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亚群
从渡口下来已是黄昏,分不清方位,只觉得周围是南腔北调的人,有接站的,有问询的,像是一碗煮坏了的粥。也有沉默不语的,他们侧身于路边,三步一跪,像逗号,也像一个个感叹号,在众生熙攘中默默起身、合掌、叩首,似乎众生皆是他们的佛主。母亲呆呆地看了他们一会儿,半晌才说了句:他们好诚心。
有一个农妇上来,问我们要不要住宿。一问,在法雨寺那边。农妇操半生不熟的普通话,里面裹着舟山土话,因跟宁波话比较接近,也能听个六七分的明白。母亲用夹生米饭似的普通话跟她交流,重心自然在价格上。我关心的是路程,从早上蒙蒙亮出来,父母在路上的时间差不多七八个小时。她说路不远。我犹疑不决。倒是父亲淡定地打开茶杯,站在喧哗里喝下一口又一口。我最后还是跟了她去。
拐了一个弯后,刚才的热闹倏忽不见了,包括一起来的那些游客,仿佛先前的同路是幻境。我完全是因了她那句“在普陀没有说谎的人”而决定投宿于她家。我们沿阶而上,山道两边长着古木,非常幽静,几乎没遇到什么人,倒碰到数只小松鼠,拖着毛茸茸的尾巴,在树枝间窜来窜去,有时停下来,一双乌溜溜的眼睛看着你,嘴边翘着数根胡须。你走过去,它也不怕你,抱着树枝与你目光相对。你走远,它遽然隐入林中。
这是家民宿,虽然条件一般,倒还干净。民宿备有饭菜,母亲执意要茹素,我没意见,父亲更不会有异议。
母亲年轻时爱跟父亲吵,似乎三天两头在吵。父亲习惯于沉默,不太理会母亲。结果反而激怒母亲,父亲越容忍,母亲的脾气越急躁。母亲跟我说话的口气也是盛气凌人,有时我帮父亲说几句话,母亲对我的呵斥毫不客气。久之,我跟母亲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每周必回老家一次,但从不过夜。我跟母亲走路,常常是母亲在前,我在后。或者我在前,母亲在后。有时走着走着,我走到了旁路,母亲喊我过去,示意路走错了,我磨蹭着不肯过去,执意要走另一条路。
母亲五十五岁时跟一群老太开始念佛,因识字不多,看不懂经书,便想到了父亲。有次我回老家,看到母亲坐在小矮凳上,双手捧着经书,而父亲端坐在竹椅子里,父亲念一句,母亲跟着念一句,偶尔捉笔在经书上画画写写,注上白字或画个自己认识的符号,偶尔抬起头把脸迎向父亲,眼神里充满请求与低度的柔情。那一幕似乎让我猝不及防,差点泪眼婆娑。
去普陀山是母亲的心愿。我曾许诺过带她到普陀山,但一直未能成行,从而被她一次次说笑。这次在她生日前,无论如何要完成她的心愿。当我提出父亲也要去,她很夸张地又是摇头又是摆手,说是跟父亲一起去没味道。父亲在边上笑笑,没有什么表示。不过,他们到底还是同行了。
家里每每遇事,或小病小灾,或要事急事,母亲常常求助于菩萨。有时朝着西南方向跪拜,嘴里念念有词,有时在瓷观音像前点燃一支香,跪在蒲团上紧闭双眼,轻轻诉说着自己的请求。母亲在青烟袅袅中显得很弱小,也很无助,一双手摊开又握住,握住又摊开。母亲说这是接受菩萨的恩赐。
所以,当母亲站在法雨寺的圆通殿时,根本顾不得膝下无垫,也不管人挤人,找了一个缝隙深深地跪拜下去。母亲虔诚地叩首,两只手放在额前,嚅动着嘴唇,在菩萨面前吐露心声。与母亲一起下跪的还有许多香客,有女的,也有男的,用他们各自的方言向莲花宝座上的菩萨祈福。他们或默默双手合十在额头,紧闭着双眼,翕動着双唇,或长久跪伏在蒲团上,两只手往前摊着,模样既充满乞求,又仿佛在接引什么。在这里涌动着许多的秘密,但那些秘密此刻已不再是秘密。在观音面前只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菩萨法相庄严,手持净瓶,慈悲地注视着向她叩首的人,使得人人都觉得菩萨正在接引着自己的心愿。
因为我是妇产科医生,家里做祭祀时母亲不让我碰那些祭品,说是我暗房待得太久。其实,母亲不知道我给人接生时,产房外总有老人在念叨菩萨,有人插香,有人跪拜,常引来我同科童医生的不满。在乡卫生院分娩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一来医术有限,二来医疗条件不够。我每次接生,心里非常焦虑,但又不能表示出任何不安。有时接生真的像赌运气。运气好,难产也会变顺产。运气不好,顺产也有可能转难产。真所谓生孩子一脚在棺材外一脚在棺材里。因此,当老人在外面念观音菩萨时,我觉得她们也是在替我祈福,把产程顺利结束,让胎儿安全娩出。
母亲随着人流从一个殿拜到另一个殿,与周围的人或分或合,仿佛彼此是熟人。其间我看到跟我们同车来的一对男女,女的跟母亲站到了同一尊菩萨面前,而男的站得有些远,替女的拎着包,脸上没有表情。我相信母亲应该也认出来了。
我出来时报的是散客团,旅行社根据报名的先后发座位号,我领到的座位号比较靠前,我当时还很欢喜,毕竟座位在前面相对坐着舒服。结果我们的座位被一对男女占了,我拿出座位号给他们看,女的似乎有些动摇,想起身,但男的根本不理会。我让导游协调,年轻的导游也说不动他。我心里有气,还想理论,父亲拉我一把,然后径自坐到了最后一排。
