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东 王永钊 李志勇 程扬
摘 要:在“互联网+职业教育”创新的背景下,为了妥善解决教育扶贫的短板,针对精准扶贫的数据库不健全、在线课程资源平台建设针对性差、师资队伍信息化素养较低、“互联网+职业教育”扶贫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文章提出了“互联网+职业教育”扶贫生态系统的结构;通过一系列举措,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重要作用,构建职业教育扶贫新生态。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扶贫生态
习近平主席指出,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要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起码学会一项有用的技能,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脱贫的伟大目标,脱贫后提高贫困人口自我造血能力,巩固脱贫成果,关键还是提高贫困地区人员素质。“互联网+教育扶贫”让人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职业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职业教育扶贫新生态,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环境,教育扶贫的“种子”必将“开花结果”。
1 “互联网+职业教育”创新
1.1 “互联网+职业教育”
“互联网+职业教育”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技术,让学习者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手段,提升学习兴趣,强化学习职业技能。根据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利用大数据对学习对象进行引导,构建开放的教育环境,以任务为核心,以微课为主要表现形式,在交互中提升,在实践中成长,形成在线教育学习和职业体验的职业教育新生态[1]。
1.2 “互联网+职业教育”创新意义
1.2.1 增加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技术手段
由于贫困地区的贫困个体千差万别,个体需求的差异性非常明显,传统教育扶贫在个性化面前显得无能为力。通过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最优质、最实用的教育资源,采用政府购买或企业捐赠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免费为贫困群众提供学习路径,也为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提供了技术手段。
1.2.2 拓宽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学习维度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落地,农村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已经具备了“互联网+教育”的雏形,打破了学习时间、空间的界限,学习者可以实时学习,学生由被动学到现在主动学,教育者的层次也出现了多元化,专家学者、致富带头人等,通过“互联网+”平台将知识传授出去,学习者学习内容也更加丰富。
1.2.3 激发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贫困地区致贫的很大原因是信息闭塞,出现“信息孤岛”,导致不能第一时间接触最新的、有价值的信息,脱离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互联网+教育”将优势教育资源下沉,学习者轻松简单触及,不会有更大的学习压力,激发基层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推动社会脱贫的信心越来越强。
2 “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
2.1 扶贫对象的信息不健全,统计信息流于形式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参与部门多,承担任务重,职责界定模糊,职能相互交叉,会出现政出多门、管理重叠等现象,难以凸显“互联网+”信息共享特色。
职業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库信息采集不完备。精准扶贫采集的成效信息、数据信息和整理信息一般都是通过人工的形式来进行,这种静态信息的收集只是停留在脱贫的结果上,难以对扶贫对象的需求和特点进行动态化收集,对后续的信息预测也有一定的难度,对效果的评价难度也很大。以阜平县贫困人员调查表为例,表中涉及职业教育的内容只有3条:有无技能培训愿望、有无自主创业愿望、职业指导次数。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化基础建设财政的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偏远地区互联网覆盖率偏低,终端设备普及率低。一些区域的管理部门的缺乏信息共享,扶贫信息封闭,造成一些项目重复建设。学校、文化站、图书馆等信息化设备散,设备利用率不高,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信息化设备利用率不高,支撑精准扶贫效果不显著。
2.2 在线课程资源相对匮乏,课程内容实用性差
在线课程内容针对扶贫不够精准。在线课程的资源质量决定了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但是实践中发现针对当前学习者脱贫的在线课程内容和地方特色有待进一步提高。以电子商务资源为例:电子商务扩展资源迭代慢。学习者在线上平台学习课程内容有种植业、计算机等数十类内容,基本上都是以视频课件为主,课程资源陈旧,虽有一些电子商务的知识,但也都较肤浅,缺乏实际指导作用,对学习者提高生产力效果不大,尤其是电子商务的深度知识基本上都没有涉及,例如村播等。在线课程资源缺乏地方特色,尤其是针对区域特色课程少之又少,出现了区域农业特色与课程内容不匹配的现象。
2.3 师资队伍信息化素养较低,缺乏线下面对面指导
2.3.1 线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师资短缺问题
