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缘起、举措及路径

2020-06-04 02:28玮,黄鸿
关键词:贫困地区湖南省精准

刘 玮,黄 鸿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410128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缘起

几十年来,贫困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扶贫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改革的举措带动了贫困人口数量逐渐减少,使农村7 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1978年的97.5%下降到2017年底的3.1%。[1](P62-7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又针对扶贫新特点,提出了精准扶贫基本方略。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源于习总书记2013 年11 月在湘西考察时提出的重要指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精髓。要真正实现脱贫,必须要从源头上消除贫困,减少贫困人口。2014 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做到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改变了传统的扶贫理念,反思了传统扶贫的思路,创新了转型时期的扶贫思想,是当前形势下扶贫方针的战略调整。

过去的一些年,扶贫涉及的范围很广,但是对于真正的贫困地区来说,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效果并不明显,必须从源头上消除贫困,输血不如造血,只有“拔穷根”的政策才是根本。“扶贫必扶智”,教育是精准扶贫的根本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教育精准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有利于提升扶贫的质量。教育精准扶贫是指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状况,精准投入资金和配套措施,发展当地需要的教育类型,教授对当地居民有用的知识,从而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摆脱贫困,最终实现地区脱贫。但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取得了什么成效?在精准化的工作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教育精准扶贫是我国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多种教育渠道和教育方式,使贫困地区的人们获得相应的文化,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从而将精准扶贫的关口提前。

二、教育精准扶贫的理论分析

教育精准扶贫引起了学者们的全方位关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与思想观念方面

鲁子箫、王娜认为教育收益降低导致对教育的不重视,并且由于农村离农价值观引起的选择性失当使贫困加深。[2](P33-35)陈立鹏、马挺、羌洲认为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十分贫困,这些地方受限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导致当地经济发展程度也很低,使其成为国家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对象,但是一般的输血式扶贫难以取得好的效果。[3](P35-41)陈立群认为受家庭观念以及民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公众对教育重视不够,进而引发了生源不足,资源限制的问题,而精神贫困是影响教育扶贫的一个重要问题。[4](P37-38)

(二)经费投入方面

郝文武、李明认为教育贫困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经济、文化贫困等,但是根源是经济问题,表现为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不好、学校数量少、质量不高等方面,导致受教育者不多且质量不高,同时政府对贫困人口扶持资助也不够,反而出现“因教致贫”的现象。[5](P61-65)杨九迎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着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差等问题,另外国家“两免一补”补助标准较低,对于真正贫困学生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效果,不足以支撑他们完成学业,这也是导致年级越高辍学率越高的原因之一。[6](P146-150)

(三)制度支撑方面

谢君君认为教育扶贫投入到底是会带动社会发展还是导致教育成本提升而因教致贫,如何评价其效果是当前考量的重要问题。[7](P66-71)代蕊华、于璇认为教育精准扶贫存在实践困境,包括理念非系统性,体系不够健全,还有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教育扶贫资源的浪费等。[8](P9-15)(P30)张翔提出识别扶贫对象更精准化的三个方面:建立健全教育扶贫对象人口档案;设计科学的教育扶贫对象识别过程;建立动态的教育扶贫对象进退机制。[9](P94-96)吴霓认为教育扶贫要完善精准路径,不仅从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到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还要对教师和学生两大教育主体进行补充。[10](P1-5)

综上,学者们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对具体的、微观的精准扶贫工作实效较少涉及。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分析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举措,既展示教育精准扶贫的阶段性成果,也通过调研实施工作发现问题。

三、湖南省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举措

中央政策的实施是地方政策的导向,使地方政府的精准扶贫工作有了依托,从而与顶层设计的大方向保持一致。湖南省地理状况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丘陵达到总面积的66.62%,武陵山区、湘西、湘北等地区形成了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属于“老少边山”地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开展扶贫工作存在着一定难度。贫困地区要想真正脱贫,必须发挥自身的“造血功能”,而教育精准扶贫正是最根本的扶贫手段。

2015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其中,湖南省在发展教育脱贫这方面也做了巨大的努力。同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湖南省教育扶贫规划(2015—2020 年)》,提出了具体措施,为教育扶贫提供了政策支持。2018 年底,《湖南省“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 年)》提出,建设“湖南省教育精准扶贫一单式信息服务系统”,精准实施建档立卡、跟踪反馈、学业帮助等“一单式”帮扶,打通教育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这些计划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政策的引领下,湖南省实施了重要的现实举措。

