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艳玲
【摘要】在小学阶段开设电影课,是开辟语文学习新的视窗。教学中,从资源的选择,到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方面的定位,寻找电影课的最佳切入点。看、聊、思、写,四种电影课的教学策略,能为学生打造一个直观、生动且深入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电影课 资源选择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改革要有现代意识,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电影课,集知识掌握、人格培养和休闲娱乐于一体,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优秀资源。然而,我们学生的电影鉴赏能力却堪忧,看电影,只是出于放松心情、调剂生活的目的。学生并没有品味其中的内涵和道理,也没有鉴赏其中的艺术表现形式。鉴于此,我们把电影作为一门课,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生动的感悟平台,也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一、寻找适合的影片
电影展现的是超文本的世界。电影课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引人人胜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与剧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适合看什么电影呢?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儿童电影恰好就符合了儿童的这种思维方式。儿童电影面向的人群就是儿童,必须适合儿童的口味,从剧本到演员以及拍摄,都应符合儿童的需求。优秀的儿童电影可以树立榜样、塑造人格、引领成长,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问题。
因此,选择儿童电影时,一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适合学生年龄层次和认知水平。二要解决儿童的实际问题,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放飞想象力。三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审美观。电影启迪学生思考人生,发现生命中的真、善、美,懂得了解他人,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珍惜。
笔者以选择《小鞋子》这部电影来上课为例。《小鞋子》这部电影就像她的名字一般,朴实而又简单,是阿里那颗真诚善良的童心打动了观众,是影片中处处闪现的人性之美,成就了她的经典地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心理已日趋成熟,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正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另外,笔者班大多是男生,更是独生子女,生活学习中都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物质上从未体验过缺失,但精神世界却苍白无力。通过赏析这部电影,可以促使学生在心态上学会接纳与宽容,在行动上学会合作与探索。
二、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看镜头语言
电影是由一个一个镜头组成的,一个一个镜头就像文字一样向观众诉说着。影片要展现故事情节,更要展现人物关系,导演就以镜头的缓慢转移来影射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
1.引出镜头概念
镜头是电影中最基本的叙事单元,它是由若干个静态画面组成的一段连续性的动态影像流程。如在电影《小鞋子》的欣赏课中,一双小鞋子,无疑就是影片的中心事物。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领悟到这点,在课堂一开始,笔者通过出示图片的形式回忆电影内容,导入“镜头”这个电影术语,唤起了学生对影片的亲切感,感受“两个孩子”对这双小鞋子的渴望。
2.欣赏镜头语言
镜头语言是导演的讲述工具,运用镜头语言中的技巧来向观众表达他的思想。观众感受镜头语言就是在感受电影中的一个个细节描写,不是光用眼睛看就可以看懂,需要观众看画面、听对白、想情节,联系自己,展开想象。这样来感受电影的镜头语言,才是真正欣赏电影。
如在电影《小鞋子》的欣赏课中,笔者通过播放两个关于鞋子的镜头来让学生欣赏影片的镜头语言。播放的第一个镜头很长,镜头对准的画面只有一双小鞋子,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是学生能根据镜头外嘈杂的叫卖声联想到主人公生活的贫困环境。播放的第二个镜头是个短镜头,镜头先扫视莎拉周围的鞋子,最后聚焦在莎拉脚上,学生通过看着这样一个没有台词只有画面的镜头,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莎拉的自卑和无奈,内心深处涌起强烈的共鸣。这两个镜头都聚焦于这双“小鞋子”,暗示鞋子是贯穿剧情的线索,也是兄妹感情的寄托物。镜头中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一个音符,但是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牵动着他们的情思。
观众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思考,来读懂每一个镜头,来感受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内容。一个好的镜头就是那样让人想象,让人深思,回味无穷!这就是镜头语言的魅力。
