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守革 蔡正哲
【摘要】 目的 探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9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甲组(进展为脑梗死, 44例)和乙组(未进展为脑梗死, 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类型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颈部血管斑块合并率分别为59.09%、81.82%、52.27%、88.64%, 均高于乙组的30.00%、60.00%、22.00%、56.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血糖、尿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5.91±1.22)mmol/L、(513.58±25.37)mmol/L、(9.32±1.67)mg/L、(1.81±0.41)mg/L、
(27.68±4.29)μmol/L, 均高于乙组的(5.13±1.20)mmol/L、(410.36±26.13)mmol/L、(7.32±1.62)mg/L、(0.82±
0.35)mg/L、(20.03±4.63)μmol/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及血糖、尿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较高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临床医师应对伴有上述因素的患者予以高度重视,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4.0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变, 指脑动脉短暂性或一过性供血障碍引起短暂性失语、感觉障碍、偏瘫等可逆性、突发性、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可在24 h内恢复正常, 也可能进展为脑梗死, 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有关文献[2]表明,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引起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应充分调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并制定合理、科学的预防措施, 从而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基于此, 本文选取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7月收治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总结分析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现通过回顾性研究报告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7年10月~2019年7月收治的9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依据是否进展为脑梗死分为甲组(进展为脑梗死, 44例)及乙组(未进展为脑梗死, 50例)。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有关诊断标准, 其中颈内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表现为单侧肢体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 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表现为交叉性感觉障碍、短暂性全面遗忘、眩晕、复视等症状;②均知情同意。
1. 2. 2 排除标准 ①伴有精神疾病及认知障碍;②肝、肾功能严重损伤;③合并颅内动脉炎、烟雾病等病变;④临床资料不齐全。
1. 3 方法 依据自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相关因素调查表》对患者一般资料、合并症、实验室检查指标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并对相关数据予以统计比较。①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临床类型(颈内动脉系、椎-基底动脉系)。②合并症: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颈部血管斑块。③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糖、尿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类型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合并症情况比较 甲组患者的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颈部血管斑块合并率分别为59.09%、81.82%、52.27%、88.64%, 均高于乙组的30.00%、60.00%、22.00%、56.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比较 甲组患者的血糖、尿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5.91±1.22)mmol/L、(513.58±
25.37)mmol/L、(9.32±1.67)mg/L、(1.81±0.41)mg/L、(27.68±4.29)μmol/L, 均高于乙组的(5.13±1.20)mmol/L、
(410.36±26.13)mmol/L、(7.32±1.62)mg/L、(0.82±0.35)mg/L、(20.03±4.63)μmol/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3. 1 危险因素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类型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颈部血管斑块合并率分别为59.09%、81.82%、52.27%、88.64%, 均高于乙组的30.00%、60.00%、22.00%、56.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血糖、尿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5.91±1.22)mmol/L、(513.58±
25.37)mmol/L、(9.32±1.67)mg/L、(1.81±0.41)mg/L、(27.68±4.29)μmol/L, 均高于乙组的(5.13±1.20)mmol/L、
(410.36±26.13)mmol/L、(7.32±1.62)mg/L、(0.82±
0.35)mg/L、(20.03±4.63)μmol/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相关研究报道[3]一致, 由此说明, 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及血糖、尿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等实验室检查指标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有关因素, 因此临床应予以高度重视, 积极预防, 以此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分析如下:①高脂血症:患者合并高脂血症时, 可加大血液粘稠度, 形成斑块, 导致血管狭窄[4];②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 可影响脑血管内皮细胞收缩功能, 增加动脉壁厚度, 引起血管狭窄或者痉挛;③高血糖水平和糖尿病:当患者血糖水平比较高时, 可促进氧化应激, 产生自由基与炎性因子, 损伤血管壁, 进而减少血液灌流。患者合并糖尿病时, 易出现急性期应激反应, 进一步提升血糖水平, 导致血管内皮受到损伤, 血小板聚集, 进而堵塞血管[5];④颈部血管斑块:患者合并颈部血管斑块时, 可對血液流通产生影响, 导致动脉堵塞, 引起脑梗死;⑤尿酸:当患者尿酸水平升高时, 不仅会引起痛风, 还会形成血栓, 影响患者血压、血糖水平, 引发脑梗死[6];⑥C反应蛋白:当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时, 表明机体炎性反应较大, 进而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⑦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主要为D-二聚体, 当D-二聚体水平较高时, 可增大纤溶活性, 从而促进机体纤溶功能亢进, 形成高凝状态[7];⑧同型半胱氨酸:当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高的时候, 可经由内皮中毒机制引起血栓, 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3. 2 预防措施分析 临床中应及时救治患者, 尽量稳定患者斑块, 促进微循环, 调节血糖、血压水平, 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处理, 以此降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几率。除此之外, 应对伴有合并症的患者予以密切观察, 严密监测患者实验室指标水平, 从而及时发现患者异常, 给予积极处理, 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与运动习惯, 不断增强体质, 以此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最大限度地确保患者生命安全[8]。
综上所述, 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及血糖、尿酸、C反应蛋白、D-二聚体等实验室检查指标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因此, 临床医师应对伴有上述因素的患者予以高度重视, 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积极预防脑梗死的发生, 最大限度地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雷琦, 李妮妮, 陈瑞利, 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 4(28):40-41.
[2] 赵亚妮, 栾晓嵘, 李海燕. 175例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后12例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57(10):93-100.
[3] 王建辉, 黄盘冰, 瞿永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 20(23):32-34.
[4] 马普红, 郭明升, 靳妍霞, 等. 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及二级预防相关措施对病人复发率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 16(15):2238-2241.
[5] 顾言, 陈建荣, 陈佳漪.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测脑梗死风险模型ABCD2评分的改进.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5(12):1248-1252.
[6] 郗红艳, 司志华, 李家承, 等. ABCD2评分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预测价值及阿托伐他汀钙干预效果.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 39(16):3896-3899.
[7] 张怀祥, 段晓宇, 倪健强, 等. 急性轻型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0):881-884.
[8] 何兴林, 刘君, 官念, 等. ABCD2评分联合核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后继发性脑梗死风险的价值研究.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2(11):1447-1451.
[收稿日期:2020-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