(一)加大了资金投入

保障贫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不被剥夺的前提,就要保障最基本的资金资助。一方面,资金的投入在不断加大力度。2018 年,各类助学金和奖学金均比2017 年有所上涨,如表1 所示。此外,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持续获得生活费补助,武陵山区和罗霄山区连片特困县、国贫县、省贫县和民族县按40% 的比例确定,其他县按28% 的比例确定。①2016 年,湖南省财政厅公布了扶贫资金,说明小学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250 元。②另一方面,让资金通过多种活动发挥作用。开展由各个不同部门牵头发起的助学扶贫活动,如由省委统战部和省教育厅牵头组织的“‘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这项工程的主要对象是优质职业院校中品行、学习好的学生,通过公益资助使学生能够完成两年的在校学习,最后一年则以企业实习来完成,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项工程旨在让贫困家庭的孩子学会一门专长,并依靠专长就业,实现以教治贫,摆脱贫困,实现致富目标。截至2017 年,该活动共吸引96家公益企业伙伴,106所优质职业院校参与,共筹措资金6900 多万元,资助学生17000 多人,惠及1.7万余个困难家庭。另外还有省总工会发起的金秋助学活动等许许多多的优质助学帮扶活动。

表1 2018年教育扶贫经费①

(二)促进了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贫困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要结合实际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通过基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依托职业教育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学以致用,以教治贫。教育也要因地制宜,才是真正的“造血式扶贫”。湖南省的基础教育办学一直是以政府为主,同时也鼓励民办组织教学。民办学校在招生、教师任用和评职称、教学研究活动、表彰和奖励方面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使民办教学单位的信心极大提升。从2018 年基础教育以及民办学校的状况来看,各项指标都有所上涨,其中小学在校人数达到522 万人,较上年同期增长2%,初中和高中的入学率和在校人数都较上年有所上升,如表2所示。创建免费培养专业人才的制度,采取“9+3”模式,确保因经济原因导致辍学的初中毕业生能够获得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

表2 2018年基础教育学生情况①

(三)持续实施校校结对帮扶工程

校校结对帮扶工程是指帮扶学校通过将教育资源、教育教学管理、教师教学能力、教研水平等内容与被帮扶学校共享,从而为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开拓新的途径。依据扶贫规划,省会长沙首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搭建“校校帮扶工程”桥梁,长沙市率先选择49 所学校进行为期3 年的结对帮扶。在基础教育方面,如怀化麻阳苗族自治县共有县幼儿园、麻阳民中、谭家寨中学等9 所学校被选中,其中省级结对3 所,市级结对1 所,县级结对5 所。结对帮扶活动共分为“送教进校”和“派人学习”两个环节。在职业教育方面,如洪江市职业中专学校通过与湖南工业职院结对,加快实施功能型教育扶贫工程,探求“可持续发展”的帮扶模式,突显了职业教育助力贫困地区人才振兴的重要作用。这项工程的开展,有效改进了落后地区的教育理念,提升了贫困地区教育水平。

(四)扩大了教师队伍

目前全国每年有多达60万的师范生毕业,而基础教育领域对教师的需求只有25万名。尽管如此,湖南省仍然面临着师资紧缺的状况。由于老教师退休,新教师队伍短期内无法完全顶起重担。另外由于经济因素,教师待遇较低,农村教师缺位比较严重。湖南省针对这些方面的问题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为了吸引教师,推出了一系列补贴激励机制,如补贴、统一编制、加强表彰等。其目的是既吸引了教师,又能留住教师,促进教师流动,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农村地区的教师数量。除此之外,注重提升教师素质,推出“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通过置换脱产研修、送教下乡培训、网络研修、乡村教师访名校、乡村校园长培训五大类项目,激发乡村教师积极性,提高乡村教师的素质。

(五)逐渐深入教育信息化建设

在教育部和湖南省推进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文件以及规划的指导下,2018 年,湖南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2.0 试点省。2018 年底,湖南省人民政府又印发了《湖南省“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2019—2022年)》的通知。同时,按照“政府主导、分级多渠道投入”原则,探索多渠道教育信息化投入模式。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首先建设的是省本级各部门,然后逐年向市州扩展,逐渐扩展到全省范围。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方面也越来越多。

四、湖南省教育精准扶贫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教育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重要推手,尽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扶贫精准性不够

尽管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实施到“最后一公里”的时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近几年,湖南省加强了建档立卡的规范程度,并且于2016 年1月开始实施《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让扶贫工作变得有法可依,但是在自上而下的实施过程中,在基层监督上仍然存在漏洞。如基层政府在建档立卡方面都是交由基层民主评议来决定。这样可以保证过程的合理合法,但是另一方面也让一些人钻了监管不严的空子,导致部分真正贫困的人口被排除在识别范围之外,而一些收入高于扶贫标准的人却被确立为贫困户。此外,还有一些较难识别的群体,即留守儿童群体,他们大多由祖辈照顾抚养,虽有父母,但是父母没有尽到义务,导致他们实际上处于“事实孤儿”的尴尬境地,这种情况也让他们难以被识别成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除了识别上的不精确以外,政府扶贫还存在着普惠性,不论贫困程度以及需要程度,实施标准都没有太大差别,这往往也使得最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最实质性的帮助。