“互联网+”的下沉,对线上师资的要求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尤其是相关专业人员短缺更为严重,阻碍技术的传授。随着“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农产品更加普遍,电子商务与区域农业特色结合越来越明显,但是线上的师资力量匮乏,相关专业的师资整合少。虽然一些在线平台以网络的形式对学习者进行在线答疑,但是在线答疑的师资很少,答疑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2.3.2 线下技术指导教师匮乏
虽然线上平台一些功能增设解决了线上教师与学习者交互性的问题,但是并不能代替线下教师与学习者的面对面交流,尤其是教师的演示动作、面部表情等,需要通过情感来影响学习者,线上是实现不了的,线下技术指导师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虽然线下也有农技专家或区域的乡土专家,尽管有一定的种养殖经验,对互联网知识的了解却少之又少,尤其是对农产品触网指导还有很多短板的。
2.4 “互联网+职业教育”扶贫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贫困亚文化阻碍教育扶贫深入开展。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攻坚战中,追求效率和效果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评价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对致贫原因分析后,除了常规的原因外,由于“输血式”扶贫,出现了一种怪圈,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贫困亚文化现象,这些文化一旦形成,会出现有一些苦难群体不愿意“脱贫”的怪现象。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战开展中阻力很大,导致评价指标扭曲。
脱贫成效考核指标单一。在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扶贫成效的评价系统还不完善,很多情况下停留在数字上,更多聚焦脱贫人口的数量,对返贫数量及措施关注少,尤其是缺乏动态化管理,对贫困者掌握生产技术情况以及熟练程度很少指标化,对贫困者家庭收入的持续关注也很少,没有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评价体系[2]。
3 构建职业教育扶贫新生态
鉴于教育生态学视角,在“互联网+职业教育”观背景下,通过平台、资源、指导、评价、互助的良性循环,提升职业教育在巩固扶贫成果中的关键作用,形成职业教育扶贫的新生态。
3.1 “互聯网+职业教育”扶贫生态系统的结构
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互联网+职业教育”扶贫生态系统是指在“互联网+职业教育”背景下贫困群体职业教育与扶贫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需要通过生物链与外界环境建立物质、信息和人才的交换关联,形成具有自然与人工双重特性的生态系统。鉴于教育生态学提出“生态系统=群落+环境因子+生态链”的理论框架,职业教育扶贫新生态系统包括职业教育扶贫系统中扶贫对象、志愿者、政府、企业、学校人员等组成的集合。职业教育扶贫新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因子是具有多重维度的影响因子,包括乡村文化、经济、政策、科技等。因子环环相扣,组成因子矩阵,形成职业教育扶贫新生态系统的生态链[3]。
3.2 完善职业教育扶贫基础信息,构建动态完整的扶贫数据库
“互联网+职业教育”扶贫平台搭建在技术层面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事情,也不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关键问题是数据信息采集内容设计是否合理,采集的数据是否是动态的,是否与其他信息系统互通互联、信息共享,界面是否友好实用,对扶贫工作是否有指导意义。平台参照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基础信息模块共享,增加职业教育扶贫模块,包括:贫困地区人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倾向、内容资源、志愿者团队、职业院校指导教师、学习培训成果反馈、脱贫成果分享等子模块。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扶贫信息统计分析模块,改变以往简单数据的堆砌,通过数据现象看本质,对教育帮扶对象进行精准识别,根据帮扶对象的地区分布、家庭收入支出等数据,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每个帮扶对象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政策,挂图作战,进行“精细化”“精准化”的帮扶,真正完成扶贫对象的脱贫攻坚战役。对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需要创新识别机制,之前都是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获取帮扶对象的一手数据,伴随着“互联网+”应用,尤其是数据库的建立,对帮扶对象进行贫困数据统计,利用现有的互联网职业教育模块,对数据库的帮扶对象实行一人一议的政策,分类管理,对帮扶对象的学习热情、学习程度、学习反馈、学习期望等进行可视化的监测,实现教育扶贫由“线下”向“线上”转变。
3.3 搭建职业教育扶贫平台,完善技术技能内容资源
平台是扶贫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有资源、扶贫对象、组织管理等子模块。
第一,资源模块,登入后显示为几个部分,包括:(1)教育在线课程,教师录制好课程后进行平台上传,设置专人审核上传内容和监控教学过程,包括课程分类目录、观看故障排查、点击流量和时长记录、课程内容评价与建议等。(2)课后答疑与互动,实行“一对一”的教学指导,对贫困户问题实行24小时在线解答。(3)积分管理制度,对于教师帮扶贫困户的每项工作都将纳入积分管理,调动教师和贫困户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兑换一些定制的专门服务。
第二,扶贫对象模块。贫困帮扶对象在登录进入此模块后,显示的界面与资源模块的几个部分正好形成一个学习的闭环,其中:(1)将变成平台说明和课程的介绍,如何在线进行学习,有哪些学习的攻略,在线课程以简洁直观的表现形式呈现以供学习者挑选。(2)答疑与互动版块将由管理员进行双方供需匹配,根据学习者学习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相应的回复。另外,此模块还包括:(1)能力提升测评和就业机会推荐,帮扶对象学习后,进行相应的能力测试,一旦具备了该方面的能力,就会进行就业机会的推荐。(2)平台的回馈,根据帮扶对象的学习情况对平台进行相应的反馈[4]。
