先后,贤者为师!雕像的表情塑造以“谦和”为基调,朱熹表情慈祥,眼神充满智慧。雕像动态是在传统的造像中汲取养分,侧面观之呈一个弓形,弓度的强弱根据人物身份、性格特征等来考虑把握,让造型气量饱满而不失内敛。右手含蓄略往后自然垂下轻搭身体一侧,这份从容、安静的状态与执书卷的左手的动形成一个对比,一张一驰,来突出这位贤者的大徳风范。衣服纹饰为避免做得过于匠气和服从大局,选择以意到笔不到的手法来塑造,感觉自然,点到为止。
基座的前立面,是一桠青松的浮雕,青松是具有特殊寓意的植物,其挺拔、旺盛的生命力,恒久性恰恰是朱子精神的象征。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有载:世之传神写照者,能稍得其形似,已得称为良工。今郭君拱辰叔瞻,乃能并与其精神意趣而尽得之,斯亦奇矣。
予顷见友人林择之、游诚之,称其为人,而招之不至。今岁惠然来自昭武,里中士夫数人,欲观其能,或一写而肖,或稍稍损益,卒无不似,而风神气韵,妙得其天致,有可笑者。为予作大小二像,宛然麋鹿之姿,林野之性。持以示人,计虽相闻而不相识者,亦有以知其为予也。[注1]
这就是朱熹的“麋鹿之姿”特征来由,这特征在现雕像有所体现,这姿态可理解为背顶部斜方肌肉厚而感觉脖颈短且略前伸,这与要塑造挺拔如山的崇高感有些相左,衡量再三,最终这个“麋鹿姿”的特征就以略有表示,按照审美规律,服从整体气势需要来艺术处理。(图六)
明初著名学者宋濂(1310~1381)的《宋九贤遗像记》载:晦庵朱子,貌长而丰,色红润,发白者半。目小而秀,末修类鱼尾。望之,若英特而温煦心气可掬,须少而疏,亦强半白。鼻与两颧微齄,齄微红,右列黑子七,如北斗状。五大二小,六在眉目傍,一在颧外,一在唇下须侧。耳微耸,毫生窍前,冠缁布冠巾,以纱,御上衣下裳,皆白,以皂縁之,裳则否,束缁带,蹑方履,履如温公,拱手立,舒而能恭。[注2]这记载对于雕像细节的深入刻画有着相当的价值。
朱熹友人陈亮在《朱晦庵画像赞》写道:体备阳刚之纯,气合喜怒心正。睟面盎背,吾不知其何乐;端居深念,吾不知其何病。置之钓台捺不住,写之云台捉不定。天下之生久矣,以听上帝之正命。[注3]按文中所述,朱熹身材伟岸、纯正阳刚、温润敦厚而充满正气。中国传统造像,头身比例一般是一比五到一比六,为了表达伟岸,我把头身比例定在接近一比八。这样一来,人物马上变得高大,带有纪念性。我选择圆中带方的塑造语言,也是有为表达这股阳刚正气的考虑。
塑造圣贤雅像,一般从二个大的方向展开,即对人物的身份地位、气质特征的把控和满足广大后代对先祖的精神面貌的理想预期。
朱子的学术思想对全人类的影响,其价值是无可限量的。根据朱熹的这个圣贤身份,结合传统相学的理想主义,自己认为头部的塑造要照顾几个方面,即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鼻头有印、眉宇宽阔、两颧圆满、眼神聪慧,有北斗七星痣等理想特征要求。再借助文字记载描写,雕像力求整体从容大度,局部形神兼备,让雕像具有纪念性,塑造出 “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的儒家大师之形象,为“承教化,助人伦”发挥了积极的功用。
注释:
[1]《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朱子全书》第24册,第3648-3649页
[2]宋濂.文宪集(卷三)[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23册,第295-296页
[3]陈亮.陈亮集(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4:110.
参考文献:
[1]方彦寿.朱熹画像考略与伪贴揭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朱英元,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雕塑院客籍雕塑家,佛山雕塑院签约雕塑家,广州星安工艺品有限公司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