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平 汤卫英
【摘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提出了“三全”的概念,即课程目标视角的“全人化”,课程设计视角的“全程化”,课程定位视角的“全息化”。“全人化”理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追求,指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力求“全程化”,即课程设计的动态性和发展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力求“全息化”,即课程所含的信息量,以及信息量的无穷大。
【关键词】全人化 全程化 全息化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提出了“三全”的概念。即课程目标视角的“全人化”,课程设计视角的“全程化”,课程定位视角的“全息化”。我们的理解是“三全”作为课程开发的一种理念,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课程设计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力求课程所含的信息量,以及信息量的无穷大。
一、“全人”的课程目标
“全人化”理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追求,是一种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指向全体学生的发展(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包括“每一个”,指向“每一个”,发展“每一个”。
1.面向每一个学生
“全人化”理念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追求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人并非是被动教育的对象,在认知、知觉、心智、活动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非同寻常的身体能力、心智能力和精神能力。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在学习方法、知识积累、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差异。“全人化”理念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正视这种差异,本着“承认、尊重、认识”差异的思想,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到每一个“人”本身,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人化”理念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人化”理念指导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根据指导纲要的目标要求,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培养人的整体发展,即人的身体、情感、智力、社会、审美、创造力和精神潜能的发展;关注人生经验,在成长、发现、开阔视野的过程中参与世界,探寻理解和意义,促进学生问题意识能力、规划设计能力、总结交流能力、调查访问能力、实验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全程”的课程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力求“全程化”,包括課程设计的动态性和发展性。对于学习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履历、一种经验、一种方式、一种导向。学习本课程是为了感知它、享用它。对学生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接受的对象,而是开发、开创的对象。学生面对的不是既定的静态的课程“支持本”,而是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基础的可以叠加、拆分、完善的学习体系。
1.课程的结构设计
(1)以教师、学生、家长为三大对象,搭建实施框架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教师、学生、家长为对象开展的。其中,学生是最重要的主体。三大活动对象需要互相协作、多方商讨、各司其职,共同承担活动的实施工作。
(2)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三个层面,构建主体网络
学生的生活场所由学校、家庭、社区三个层面组成,综合实践活动是将这三个层面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
(3)以选题、实施、展示为三大环节,落实操作流程
学生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总要有一个一般的操作流程。根据活动的特点,我们把活动分为选题、实施、展示三个环节。
2.课程的内容设计
结合学校的地理位置、特色发展等特征,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题开发的内容主线可以确定为“国粹”“民俗”“乡情”“校貌”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
3.课程的课时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安排是弹性课时制,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弹性安排,做到分散使用与集中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一周3课时集中在某一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还可根据需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一学科的教学时间打通使用,等等。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要求学校在课时安排上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模式,从推进课程的角度出发,合理灵活地安排。
4.课程中的教师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教师不是活动的旁观者,而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评价者。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长、活动能力有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参与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塑造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主动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协调学生、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协调社区与学生活动的关系,为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创设良好的课程资源和外部环境。
5.课程评价的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不能仅仅以活动的最终成果作为评价的依据。根据课程需要,设计记录式评价、互动性评价、动态化评价几种校本评价方式,把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争取评价效果的最优化。
三、“全息”的课程实施
“全息”最初是物理学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指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每一个局部都关联着全局,指向结构性、整体性的学习,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力求“全息化”。即课程所含的信息量,以及信息量的无穷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追求一定的学问知识,但更注重体验性知识,力图促进两者之间的依存与融合,力争实现学科知识在应用中的活化与沟通;追求事实性知识,但更重视方法性知识,力求体现两者之间基础与升华、手段与目的的统整性。
1.课程实施行动样式
(1)小主题研究活动
以“小主题研究”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兴趣为基础,从学生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趣味性、现实性、实践性、综合性问题中产生研究的小主题,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2)学科渗透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认知方法、思维方式来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打通学科内部、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构建信息丰富的活动情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课程实施。
2.课程实施行动策略
(1)抓點
选择一些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青年教师,推出综合实践活动“范本”。从活动主题的选择开始,到小课题方案的指导与制订、分组活动的安排与保障、遇到问题的讨论与解决、初步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活动过程的记录与反思、后期计划的分析与实施等等,为其他活动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导向。
(2)连线
在各年级组1—2个点的带动下,年级中的其他各个班级紧紧跟上。在“点”上开展的活动中,大家互相听课、看资料、听讲座、座谈或者进行案例分析等等。以年级组为单位,用一根根线把他们串起来,让他们形成一个整体,拥有一股合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成面
学校各科室在行使行政职能的同时努力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为学校和教师服务。全校上下形成六个面:校长室带领部分教师负责研究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提高教师素养、创建学校的特色;教导处带领部分教师负责案例研究,着重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融合中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教科室带领部分教师负责研究如何在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方面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德育处带领部分教师负责研究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学校与社区如何联动;总务处带领部分教师研究如何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后勤保障;信息技术部带领部分教师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这样,集“点”成线,集“线”成“面”,构成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课程实施网络。
“三全”理念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全人化”为目标追求,聚焦每一个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对课程进行“全程”的设计,体现课程的动态性和发展性;课程实施力求“全息化”,与学科融合、与生活融合、与世界融合。在活动中,让学习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谢安邦.全人教育理念与和谐社会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杨九俊.全息学习,改变学习的面貌[J].江苏教育研究,2019(5).
[3]金一民.全息学习:发展性理念下的学习变革[J].江苏教育研究,2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