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非 王铭玉 沈骑 马若宏 杜敏 徐欣路 张雪梅 李思渊
关于应急语言学的思考
王立非(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全球疫情暴发凸显了语言的应急价值,引发学界对应急语言研究的关注。《语言战略研究》开设了“应急语言问题”专栏,我认为,创立应急语言学恰逢其时。有关这门学科的知识框架、概念与术语、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讨论已经开始,很多问题会在思考中逐步完善。
应急语言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就概念而言,应急语言(emergency language)是指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中用于抢险救援或危机沟通所使用的语言,包含国家通用语、外语、民族语言、方言、手语等。
就学科而言,应急语言学(Emergency Linguistics)是以语言学和应急管理学为基础,专门研究语言的应急性质、应急功能、应急运用、应急翻译、应急方法、应急技术、应急教育、应急管理的新兴语言学分支,由应急语言理论、应急语言应用、应急语言教育等部分构成。
首先,应急语言理论构建是应急语言研究走向体系化和学科化的基礎,也是应急语言学是否成立的关键因素。应急语言理论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九个核心内容:一是应急语言政策与规划,以语言规划理论为框架研究应急语言的选择、规范、标准和原则;二是应急心理语言,以心理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研究应急语言的感知、提取、加工与理解机制和过程;三是应急社会语言,以社会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研究应急语言的社会功能、使用者的社会特征、方言社团特征、社会行为、社会规范与原则等;四是应急语用,以语用学为理论框架,研究应急语言的语境、语用意义、语用行为、语用失误等;五是应急翻译,以应用翻译学为理论框架,研究应急语言的跨语种口头与书面理解、转换、表达、策略等;六是应急语言教育,以应用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研究应急语言教育原理、儿童教育、成人教育、教师教育、教育心理、教育技术等;七是应急语言管理,以语言管理和应急管理理论为框架,研究应急语言的战略管理、障碍管理、沟通管理、组织管理等;八是应急术语,以术语学理论为框架,研究应急术语称名、术语理解、术语储存、术语检索、术语翻译、术语标准化、术语库构建、术语管理等;九是应急语言技术,以计算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大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的相关理论为框架,研究应急语言信息自动化技术、计算技术、智能技术、机器翻译技术、识别与合成技术、记忆技术、转换技术、本地化技术、管理技术等。
其次,应急语言应用应面向应急管理,以服务国家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为重点,致力于提升应急语言能力和应急话语权建设。面向中国国情,提出中国方案,解决中国问题,开展以下八个领域的应用研究:一是国家应急语言应用研究,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二是应急政治语言应用研究,保护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安全,实施有效和平外交战略;三是应急经济语言应用研究,应对和化解金融财政风险;四是应急法律语言应用研究,实现法律公平正义和依法抢险救灾;五是应急信息语言应用研究,保障舆情和网络安全;六是应急生态语言应用研究,维护健康生态环境和自然与人文资源安全;七是应急科技语言应用研究,维护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八是应急文化应用研究,保护语言文字和传播中国文化。
再次,应急语言教育应以提升应急语言能力、构建应急语言教育体系、完善应急语言教育模式和学科体系、培养应急语言人才为重点,开展应急语言教学原理、应急语言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教材教法、教学评价、教师发展等研究。
加快构建我国应急语言服务机制
王铭玉(天津外国语大学) “应急语言”是一个特殊领域、特殊用途的应用语言问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生活工具,它对语言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考验了许多行当,同时也“严厉拷问”了语言,一系列由应急引起的语言问题被提了出来:语言此时的责任与义务是什么?应急语言的政策与法规是什么?应急语言服务的标准是什么?应急语言志愿者的行为准则是什么?应急语言服务的团队在哪里?如何与国际组织展开应急语言协同合作?应急语言服务人员的培训谁负责?语言(特别是外语)的发声、传播的途径需不需要规约?语言的对外翻译由谁来测评和鉴定?语言的资源如何在特殊条件下被统合?应急语言服务的成果是有偿的还是无偿的?等等。这些疑问聚向一个焦点——语言如何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也向我们语言人提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构建我国应急语言服务机制。
