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民族音乐 深化民族情怀

2020-06-03 09:09史令慧
艺术评鉴 2020年8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

史令慧

摘要:民族音乐演奏教学在高中演奏模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促进学生理解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情感重要的渠道。在当代流行文化风靡全球的形势下,学生民族音乐审美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因此,高中演奏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是解决民族音乐审美问题的重要法宝,同时它也对于培养学生理解民族音乐,深化民族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感教育   演奏教学   民族器乐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8-0102-02

在2017版《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课程设置的六大模块中,其演奏模块是“以器乐为媒介表现音乐、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是培育学生艺术表现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具有较高实践意义的音乐课程。演奏教学是通过了解音乐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演奏方法,在体验器乐演奏中提升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然而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高中生对传统民族器乐音乐作品学习存在懈怠,他们更热衷于对流行音乐器乐的演奏,虽然高中教材中涉及了不少传统民族器乐的教学内容,而教师们努力尝试引导学生对传统民族器乐音乐作品的分析、理解,可效果依旧不理想。

而音乐,作为一门具有体验性审美性较强的学科,它是由多种音乐要素、音乐风格以及作曲家赋予的音乐情感、时代特征所构成的。因此,在演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民族器乐音乐作品自身的美的特性和内涵,启发学生从音乐的要素,风格、情感等进行美的体验和感悟,进而发现民族器乐音乐美的特征和价值等,这也就是所谓的音乐“美感”的培养。

一、民族器乐演奏教学中美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蔡元培曾说:“一个没有审美的民族是不知善恶美丑的”。在音乐这门听觉艺术中,审美感知听起来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然而,它除了听觉上的审美,更重要的是音乐背后深远的文化意义感知的过程,这样看来,音乐审美过程是具有逻辑判断和思考的过程。因此在演奏教学中,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民族音乐中美的特征,感悟民族风格独特的音乐美重要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也是学校教师应为之努力的方向。

(一)有助于对民族音乐作品的理解

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大都具有与西方音乐作品不同的美学“意境”“情浓而艺远,景清而心淡”是民族器乐音乐作品独特的审美。所以,在传统民族器乐作品中更多的是直接抒发人的情绪情感的,如《二泉映月》,更或者是借物言志、借景生情,讲究意境、神韵表达以及虚实结合的乐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其民族音乐作品“万物景情融,虚实亦由心”的美的感悟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只知其美,不知其如何美。然而,作为一个音乐表演者来说,如果对与作品的内涵文化没有深刻的美感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感知民族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怀。因此,在演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奏技能,更需要通过对民族音乐美与文化内涵的分析和引导,深入了解其音乐背后的深层内涵,启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作品独特美的感知,从而增强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从而在演奏中更好的进行二度创作。

(二)有助于提高民族器乐演奏表现水平

中国民族音乐在音高方面的特点是“声可无定高”,如很多民族乐器中都有吟、揉、滑等指法,使声音产生波动,余音袅袅,独具韵味,这些指法是在民族樂器学习过程中的必备指法,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决定了乐曲的音色和风格。然而,要感知理解,从美学的角度去审视民族音乐的美感,感悟民族音乐的特点对高中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很多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这些演奏技巧带来音响上的独特民族韵味,因此演奏表达不清晰,甚至因个人喜好随意删减。美感教育是演奏教学和演奏表现的动力,它能使演奏者对力量的控制、强弱的控制、音色的锤炼、音乐情感的把握以及艺术表现力等达到完美境界。美感教育培养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艺术实践,训练和强化学生对演奏艺术美的感知、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从而才能启发学生在演奏中正确处理民族器乐作品中的演奏技巧和指法的演奏以及音乐情绪情感的表达,使学生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从而能用丰富的感情处理各种艺术作品。

二、民族器乐演奏教学中美感培养的几点建议

提升音乐表演中音乐作品的演奏水平以及音乐表现力,就要从美感培养入手,从理解音乐美的内涵开始。笔者针对民族器乐演奏教学中,美感培养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音乐要素感知

