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课堂提问,提高教学实效

2020-06-03 03:31张维礼
天津教育·下 2020年2期
关键词:提问技巧激发兴趣阅读教学

张维礼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常用手段,也是强化师生关联、激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课堂提问的形式与方法,问题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受到教师提问技巧的制约。如果教师能设计出符合教材内容、切合学生学情且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提问,就能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激发兴趣;提问技巧;阅读教学;思维冲突

从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提问往往有不尽人意的情况, 究其原因是,有的问题过于简单,缺少深度,学生不需要过多思考,如“好不好”“是不是”等,学生只是随口应对,不能训练思维;有些提问很老套,如“课文分几段?” “第一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经常这样提问,学生就没有了兴趣;有些提问“假、大、空”或“偏、怪、难”,学生无从下手。如还没探究,就归纳课文的写作特色、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让学生一头雾水,无法下手;有些问题没有梯度和层次,只考虑到好学生,忽略了学困生,造成与个别学生有关、与大部分学生无关的局面;有些提问让学生准备不充分,学生缺少思考时间,只能简单带过;还有些教师一问到底“满堂问”,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问题来学习,从而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以上所述提问方法,看似以问题为主导开展学习,实际并不能实现教学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还会造成学生思维倦怠,语文能力得不到提升。那么语文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优化阅读教学提问技巧呢?

一、提问要制造认知分歧,激发兴趣

学生对所学的所有内容并不是都感兴趣的。只有引起他们经验、思想、情感等共鸣的东西,他才会乐于学习、研究。所以,把一个普通的问题变为一个能引起学生经验、思想、情感等共鸣的问题,学生自然就对学习有兴趣。如在上楚楚的《静默草原》一课时,我就有意识地造成学生“体验冲突”。我首先提出了问题:“课文中说草原不可看与看不尽、自由与不自由,就你的认识,分成两队进行辩论”。学生们一下子情绪高昂,纷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自己的看法,在辩论过程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草原的认识,体会到了作者对草原的情感。还如在学习刘元举的《悟沙》时,课文有三个小标题:看沙是沙,看沙不是沙,看沙还是沙。先从整体上提出了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据你的认识,你赞同什么说法。学生各抒己见,在说、听、论、辩的过程读懂了课文,读懂了作者,也读懂了世界。

二、提问要考虑问题梯度,化难为易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是有层次和梯度的。如果一上来就提出很难的问题,就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跳起来摘果子”的理念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是非常适用的。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深不可测,也不能让学生“不劳而获”,而应让学生动一动、想一想才能有所得。心理学中讲到,学生年龄特征、思维发展能力、接受能力等,都是课堂提问应考虑的因素。只有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成果才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最能发展学生思维力的。我们往往在课堂提问上走极端,不是简单就是深奥。如艾青的《春》:“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这首诗里面学生很难理解夜间为什么是血斑点点的,如果我们只是照搬教材课后设计的问题“这句话如何理解”来问学生,按照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大部分学生会无从下手,不如提些如“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先了解背景,然后再来回答这样的问题就明白多了。还比如在学习文言文时,教师的提问也要遵行先基础字词、后内容、再情感主题的思路,不可一下子拔得太高,让学生够不着。

化难为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當明白一个个小问题后,这个大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如鲁迅的《风筝》这篇散文,温馨的手足情、玩具对儿童的重要启蒙作用等内容学生都容易理解,但课文中对民族精神的深思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题。怎样化难为易呢?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先从简单的地方发问:“我们都喜欢风筝,但作者却不喜欢风筝,作者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情感呢?”学生浏览后就能在书上找到答案:“他却是惊异、悲哀。”接着可以问:“他惊异是因为什么呢?”“他悲哀又是因为什么呢?”教师一个个地追问,学生能很轻松地从课内找到答案。经过不断深入的问题,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题:“精神‘虐杀者到处都有。被‘虐杀的绝不仅仅是小弟一人的精神,而是整体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有层次、有梯度的连续提问,步步深入,不但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学习中来,而且可以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

三、提问要考虑问题内在联系,衔接过渡

如前面所说,教师要完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往往要根据学情有计划地、科学地设置若干个问题。但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考虑到问题之间外在和内在的联系。如果一个个问题之间是彼此孤立的,内部毫无关联,那么,课堂教学各环节就不自然,思维活动就不连贯,整个教学就显得呆板,没有生机和活力。如在教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开始作者说“心乐之”,后面又说“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欠居。”这不是前后矛盾吗?教师提问时,不能简单地问作者看到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后是乐是悲,而中间要设置过渡性的问题,问清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使学生认识到作者的乐和悲的情绪并不矛盾,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人生阶段出现的自然的人生情绪体验。有些问题的提出,就是为后面提问做铺垫、做服务的,提问的先后顺序也是有内在规律的,是不能颠倒的。如果教师的问题前后缺乏条理,突兀、混乱,不但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还会破坏学生自然的思维习惯,严重影响课堂效果。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必须兼顾内外联系,方可提高教学效率。

四、提问要善于曲直互换,引人入胜

“文章喜曲不喜平”,课堂提问也一样。如果课堂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直问直答,一是没有趣味,二是启发性就不强,时间长了,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疲劳,思维出现惰性。所以,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些波折,绕个小弯提出来,既有挑战性,也有趣味性。如教学《孔乙己》时,好多人会问:“孔乙己真是一个不幸的人,他不幸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直指主题,没有曲折,学生就会按部就班地说是社会的因素等。如果变成这样问“如果你是孔乙己,你认为造成你悲惨人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思考回答的内容还是上面的问题。再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设置渔人归来的记者发布会,让大家采访渔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相信学生的兴致一定会很高。所以,设置曲一点的问题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怎么把一个问题由直变曲,除了运用换汤不换药、明知故问等方法外,还可以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当然,由直变曲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不可一味求曲,让学生摸不着头脑而一头雾水。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由直变曲的提问方法,不仅能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产生“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反过来讲,我们也可以把“曲”的意思通过直问表现出来。总之,语文课堂提问直直曲曲,曲曲直直,这样的课堂就会变得多姿多彩。

好的课堂提问设计,不仅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更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细研学情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各种巧妙的课堂提问,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游秀清.课堂提问的误区[J].教学与管理,2004(5).

[2]王芙蓉.课堂提问中的分层设问[J].现代教学,2007(3).

(责任编辑  王小飞)

猜你喜欢
提问技巧激发兴趣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浅谈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初中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