我认为,构建应急语言服务机制面临的任务有很多,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有六,也可以称作六大制约机制。一是语言制度问题。尽快将应急语言服务加入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内容之中,并关注应急语言教育子规划、应急语言科研子规划、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子规划的制定工作。二是语言服务标准问题。加快填补国家应急语言教育标准缺失之空白,并在应急语言服务等级分类标准、应急语言服务组织体系标准、应急语言服务保障标准上加大研究,做到应对重大应急事件有标准可依。三是语言资源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和语言服务企业的作用,要适应用政府买断服务的方式来激励他们做好应急服务工作;同时提高智库和科研机构的应急能力,开展预研预判研究,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还要做好民间资源的使用,让他们形成语言服务的“预备役”部队。四是语言人才问题。要打破传统校园人才观,树立社会储备观;加快培养语言服务专业人才,提高现有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应急素质;建立一支能在应急语言服务中发挥作用的专业化专家队伍、社会化兼职队伍、快速化志愿者队伍。五是语言协同问题。平时需加强与国际应急管理组织、各国应急管理机构的国际交流和学术合作;定期召开语言服务国际合作峰会;成立国家或区域语言服务国际合作联盟、“中国语言服务联盟”等。六是语言培训问题。构筑多层次、多语种、多维度的国家级应急语言培训校内校外基地;创新培训模式,注重能力培训,在“精语言、能应急、懂专业”上下功夫;重视过程培训,开展对突发事件发生前的预防与预警、事件发生中的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的过程训练;强化救援培训,适应语言交际、物资使用、境外舆情监测、媒体对外传播等方面的语言救援工作。
构建应急语言服务机制事关国家发展,是新冠肺炎引起的国际最新课题之一,中国应该具有大国担当精神,力争占领这个学术与应用之高地。
重大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语言应急工作重点
沈 骑(同济大学语言规划与全球治理研究中心)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语言应急服务事关重大。语言看似平常,实则关键。重大突发事件的全过程都离不开语言应急服务,但不同阶段工作重点不同,我们将其分为四个阶段简述如下。
首先,在预防与准备阶段,我们应加强语言立法和标准规范建设,将语言应急内容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条例之中,还应设置标准规范,使相关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语言应急标准规范包括信息发布使用的语言和渠道,如何运用各种语言技术消除交际障碍,对语言舆情的分析研判等,以及制定网络谣言的管控措施。另一方面,社区和相关机构应积极发挥语言智能与语言资源的优势,做好基层语言应急能力储备工作。高校应探索培养语言应急人才的有效路径,与企业携手研发语言技术及产品,为突发事件提供语言技术支持。此外,语言应急服务人才资源库的建设,将有利于提高突发事件中语言救援的效率与速度。
其次,在监测与预警阶段,政府通过提高语言服务能力,可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捕捉与分析,实现准确预测与实时预警。各职能部门应组织语言研究人员和语言技术专家运用机器翻译、语义分析、语言信息处理和数据挖掘等多种语言技术手段对语言舆情进行分析与研判,为政府提供有益参考,最大程度地消除隐患。此外,根据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建立相应的语言应急服务预警级别,尝试构建每一级别对应的语言应急服务内容、标准,以保证语言应急服务的可行性与针对性。
再次,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的语言应急管理最为关键。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一方面应立即进行紧急动员,调动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参与救援活动,需要充分运用语言实现迅速动员所有可用力量,又避免引起社会恐慌的目标,让普通民众理解并配合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应组织主流媒体积极引导舆论,使用多语资源和对外话语传播机制向国际社会公布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保持政府的公信力,以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和尊重,掌握国际话语权。需要指出的是,語言应急服务的人力资源调动及其实战能力,是语言救援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最后,事后恢复与重建阶段同样需要语言服务。政府在突发事件结束后,应选派语言服务能力强的专业人员参与善后处理等工作,提高防止突发事件次生、衍生危机和维稳的语言服务能力。各级政府和社区须为受影响群众提供必要的语言援助和语言安抚,进行社会心理疏导。此外,政府还应及时总结语言服务方面的经验教训,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并做好防范工作,完善公共事件语言服务机制建设,进而提高语言应急服务能力。
构建应急话语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马若宏,杜 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社会各领域的应急管理能力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疫情中催生出的如语用失范、立意失当、信息失真、交流失畅及道德失守等语情问题,其背后折射的是社会应急话语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全面提升语言应急能力,构建社会应急话语服务体系,是语言助力政府应急管理的当务之急,也是避免突发公共事件中因应急话语服务短板造成舆情等层面二次危机的必要之举。我们从语言服务的不同角度出发,对构建社会应急话语服务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1.为国民提供应急语言教育服务。如应尽快普及普通话中与生存、救援相关的内容,打破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中的语言屏障;加强语言使用规范指导的同时,加强语言文明观和道德观教育,警惕语言粗鄙、语言偏见、语言暴力等在突发事件中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