(二)扶贫主体单一

教育精准扶贫制度是促进教育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但是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人们对教育扶贫领域的认知理解也在不断深化。然而,教育精准扶贫领域的问题,单靠政府是无法解决的,需要依托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力量相比于政府的优势更加灵活,能够与政府互补。目前,扶贫工作的主体主要还是政府,绝大多数受助对象接受的帮助主要是来自于政府政策的补助以及学校的优惠政策和学费减免,具体到社会力量上,相对来说比较少。并且社会力量在参与过程中的主要方式也是助学金,不能发挥社会力量的灵活性。湖南省目前虽然有“一家一”等助学活动,但是相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来说,其扶贫力量依然不足。只有在制度层面上再加以改进,让更多的社会力量能放开手脚,参与到教育扶贫中来,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精准扶贫的问题。

(三)扶贫师资力量短缺

关于振兴乡村教育,尤其是边远乡村教育,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乡村教育优惠政策。但是乡村教师依然呈现不足的状态。造成师资力量短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待遇不够高、职称评定等一系列问题。贫困地区的教师难招,招到了也难以留住。而老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又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由于教师资源的缺乏,一个教师教授几门课程成为普遍现象。虽然现在有不少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前往贫困地区支教,但是这种支教行为无法长期持续,并不能改善当地的教学质量,所发挥的作用不大。

五、教育精准扶贫的完善路径

精准扶贫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总攻阶段,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即将实现,但是教育精准扶贫还是一项需要长久持续下去的政策,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还需要在教育扶贫领域不断深耕。

(一)加大基层监督力度

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对基层扶贫的监督和审查,要对贫困户的认定、资格审核、信息公开等方面加大监督,尤其是扶贫资金的流向。引入制约机制,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引入第三方机构来进行扶贫识别等一系列工作的参与和监督,切实有效地保障资金精确到位,使教育精准扶贫项目能够更加透明。另外,加强动态管理,对于没有学习能力的贫困户,或者已经完成学业的对象及时加以清除,将返贫漏评的对象及时进行增补。因此,必须要加大基层监督力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发现具体问题,督促整改落实,解决教育政策落实中的“中梗阻”问题,从而对各级部门落实教育扶贫工作形成“倒逼”机制。

(二)鼓励多元主体精准化参与

要想建立教育扶贫长效发展的机制,还得发挥政府、社会力量和企业等多元主体的作用。不同主体拥有不同的优势,多方配合才能更有成效。首先,政府掌握着大部分的扶贫资金,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主体,普惠性的、大面积的帮扶和识别是其重要任务。特别是基层村集体或是社区,掌握着最新的、最真实的扶贫信息,在具体实施工作中也是最具有号召力的。其次,虽然社会力量体量小,但其拥有灵活的实施办法。例如,湖南省大爱无疆公益文化促进会这一公益组织,其主要工作是孤儿项目,作为公益组织,通过对政府在教育扶贫方面难以识别的事实孤儿群体进行学费资助,减轻实际困难群体的学费负担。权威性的社会组织可以通过购买政府服务的方式,辅助性地补充一部分政府服务工作,既可以减轻政府人力资源的负担,又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让服务更加精准化。最后,应该倡导企业扶贫,使扶贫上升到企业战略布局的高度,进入到企业日常运营的轨道。企业在教育精准扶贫中极为重要,可以围绕基层村官和学生展开,目标明确、精准,形成“教育+产业”的扶贫模式,使得教育扶贫进入企业的运营范畴,也使得企业的投入产出趋向平衡与最大化,保持可持续性扶贫。因此,只有多主体相结合,才能将教育精准扶贫落到实处,发挥多元主体的合力作用,才是教育扶贫长效的发展机制。

(三)改善贫困地区教师社会环境

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着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主要是无法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首先,只有提高了贫困地区的教师待遇,才能留住教师。通过提高工资标准以及补助,才能吸引更多有才华的教师到乡村从教,使之成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力量。其次,就是要在制度上对贫困地区教师加以关照。教师编制、教师的提升途径,都是导致贫困地区留不住教师的原因,应当在给予编制以及职称方面的政策上向贫困地区教师倾斜,适当降低标准。最后,实施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必须要积极加快乡村小城镇建设,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改善乡村生活环境,让乡村教师不再受社会生活环境的约束,使之能积极参与到教育工作中。

(四)促进大数据与教育精准扶贫相结合

教育精准扶贫若要与当前实际相融合,必须借力于大数据技术,才能为贫困地区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和扶贫质量提升提供契机。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时,可以将大数据技术与教育精准扶贫相结合,用大数据思维、互联网技术,让最优质的资源直接、具体、快捷地服务于师生最迫切的需求,让贫困学生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能提高精准扶贫对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创新精准资助模式,确保优惠政策落到每个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实现扶贫精准化。大数据技术是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根本,有助于理清教育精准扶贫项目进展、资源利用、政策落实等情况,提升扶贫资源、资金和项目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梳理出新思路。

结语

扶贫工作不能只关注短期目标,而忽视人们致富能力的提升,因此为了缓解深度贫困问题,消除致贫根源,当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教育精准扶贫来助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本文通过探究湖南省教育精准扶贫的推进工作,分析了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现实举措,指出了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执行、人才队伍等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多措并举提升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效。

注释:

①国家统计局.201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19.

②湖南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16年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央和省级资金的通知[Z].2016.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湖南省精准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精准的打铁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