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亚萍 刘高福
关键词 思政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 同构共生
基金项目: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贵州师范学院联合项目(专项)“贵州省大、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研究”(项目编号:GZLCLHZXYB-2019-06)。
作者简介:楚亚萍,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美学;刘高福,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物理和物理教学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32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所有课程都应该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步调一致,创新创业教育亦不例外。随着新时代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理念的推进,高等教育更加强调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日渐被提上高校教育改革的议事重点。高校“双创”教育要在思政教育价值引领下,坚持守正与创新协调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为了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思维的社会主义新青年这一共同的教育使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应在同构共生中探索创新路径,在深度融合中实现协同发展。
教育目标的科学性、教育方向的正确性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成功开展的关键。通过对贵州省11所高校随机抽样调查发现,74.07%的大会学生对高校“双创”教育内容和政策了解不深入,面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于实践这一问题,思政教育在方法、内容和价值引领上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一, 高校“双创”教育要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导向。随着新时代国民经济建设、时代发展对青年大学生要求的提高,今天的大学生要从高校象牙塔走向社会建设的中心,这就要求大学要因时而进,拓展办学功能,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功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性指导思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例外,它必须要坚持并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社会、高校、学生都关注的重点,学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你有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故而,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价值导向是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高校“双创”教育要以推进人才培养新生态为任务。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者融合发展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生态体系。这就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结合学生特点,立足专业、强化实践,因材施教,补齐短板。调研发现,有75.68%的受访者表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持续加强产学研协同发展,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和困难亦是实践教育环节,大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形式而轻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研究而轻落实,使得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无法全面提升。因此,创新创业教育要开拓新思路,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学生为中心,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教育、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创新创业理论+实践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动力支撑。
第三,高校双创教育要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人才质量提升,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把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贯穿到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最终实现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梦。这一系列举措和要求都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办学方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理想明确、信念坚定、道德高尚、社会责任感强烈、有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的良好品格。这就要求高校“双创”教育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教育合力中实现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使命,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与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在同构共生中整合发展。
立德树人作为为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共同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师资力量上能达到深度融合,相辅相成,合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为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
一是教育目标的互利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高校“双创”教育则是在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指导下,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他们两者在教育目标上都是以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但通过对贵州省内11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业所需要的素养分别占比为首创精神(85.19%),管理能力(81.98%),团队协作能力(89.75)。分析可见,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挑战精神,学生也仅仅把创新创业理解为通过创新和奋斗实现个人抱负和价值,但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和企业家来说,都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重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可见思政教育可以很好的弥补双創教育的不足之处,而双创教育也让思政教育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培养既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才能,又具备历史担当和现实判断的优秀人才提供教育支持。
二是教育方法的统一性。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强调“实践性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进一步验证其科学性和时代性,而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出现的诸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个人理想与社会责任的悖论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理想信念引导、家国情怀厚植、思想道德熏陶等方法,培养学生既具有创新能力又心怀民族大义,思政教育的这种实践性教育方法,同样也是其教育意义所在。同理,高校“双创”教育的一个突出优势便是其教育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1989 年 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面向 21 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提出创业教育概念时,就明确指出“创业能力完全是从做中学来的,而不是依靠听讲,因此必須改变学习方式”,而到企业实践和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也成为当前高校“双创”教育的两种典型教育方法。实践和操作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一共性使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可以在实践中达到统一。故而,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实践路径,赋予了抽象的思政理论鲜活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也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社会担当作为创新奋斗的方向。
三是师资队伍的一体性。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与思政教育师资大部分院校都是交互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很多是由辅导员、党务工作者、就业指导教师同时担任的,这也为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更好的选择,同时也让各高校可将思政师资与双创师资合二为一,进行“一体化”建设,既提高了教师水平也拓展教学面。在“双师型”师资培养上,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都要求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研融合发展,鼓励和提倡教师深入实践参加生产管理和教学科研,集教师的“专业化”与“双师型”为一体,实现劳动价值观、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协同化培养,令教师既懂创业知识又遵循思政教育规律。
通过内在同构性分析,可见当前应将“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发挥好思政教育给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全方位、全过程、全面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及方法中去,强化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政治素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二者融合创新的实践路径,实现二者同构共生、融合发展。
一是制定“融合化”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上的深度融合是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创新发展的基础。二者都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和出发点,都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因此,要结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思政教育的规律摒弃狭隘性、功利性的“双创”教育目标,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同理想信念、价值认同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引领作为“双创”教育的根本性目标,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合作精神,全方位、全过程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水平。
二是确立“开放性”的教学方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依赖于课堂内外的教育,还需要积极的文化浸润,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双创”教育提供了实践参考和方法指导。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二者相互渗透,在进一步拓展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的同时,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向心力。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等方法,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吸引学生在第二课堂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决策能力、创新思维、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
三是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师资力量上的一体性决定了二者可以互借,这就为高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可能。高校可将思政师资与双创师资进行“一体化”建设,实现合二为一、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展校企合作、教师走出去请进来、聘请社会兼职教师,把教育教学和产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既懂得创新创业知识又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人才,实现创新价值观、创新思维、奋斗精神、创业能力的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交互联系,相辅相成,从同构共生的系统性分析,二者在教育目标的互利性、教育方法的统一性、师资队伍的一体性层面为它们同构共生、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高校“双创”教育要在思政教育价值引领下,坚持守正与创新协调发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探索制定“融合化”的教育目标、确立“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合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陈步云,房正.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7-50.
[3]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2-78.
[4]冯鑫.苏霍姆林斯基创造性劳动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8.
[5]刘承功.高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8(6):62-67.
[6]张炜.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演进与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8(1):4-9.
[7]马永霞,窦亚飞.欧盟EntreComp创业能力模型:理念、实践与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20(2):1-10.
[8]吴静超.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来自国际组织的经验[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3):48-54.
[9]陈思.中国高校推进双创教育的定位、分类及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1):1-7.
[10]田贤鹏.教育生态理论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7):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