(二)聊内心感受
因为电影本身具有娱乐消遣的特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未必适合电影的教学,所以在电影课的教学中,可更多地采用“聊课”的方式来延续电影这种轻松娱乐的氛围。聊,是情感的交流,是智慧的碰撞,是平等的和谐。在这个开放与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自在分享、自由赏析、自主感悟,在习得“观影”方法的同时,提高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领会影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一扇窗。
如在电影《小鞋子》的欣赏课中,笔者通过“聊鞋子”“聊孩子”“聊奔跑”三个板块,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看画面、听对白、想情节,联系自己谈感受,关注影片细节,剖析人物形象,品读影片中的人生哲理,感受阿里兄妹俩的真善美以及他们奔跑的人生态度。
(三)思人生哲理
优秀的电影,以其色彩清晰、画面生动、内容健康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等特点,有如一股清新的空气进入了学生心田,它以健康有益的影视文化熏陶了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世界,它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多角度地获取知识,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历史,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呵护并引领学生的心灵成长。
如在電影《小鞋子》的欣赏课中,奔跑,是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如果说一开始的“换鞋行动”是为了赶时间“被动奔跑”,那么后来阿里为了赢鞋子参加比赛就是“主动奔跑”。奔跑,是这兄妹俩的人生态度。围绕着两个奔跑的镜头:换鞋奔跑和马拉松比赛,学生通过看、听和想,关注细节镜头,品读人物思想,感悟人生哲理。
一部好的电影的魅力在于意味的不可穷尽和气韵的无法言说。导演马吉迪认为,儿童的语言是通向成人世界的一座桥梁,儿童都能用最简单的话语说出成人世界最晦涩难懂的事实,成人可以从儿童身上学到人生的哲学。同样,在他的电影《小鞋子》中,透视孩子单纯、清澈、朴素的世界,没有廉价的同情,而是自始至终表现出一种对于自然生命的尊重,对一种执着信念的敬佩,呈现出一种温情和人性,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四)写观影作品
一堂电影课,学生在“观影”的同时观自我、观人生、观世界。事实上,这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启蒙和思想培育,还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催生了学生对写作强烈的动机:为电影创作海报、续编电影结尾、给影片中的对话配上提示语、写写微影评和观后感……学生进入了美妙的想象情境中,表达的欲望被充分地激发,既可加深对电影的印象,又能间接地从电影中学会写作。
1.续编结尾留白
电影留白艺术表现方式有三:一是画面视觉空间上的镜头留白,二是时间听觉上的声音留白,三是内容形式上的情节叙事留白。留白手法既丰富叙事结构、推动情节发展,又追寻一种诗情化的写意情结。好多电影结尾留白,让观众发挥无穷想象。每个学生观影后的感受不一样,自然续写的结尾也不同。在电影《小鞋子》的欣赏课中,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播放电影的结尾视频,看着金鱼围着阿里的脚转啊,转啊,转啊,似乎在安慰他受伤的心灵。导演选了这个场景做结尾是有用意的,是让这部电影更有悬念,给人一个遐想的空间。接下来就是让我们思考结局,也许很圆满,也许美中有不足。于是笔者就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回小导演,给影片编一个不一样的结尾。课堂实践证明,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穷的,他們美好的心愿像绽放的花朵多姿多彩,也令课堂无比生辉。
2.记录观后所思
让学生在电影中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借电影的魅力促进学生心智的成长,是带领学生看电影的初衷。而引导学生观有所思,是让学生学会聆听心底的声音,学会自我成长的方式。在看完电影《小鞋子》后,学生联系自身写下了不同的感受,并在交流中产生了共鸣,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电影是有声有色的范文,更贴合儿童的天性;电影题材广泛、包罗万象,打开了学生写作视野,拓展了写作素材;一部电影就像一本书,电影艺术语言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提供了“镜头感”和“画面感”的借鉴。
三、结语
电影课,给学生欣赏一部部经典影片,让学生慢慢知道:看一部电影,不仅仅是要看影片中人物的长相穿着打扮,也不仅仅看电影的曲折剧情,而是要去注意电影中的某些细节所带来的感动,去体会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更深一层的意思和想要教会我们的东西。电影,其实是生活的一个缩影,它是真实的,它总有一个地方能打动我们、震撼我们!电影课承载的是电影,穿越的是时代,经历的是成长。一堂电影课,不仅能引导学生看懂一部电影,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了另一扇明亮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