第三,组织管理模块。该平台的产业链是非盈利性质,在政府介入的模块中公益性要更加明显。平台也应设置相应的接口,方便提供知识方和接收知识方通过线上联系管理员,管理员可以由志愿者来担任,对身份进行认证登录并授权,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另外,平台可链接政府相关网站,对优秀教师、优秀学员事迹进行宣传。
3.4 完善职业教育扶贫师资团队,赋能帮扶对象
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扶贫的生力军,职业院校在培养社会人才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肩负着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重任。参与贫困地区的帮扶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又能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综合素质,真正强化脱贫潜意识。要把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扶贫的重点,在不断增加对贫困地区师资队伍建设投入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尤其是引进线上的教育资源,满足贫困地区知识的需要。这对师资队伍的信息化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由于平台的开放性,对“线上”与“线下”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要求是非常严格的,扶贫的师资团队显得更为重要了,让教师真正参与到帮扶的过程中,为帮扶对象进行赋能,享受“互联网+创新教育”带来的红利。在这个过程中,既提升了自身的信息化教育能力,又担负起了帮助当地广大贫困群众脱贫的重要任务,从而为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了智力支持。
3.5 创新职业教育扶贫评价机制,提升扶贫效率
“互联网+”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优势发挥得越加明显,扶贫的模式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备受诟病的“输血式”扶贫、“移民”扶贫、“开发式”扶贫等都已经成为历史,“造血式”扶贫成了主流。这种转化跟思想的转化是密不可分的,也符合职业教育扶贫的初衷。职业教育扶贫通过增加贫困地区人们的技能,甚至是提供优质的项目,帮助贫困地区走出贫困。国家的资源投入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创新职业教育扶贫评价机制,从职业教育扶贫项目立项、中期考核以及项目结束,整个环节都设立效率监察点,通过数据进行环节监测,通过数据分析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精准度和扶贫效率。如果在评价中出现偏差,要第一时间进行纠偏,争取项目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最终使得贫困地区的人们增强就业能力,增加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愿望,阻止贫困的代际相传。
4 结语
职业教育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技术技能学习培训、学习成果在生产生活中的转化、农产品的升级以及网络营销,达到提升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巩固扩大扶贫成果的根本目的。通过建立网络平台、整合村级各种学习资源(建立学习工作室)、组建线下培训队伍(志愿者)、完善评价系统,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乡村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职业教育扶贫的新生态。
[参考文献]
[1]廖开明,王建剛.“互联网+”教育视域下甘肃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研究[J].中国报业,2017(11):80-81.
[2]李延平,袁陈琪.西部农村“互联网+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17(12):32-36,43.
[3]张驰,张磊.京津冀职业教育失衡与协同的生态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9(4):27-33.
[4]李擎,陈莉萍.以在线教育连接扶贫与养老的互联网+产业链[J].人民论坛,2018(7):92-95.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vocation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order to properly solve the shortcomings of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an accurate poverty alleviation database, the poor targeting of online curriculum resource platforms, the low lev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mong teachers, and the inadequacy of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Internet+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ncludes the structure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ecosystem of “Internet+vocational education” is proposed.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 this paper will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ternet+” in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build a new environment for education and poverty alleviation.
Key words:“Internet+”; vocational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e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