2.为国民提供社会性语言资源服务。如语言技术资源服务,是指助力语言使用的技术成果的开发与推广,本次疫情中的“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语通”等产品就是很好的尝试;再如语言知识资源服务,是指提供社会性语言知识与资料库,如应急情况下搭建与推广在线科普知识库、词典与翻译软件等。
3.为国民理解国家施策提供有效的职能话语服务。如提升公职人员对话公众时的语言驾驭能力、协调能力和解释能力。鉴于本次疫情中“行政道歉”“国际对话”话语对舆情的巨大影响,建议开展公职人员行政语言与应急语言能力的专业培训,同时推进“行政应急话语”法制化建设。
4.为国民语言信息解读提供指导性服务。如微博辟谣栏目,钟南山院士等权威人士解读防疫政策、指导防疫的意见等,在本次疫情中为语言正读和信息辨别提供了智力保障。
构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话语服务体系,是一个宏大而迫切的议题。经此一“疫”,期待学界对这一问题有更多、更深入的理论沉淀和实践指导。
建立应急语言服务的常态工作机制
徐欣路(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应急语言服务正式推出了1.0版。这既是疫情“倒逼”的结果,也是中国语言学界和企业界长期做好基础性工作的结果。这次应急语言服务,从实践上讲,语言学介入了社会急需,展现了语言和语言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所能起到的巨大作用;从学科上讲,语言规划学、社会语言学关注的视域也得到了有效拓展,因此是一件大好事,可以说给中国应急语言服务工作开了个好头。我们不能浪费这个“好头”,应该思考如何建立应急语言服务的长效机制。
应急工作往往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后的应急语言服务,应坚持“着眼常态,面向应急”,把“养兵”的常态工作机制跟“用兵”的应急服务机制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平日里养好兵,应急时才能有兵可用。所谓养兵,至少有五“养”。第一,要养好合作之“兵”,与公共突发事件涉及的各不同领域都要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做到认识统一,需求明确,消息互通,资源共享。第二,要养好人才之“兵”,特别是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均应建库登记,当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要能通过数据库精准地找到能提供应急语言服务的人。第三,要养好资源之“兵”,术语库、语料库、“简易汉语”的词表和规则表等都是应急语言服务的基础资源,在关键时刻要能够随时发挥作用。第四,要养好学术之“兵”,特别是要针对应急语言服务的世界经验、国内需求及各领域服务的开展方式进行研究,以学术成果为应急语言服务的长远发展提供滋养。第五,要养好产品之“兵”,应急语言服务产品虽不求营利,但也要树立“产品思维”,做好产品特别是相关信息技术产品的预设计,让承载于产品之中的语言服务在关键时刻能真正用起来。
当然,应急语言服务事业虽然需要“招兵买马”,但我们也不能忘了那些“老兵”留给我们的经验和资源。在疫情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初,不少组织和个人就已经自发地在做着相关的语言服务工作。他们的工作虽然没有在“应急语言服务”的名义下统一调度,但实际上都是非常宝贵的实践,其经验和资源都值得认真加以利用。
做好这些“养兵”的常态工作,我们就可以期待中国的应急语言服务迎来2.0版。
协调能力是语言应急实现“通心”的关键
张雪梅,李思渊(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应急时的语言使用不仅需要精准快速地传递语词信息,说明情况和需求,达到“语言通事”的目标;还需要通过灵活的话语方式和沟通技巧,为各方协调认知差异和建立信任关系,达到“情感通心”的目标。
“语言通事”与“情感通心”的双重目标要求语言应急人员除了语言技能以外,还要拥有在交际中拉近心理距离、建立情感认同的协调能力。协调能力作用于話语方式、文化差异和人际关系三个层面。语言协调是指调整话语方式,在字面意义上让信息易懂易接受。文化协调源于社区口译研究,是指信息传递中联系当地实际,在社会和文化层面让信息适应不同群体。社会关系协调源于关系中介,是指关怀人际心理和维护交际氛围,在语言应急中能防止事态扩大、抓住救援时机以及促进后续恢复。突发事件下交际各方都承受着各种心理压力,语言应急人员既需要回应不同受助群体(比如老人、孕妇、儿童)的情感需求,也需要为实施援助的人在做出决策时减轻道德压力,此外还要避免自身陷入过度共情。
国际上已就协调能力的培养积累了一些成果,被世界知名的语言服务组织应用在语言应急人员的培训上,其做法值得我们参考。语言协调的培训基于语言技能开展,比如“国际危机翻译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on Crisis Translation,INTERACT)2017年服务于新西兰抗震救灾项目时,培训语言应急人员针对不同人群调整句子长度、篇章顺序、替换具体用词、术语的通俗解读等,保持语言通俗易懂可接受。文化协调的培训基于当地社会实际开展,比如“冲突地区翻译组织”(Interpreter for Conflict Zones,InZone)将非洲不同难民营的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纳入培训内容,帮助语言应急人员将当地实际融入信息传递。社会关系协调的培训基于心理干预手段,在学术上多见于讨论语言应急人员自身的心理需求和调节手段,在实践上比如“无国界翻译”(Translator Without Borders,TWB)提供语言应急人员学习人道援助的行为准则知识,InZone帮助学员相互交流解决情感冲突的实战技巧。
突发事件中不确定因素众多、现场条件复杂,而协调能力既保障信息传达也注重心理关怀,只有不断提高协调能力,语言应急才能更好地实现“情感通心”的目标。
责任编辑:王 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