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隐私关注的研究

2020-06-04 12:19柴文越
无线互联科技 2020年8期
关键词:网络环境

柴文越

摘   要:文章以国内期刊发表的有关网络环境下信息隐私关注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现状、概念提出、测量模型、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用户隐私行为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然后对网络运营商提出降低用户的隐私关注、提高用户提供隐私信息意愿的相关建议,并对我国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信息隐私;隐私关注;网络环境;隐私行为

自从互联网进入大众视野后,便开始迅速发展,其已经深刻影响了网民的学习、娱乐、社交方式,渗透了人们的生活。2019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CNNIC)发布了最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目前网民规模已达8.54亿,61.2%的中国公民正在使用互联网,互联网已经成为许多网民不可或缺的事物。随着网络的发展,社交媒体的普及、电商的兴起、定位技术的进步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网民留下的信息更易被搜集、挖掘和利用,因此网民对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更加关注。而用户的信息隐私关注会影响信息披露行为,进而减少对信息的披露或向商家提供虚假信息,这与运营商需要大量的用户信息以便提供个性化服务等策略相悖。本文将根据国内已有研究,总结信息隐私关注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分析网民信息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以及社会提出相关建议,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1    信息隐私关注的研究现状、概念、模型及研究方法

目前,有关信息隐私及隐私关注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诞生于国外,我国学者对此类问题的研究集中于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或根據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建立隐私关注测量模型。我国研究样本以个体为主,集中于大学生群体,很少测评组织、机构等团体的信息隐私关注,涵盖面不足[1]。

信息隐私是无形的权利。1968年,“信息隐私”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即个人、组织能凭意愿披露自身信息的程度和方式[2]。信息隐私关注即个人或组织对其信息隐私的关注程度。人们对信息隐私的关注度会影响其信息披露意愿,从而影响个人行为及网络平台获取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由于隐私关注是抽象话题,故国内外学者将其量化,通过量表来测量用户对信息隐私的关注程度。CFIP和IUIPC量表分别被提出,经实证检验,两个量表对信息隐私关注的判别效度很高,且IUIPC量表在中国国情下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收敛效度。我国学者也据此开展了其他研究,例如杨姝等[3]利用IUIPC模型,从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和网络经验4个方面探究个性特征对隐私关注的影响[4]。张会平等[5]利用CFIP值将样本分为两组,证明了信息隐私关注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对使用意向的影响中具有调节作用。虽然CFIP和IUIPC等量表已成为国际认可的信息隐私关注的测度方法,但如何开发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信息隐私关注测量模型仍然是我国学者后续的研究方向[6]。

2    信息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

从分析的国内文章来看,有20余篇文献都对信息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做了不同角度的研究,且不同学者对相同角度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通过分析与归纳,笔者将信息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3个层次。

2.1  文化国情因素

人们身处不同的文化环境、制度以及监督模式之中,对待隐私的态度也不同[7]。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高于“个人主义”,弘扬“君子坦荡荡”和“开诚布公”的思想,鼓励分享,人们保护个体隐私的要求不太强烈,这促使国人更愿意披露个人信息。而反观西方人,提倡以个人为中心,尊重私人空间,坚持“自由”“独立”,因此他们把个人隐私看得更为重要[8],这也是意大利人对于隐私泄露有更高感知风险的原因[9]。综上所述,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渊源的不同以及国情制度的约束,会影响人们的信息隐私关注[10]。

2.2  信息收集类型及网站性质

信息收集类型和网站的性质是影响用户隐私关注的外界客观因素。信息收集类型即网络平台可能获取到用户隐私信息的类型。信息越敏感,用户对其关注程度越高。朱慧等[11]通过计算隐私等级系数得出,人们对人口统计学信息和财务信息的敏感程度最高,且较模糊信息来说,用户对精确信息更为敏感。

网站的声誉和隐私政策会影响用户对信息隐私的关注程度。政府网站和官方网站往往比其他平台更容易获得网民的真实信息,更能消除网民对信息泄露的顾虑。王洪伟等[12]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网站声誉与网站安全以及信息的敏感度会显著影响用户对个人信息的提供意愿。

2.3  个体因素

无论是人口统计变量、个性特质、受教育水平还是隐私意识都会影响个人对信息隐私关注的程度。申琦[13]根据已有调查进行测量发现,女大学生的信息隐私关注度比男大学生高,网络使用频次越多,越关注信息隐私。杨姝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受教育水平高者更担心其信息被收集的结果。张学波等[14]证实,个人的媒体素养和社交网络使用时长显著影响隐私关注度。曹雅慧[15]也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理想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信仰对用户的隐私关注影响巨大。同时,个人隐私曾受到侵犯者对信息隐私的关注程度更高;感知隐私风险正向影响信息隐私关注[16]。