对于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同学来说,传统民族器乐音乐与西方器乐音乐有一定的差距,传统民族器乐音乐首先从音乐演奏风格上就有别于西方器乐音乐,民族器乐的演奏注重“形神兼备”的意境之美,例如初步学习古琴演奏中,重在要引导学生感知古琴“悠远、苍古”的音色,其演奏方法中音质多有散音、泛音、按音;右手弹奏,左手润腔,各种技法的结合,而使古琴发出多样的音色和具有丰富的润饰旋律的可能性。对于古琴技法与其音色的结合而产生的意境之美,是教师启发学生音乐美的感知的首要任务。对于初学演奏者而言,在琴音中所得的音乐感悟更多是体会音色和旋律上,而古琴的太古之韵,往往是不容易让初学者体味到的。在进行演奏教学中,教师要将其意境与音色产生的关系深入发掘,进而引导学生感知传统民族音乐中正平和、宁静致远、天人合一的意蕴。

(二)情感引导

情感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开始,也是核心,表演艺术不仅通过艺术表演表现出音乐的美感,还要和乐曲等和作曲家在情感上达成共鸣。在这样超越时空的艺术沟通下,音乐作品就成了连接演奏者和作曲家沟通的主要渠道,所以,要准确表达其作曲家赋予其的音乐情感,就要深入发掘作品中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情感体验,设身处地的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因此,在民族音乐演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音乐作品,将音响效果表达和情感结合,引导学生想象音响效果表达出怎样的音乐情感,从而在整体上把握理解作品中的情绪表达。在《金蛇狂舞》器乐合奏中,具有民族特点的“螺丝结顶”演奏技法上,教师要通过对层层递进的音乐表达情绪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感知民族音乐中表达节日气氛、以及音乐情绪的方式,从而在演奏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理解音乐作品,并提高其音乐演奏的表现力。

(三)文化熏陶

要提高其演奏水平,以及演奏中音乐作品的美感,应要深入理解其民族音乐的内涵,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在实践教学中,依靠对某一音乐作品的讲解以及通过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和民族情感更是不切实际的。因为音乐文化内涵的积累、民族音乐美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这需要长时间的音乐文化积累和拓展,需要教师在进行演奏教学中,更加注重其民族音乐作品文化内涵的扩展,不应急于讲授技能方面的知识内容,而是先從情感上、文化背景上启发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日积月累的音乐文化内涵的拓展中,循序渐进提升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民族音乐美的感悟。

(四)创设表演实践

培养学生音乐表演的美感方法之一是根据不同民族音乐作品的特点,创设不同的实践表演。音乐实践是体验感知民族音乐,深入理解民族音乐特点,感悟民族音乐情怀较为有效的方法。在短短的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民族风格特点的和实践性的民族器乐音乐,课下由学生自己去了解作品的内涵,然后再课上组织编排演奏,通过学生演奏,小组评比或者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学生在音乐表演实践过程中,自主获得对民族音乐作品文化内涵的感悟,对民族音乐文化美的体验,以及对民族音乐情感的升华。

以上内容仅是笔者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于民族性音乐美感受不足而进行的一点思考,在这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下,民族音乐更是需要我们亟待弘扬和传承的,而课堂教学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进行研究教法的同时,要关注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感悟民族音乐的美的价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对音乐教育的探索不应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而是要从实际出发,探索真正符合学生发展的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钱建明.论音乐表演中的艺术个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6,(01).

[3]孙虹.谈声乐教学中美感意识的培养[J].学术论坛,2006,(01).

[4]李菁.民族器乐传播的现实意义研究[J].戏剧之家,2019,(03).

[5]黄文君,随欣.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性[J].教学研究,2019,(10).

[6]谭水清.意韵一古琴艺术表现之精髓(上)[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7,(03).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
西北地区民族器乐艺术分析
论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中舞台经验的训练
谈民族乐器阮的传承与发展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民族器乐钢琴伴奏踏板运用的心得体会
试论安代音乐的器乐化创作
中国民族室内乐演奏形态探讨
民族器乐作品的创作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