母亲一时三刻出不来,我同父亲站到殿外,那里有一棵老樟树,阳光从缝隙里洒下来,在地上积起一个个光斑,随风而动,像是一层层波浪,看久了,人会有一种恍惚感,似乎自己正朝什么彼岸而行。
父亲的一句问话惊醒了我。他指着那块“天华法雨”的匾额问我:这是不是弘一法师写的?我一看,非常肯定是弘一法师写的,那种含着苦味且瘦骨铮铮的字体只属于他。法雨寺是一座古刹,历史久远,有弘一法师的足迹毫不意外。当年叔同变弘一时,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子居然剃度出家,并选择了以戒为师,过起了苦行僧的生活。弘一法师为了增进佛学修养,特意拜法雨寺的印光法师为师,在这里学习老法师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老法师饭后用水冲碗后再吞入口的细节让他感慨万分,并成为他终身的笃行。
父亲抽了根烟,淡淡的烟雾捧住他的嘴唇,随后袅袅着四下散开,与香炉里的青烟缠在了一起,再慢慢穿过众人飘向石墩、古树、屋脊。如果母亲在,她肯定反对父亲在这里抽烟。母亲的讲究特别多,什么男人的衣服不可以混同于女人的衣服,女人的毛巾不能放在厨房里,做祭祀时除了向佛祈福外不能有任何声音,诸如此类。我年少时常常讥讽她封建,甚至不停地挑衅她的底线,比如当着她的面把我的衣服放进男友的脸盆。母亲的呵斥是意料中的,可我坚决不改,我下决心要跟母亲的生活方式决裂,包括她的那些讲究。有一段时间我回老家的次数很频繁,几乎一休息就回家,而一到家就变着法子跟母亲唱反调。我跟母亲像拔河一样恨不得把对方拉过去,但结果俩人谁也不肯放松,僵持在那里。倒是受了母亲一辈子数落的父亲开导我,说是孝顺应该以顺为重,没有顺,孝则失去意义。那天,屋外下着雨,母亲在阁楼上念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母亲的声音在屋里,雨声在外面,两种声音似乎各顾各的,但又彼此融合,有一种寂静似乎无边无际。我几乎潸然泪下。
从法雨寺出来后,母亲的情绪很好,只是对父亲不隨她进去略有微词。父亲笑笑,并不接话。我原计划去另外几个景点,被母亲否定了,她心心念念的是拜观音。我曾跟母亲开过玩笑,那么多的人,菩萨怎么顾得过来。母亲的呵斥轻轻过来,一边责备我不够敬重菩萨,一边说菩萨大慈大悲,不会计较我的轻重。
晚饭后我陪父亲去沙滩走了走。沙滩上游客很多,有的玩沙,用铲子掘出一个个坑,营造一座座古堡,也有的玩海,一次次地扑向大海,引起惊叫无数。这里已分辨不出本地人与外地人,也看不出人与人有什么区别,大家几乎赤条条地相对,没有窃窃私语,没有提防,更没有争执。
或许这些游客白天还是香客,与母亲一起拥挤着从一座寺院拜向另一座,燃起一炷炷香,也许下一个个心愿。没有人会告诉我向菩萨祈福时,是否会想过把自己一部分的自由交出去。大家都明白当自己祈祷时,自己不会是她所眷顾的一个。谁也没见过菩萨,菩萨同样也看不到众生,但中间的距离恰恰是一条路。在祈请的那瞬间,不仅仅身子靠近菩萨,而是心里住进了菩萨,你才会与她同归。无法破晓他们内心的期许,也无从得知他们的心里背负了什么样的包袱。此刻,他们在海边享受沙滩的光洁,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粗糙。
海浪似乎大了起来,一个接一个,而且越近越汹涌,我跟父亲一步步后退。而远处却风平浪静。我突然想到生活中的苦恼,如眼前的浊浪,因为执着于日常的点滴,因为持我慢心,不肯放下,纠结于比较,所以才会烦恼。如果放眼大视野,观照自己的不足,心底才会真正的海阔天空。就像父亲拾到的一枚贝壳,虽然壳面粗粝,能划破手指,但放入沙滩,它又显得柔软无比,静静地卧在沙子里,像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从普陀渡口出来时,母亲突然指着一位僧人说,那位和尚又碰到了。我一看,果然是三天前同坐一艘船的盲人和尚。他被一位中年僧人搀扶到检票口,中年人停止脚步,不停地对他叮嘱着。我距他不远,便挤了过去。我说,我扶他进去吧。中年僧人朝我合十,口念阿弥陀佛,一边跟他说,这位居士带你上船。他也跟着阿弥陀佛。
交谈中得知这位僧人是五台山过来的,患有严重的白内障,这次来普陀找他师兄,回去后就去动手术。下渡口后我建议他坐车到宁波,然后坐火车回山西。他接受了,于是我帮他买了车票,然后托了一个中年人,希望把他带到火车站。那人很痛快地答应了。母亲在边上感叹还是好人多,然后从包里拿了些食品塞到和尚的布袋里,让他路上吃。
上了旅游团的大巴后,那对中年男女紧跟着过来了。父亲径直从我们的座位号走过。我犹豫了一下后,还是坐到了父亲身边。他们也很不客气,依然一屁股坐到了我们的位子上。车到余姚后,我们下车回家。他们一前一后下来,然后上了一辆小车,应该也是回家。
责任编辑: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