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

2020-06-04 09:05王馨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自然观

王馨

摘 要:日本的自然观频繁地展现在他们的建筑当中,可想而知这样一个民族与自然的联结是如何的紧密。文章结合游日本西芳寺、桂离宫与阅读日本建筑师黑川雅之的《依存与自立——日本建筑的自然之心》的感受,分析日本民族自然观的由来以及其将自然观运用至园林以及建筑的手法。

关键词:日本建筑;自然观;园林布置;建筑环境关系

“料理摆上鲜花装饰,品尝当季美味,室内用品随季节更换换花样图案,将自然引进生活中,享受四季变化,日本人将这些视为顶级的奢华享受。从‘变化中探寻美,重视随处飘游的氛围,而非‘形式。此外,日本人从未尝试要支配自然,而是试着与自然共生。”日本枯山水大师、当代景观设计师枡野俊明对于日本民族与自然的关系如是说。日本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不论是石、土,还是水都存在生命。

一、游西芳寺及桂离宫所感:

日本建筑中自然观的应用

笔者在京都有幸能造访参观西芳寺、桂离宫。此前,笔者早就听闻日本的园林如何精美,如何为乔布斯、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等各界名流所青睐,在亲身到访这两座园林之后,对于前人留下的各种观点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以下笔者将站在专业的角度对日本应用于建筑的自然观进行浅析,主要包括建筑空间的水景布置、植被布置、空间关系、建筑、细节、环境关系等方面:

(一)水景布置

首先是西芳寺。进入西芳寺之后,首先被流水吸引,池子中的水流进另外的池子需要经过一条非常窄的凹槽,可能用一线来形容凹槽更为贴切,水进入凹槽后消失在视野中,唯独能看到凹槽两旁的青苔在跳动。俯身一探究竟,一小块景宛若一个完整的国家,山峰、丘陵、平原、河流俱全。

水景具有改善环境、调节气候、控制噪音的作用。同时,流水被限制在特定渠道的带状流动水系中,具有动态效果,并因流量、流速的变化而产生丰富的景观效果。园林中的流水通常有组织水系、景点,联系园林空间,聚焦视线的作用。此处的水流更为特殊,在若隐若现中给人带来神秘感的同时,营造出了一处极为生动的微景观。

(二)植被布置

再向里进入,树木遮蔽天空,光斑洒在遍地的青苔上。日本民族在园林中运用青苔,更多的是表达对自然一种情感上的寄托。如日本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动画中时常出现青苔的踪迹,青苔很多时候象征万物初始的单纯和生命力。

此外,除了青苔之外,其他的植被也异常丰富。从低矮成群的植物到仰头才能看完全的大树,即使游人把脚步放到最慢,眼睛也跟不上,当不自觉注意到脚边的景致时,身旁的景色已经悄悄逝去,再抬头,已是另一番景象。笔者就在这种措手不及中游览完了整个园子。

丰富的植被种类是园子中的一大组成部分,从苔藓植物到灌木,再到乔木,植被的高矮、色彩、形态都被精心排布,让人在心理上随之产生变化,好奇之后又豁然开朗。这是日本民族对待自然的态度,这也在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建筑方式。

(三)空间关系

第二个来到的是桂离宫。桂离宫相较西芳寺多了些许建筑物,节点也是非常的明确,让游览者在没有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在造园者设定的节点上驻足,好像游览者的走路速度、视线高低、视觉焦点都已经被造园者安排妥当。游客身处其中,会不自觉地完全按照造园者设置的节奏观赏。

西芳寺游览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单纯流畅的,而桂离宫是富有节奏的,这便是空间关系上的营造。造园者利用植被或者铺装等元素来制造节点,每个节点处呈现的景致大不相同,在丰富游客视觉的同时组织了空间的节奏感,同时相邻与相通的空间要素都在此处得以体现。

(四)建筑

书院是桂离宫的中心建筑物,其由三栋建造年代不一的建筑物组成,即使是这样,看上去也极为协调。建筑斜向排列,越是新建的建筑物会越往斜后方靠,整体的形态如群飞的大雁。建筑的地板架高,这是为了防止池中的水上涨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

建筑掩映在园林之中,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建筑的白色的建筑物与周遭的绿色相互映衬,色彩的选择恰到好处。