3    隐私关注、用户行为与商家利益间的关系

隐私关注问题会影响个体的信息披露意愿以及购买意愿[17],降低用户的隐私顾虑和焦虑情绪,提升用户对网络平台的信任度,用户才会减少提供虚假信息、拒绝购买等过度抵制信息披露的行为,商家才能为用户提供更符合顾客特性的个性化服务,提高其销量和声誉。而隐私本身作为一种商品,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不少企业就将用户信息作为其核心商品获取效益。同时,为了加强网络监管力度,网络平台对用户信息的真实性也有要求。所以如何降低用户的隐私关注、提高用户提交真实信息的意愿,是网络平台亟需解决的问题,我国学者也就此展开了研究[18]。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信任显著影响用户的风险感知,且信任和风险感知能够共同影响用户行为,服务商可以通过有效的加密技术、认证技术来确保用户信息安全,以降低用户隐私关注。此外,平台也可以与声誉较好的服务商建立合作以提升用户信任。刘鲁川等[19]指出,运营商不应过度收集用户信息,减少敏感信息的获取会减少用户的焦虑情绪和潜水行为,提高用户的活跃度。刘济群[20]综合隐私关注理论及技术接受理论,构建了反向权衡框架,发现隐私关注作为阻碍因素降低了用户接受社交媒体工具功能的可能性,但信息需求可以提高用户信息披露意愿,为需求不同的用户群体细分不同的功能会提高用户参与度。同时,还有研究发现增强感知易用性和有用性,给予披露信息者经济补偿也能增强其提供信息隐私的意愿。

综上,运营商可以通过提高网络平台的易用性和有用性、承诺并严格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为提供隐私信息的用户谋求福利等方式,降低用户的隐私关注、提高用户提供隐私信息的意愿。

4    未来研究方向

(1)虽然团体信息已被纳入隐私保护的范围之内,但国内外学者对组织、政府机构、公司企业等非个体层次的信息隐私关注的研究仍然很少,我国学者未来可以从群体的层次开展研究,探索团体的信息披露行为特点,帮助企业保护其隐私信息,减少团体的隐私顾虑。

(2)虽然CFIP和IUIPC等量表已经得到国际认可,但由于文化、国情的不同,我国仍然缺乏能精准测量国民信息隐私关注的模型。所以,我国学者未来应在设计符合本国国情的信息隐私关注模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3)随着研究的愈发深入,“隐私悖论”问题也浮现出来,用户的信息隐私关注与其信息披露行为的不一致现象成为研究疑点和热点。虽然我国部分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究,但“隐私悖论”问题的成因,以及如何有效地帮助用户平衡其信息隐私顾虑和其披露行为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这也是我国学者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欧阳洋,袁勤俭.国内外电子商务环境下隐私关注研究述评[J].情报科学,2016(7):170-176.

[2]张玥,朱庆华.国外信息隐私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4(13):140-148.

[3]杨姝,王渊,王刊良.互联网环境中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隐私关注量表研究[J].情报杂志,2008(10):3-7.

[4]杨姝,任利成,王刊良.个性特征变量对隐私关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5):54-59.

[5]张会平,易可,汤志伟.信息隐私关注对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影响—“隐私驳论”的中国情境分析[J].情报杂志,2016(1):161-166.

[6]DINEV T,BELLOTTO M,HART P,et al.Privacy calculus model in E-commerce:a study of Italy and the United State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06(4):389-402.

[7]蒋骁,季绍波.网络隐私关注与行为意向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J].科技与管理,2009(5):71-74.

[8]崔素花.中西隐私观差异及根源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1):27-30.

[9]朱侯.社交媒体用户隐私关注的心理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6(2):75-82.

[10]刁塑.新兴电子商务消费者隐私关注与采纳行为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11]朱慧,刘洪伟,陈丽,等.网络用户的信息隐私边界及其敏感度等级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3(4):26-32.

[12]王洪伟,周曼,何绍义.影响个人在线提供隐私信息意愿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10):2186-2197.

[13]申琦.网络信息隐私关注与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J].国际新闻界,2013(2):120-129.

[14]张学波,李铂.信任与风险感知:社交网络隐私安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2):153-158,166.

[15]曹雅慧.社交网络隐私披露行为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6]张会平,杨京典,汤志伟.社交媒体用户信息隐私关注的形成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6):40-43.

[17]齐荣.用户隐私研究综述[J].软件,2015(1):125-130.

[18]周涛,鲁耀斌.隐私关注对移动商务用户采納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管理学报,2010(7):1046-1051.

[19]刘鲁川,张冰倩,李旭.社交媒体用户焦虑和潜水行为成因及与信息隐私关注的关系[J].情报资料工作,2018(5):72-80.

[20]刘济群.用户隐私关注视角下的社交媒体功能接受异质性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6(11):16-26.

Abstract:Based on the literature published in domestic journals concerning information privacy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in terms of research status, concept proposal, measurement model, research methods, influencing factors, user privacy behavior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en,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reduce users privacy concern and improve users willingness to provide private information, and make 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 China.

Key words:information privacy; privacy concern; network environment; privacy behavior

猜你喜欢
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影响和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基于网络环境视角的学校图书管理问题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浅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