(五)细节

从两个园子的处处细节中,也可以得到关于自然的解释。例如桂离宫中的御幸门,门柱选用的是两棵包裹树皮的树干,造园者直接将粗糙的肌理保留下来作为建筑物的构成。月波楼内部采用的柱子,用的并不是均匀方便运用于建筑物的木材,而是一棵生长得放肆弯曲的木材。这种直接延续自然并且不追求完美以及永恒的做法,可能需要从侘寂的角度出发才能读懂其中的美。

同时,日本的海洋性气候明显,因此雨水极为丰富。在考虑建筑物的排水时,桂离宫采用的是极为简单的做法,即用天然的竹子来做建筑物的檐沟和排水管。用切半的柱子作为檐沟接住下流的雨水,再将完整的竹子立于建筑体的檐角,檐沟的水顺势通过竹筒到达地面。竹子天然的管状结构完全能够解决排水这一问题。

建筑物的材料并不是随意选择的,更多的是靠材质来强调建筑物本身的宗旨,展现出建筑物的态度。

二、读《依存与自立——日本建筑的

自然之心》所感:日本建筑自然观形成原因

笔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被世界著名的日本建筑師黑川雅之的《依存与自立——日本建筑的自然之心》所吸引。他从源头上开始讲述日本文化圈的形成,到日本民族与自然的渊源,再到分析日本民居建筑中所蕴含的日本民族的生活与精神的状态,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原来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是如此的暧昧与深刻。

书中有一个章节名为“日本建筑的‘流与‘淀”,讲述了日本民族的建筑理念来自于自然,这与欧洲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笔者推测,这可能就是日本建筑与欧洲建筑理念上最大的差异。这一建筑理念来自于最初始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正如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挤压之后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湿润空气,造成山脉一侧降雨丰富,另一侧形成干燥的气候,因为有海洋这一屏障,日本的文化圈屏障沉淀生成。日本之所以有较完整的文化体系,是因为本身为岛国,受惠于自然并且与自然能和谐相处。与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日本建筑相对的,则是欧洲的洞穴空间。洞穴是由墙壁相互连接而成,洞穴一开始就是为了提供安全的空间,人都可以受到保护。只有生活在严峻环境中的人,才需要像洞穴那样的空间来保卫自己。洞穴便是欧洲建筑的原型。

日本民族因为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从一开始他们就需要多功能的复合型居住空间以便于生活,再加上岛屿的湿润气候,致使他们的居住空间需要有大量的开窗面积来通风,于是日本民族与自然顺理成章地更为亲近。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与自然和周遭的人成为一个整体。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各为个体,再融合成一个整体,而是本来为一个整体,之后被分为个体,现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本是一体的联结。

“日本生物学者福冈伸一认为,生物是分子流动时产生的沉积。人体外部的分子进入人体后会停留一段时间,再排出体外。构成人体的分子并没有停留在体内,因为无论是大自然还是宇宙,都是一个无法分割的巨大整体。日本民居就遵循了这个思想,不存在与自然分离的房间。”

日本的居住空间没有墙,所以形成的是明障子。人们可以通过开或关明障子,来控制室内风向的流动。所谓的“风之淀”便是风通过时受到阻挡而变得踟蹰,而在居住此空间内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风积淀下来,因此创生出家的概念。正是由于种种的原因,日本民族的家与自然联结,居住空间也与自然联结。

以上便体现出建筑空间与周遭环境联系紧密性的重要性。在考虑建筑本身的功能性之外,建筑物与周遭环境的协调布置也是极为重要的,甚至建筑物的形态受到周遭环境的巨大影响。建筑物与周遭的环境产生关系,或者建筑物内的功能需要在环境中得到延伸,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联结之后才最为妥当。

日本的自然观频繁地展现在他们的建筑当中,可想而知这样一个民族与自然的联结是如何的紧密。他们并不会去回避,不会去忽略自然一直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相反,他们会正视自然带来的一切,学会如何在与自然更加和谐地相处的同时,创造出更美好的事物。

参考文献:

[1]伊东丰雄.建筑改变日本[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7.

[2]清水泰博.意·象·京都[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6.

[3]黑川雅之.依存与自立:日本建筑的自然之心[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4]黑川雅之.设计与死[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

[5]堀内正树.图解日本园林[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与奥康纳自然观的区别
浅谈园林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