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
摘 要: 精神懈怠危险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所要面对的处于首要位置的危险,如若放任蔓延将会不断侵蚀党的执政根基,严重阻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顺利实现。因此,我们应当针对当前时期党内存在的“骄”、“懒”、“怕”、“浮”、“奢”等精神懈怠问题,找准滋生病灶的内因与外源,以培育和重塑执政党精神、重构执政党精神动力驱动模式以及拓宽完善党员干部激励约束机制为着力点,构建防范与化解党内精神懈怠危险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精神懈怠; 危险; 根源; 路径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20.02.011
Governance Path and Generative logic of the Danger of Inner-party Spiritual Slack
XUE Bing
(Grassroots Party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Party School of Tianji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Tianjin 300191, China)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ncient and modern China and abroad fully shows that spiritual slack is one of the major systemic risks leading to the demise of a political Party or even a regime, which seriously hinders the smooth realization of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refor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eriod of the existence of “pride”, “laziness” , “fear”, “ exaggeration”, “luxury”, we should fi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uses of breeding lesions to reconstruct the ruling Party spirit cultivation and reshape the ruling Party spirit, driving mode, and broaden the perfect incentive constraint mechanism for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as a focus, which builds up an effective path to prevent and dissolve the way of Party inner spiritual slack.
Key words: spiritual slack; danger; source; path
一、精神懈怠:長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危险
精神懈怠对于全党的理想信仰、意志品格、生机活力以及执行力都会产生侵蚀和破坏,而且精神懈怠具有蔓延性与传染性,如若放任自流将会严重动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根基。[1]
(一)精神懈怠的内涵要义
对于精神懈怠的内涵要义,我们从精神懈怠的现实表现入手,着眼于三个不同层面加以系统阐释:
首先,着眼于党员干部个人层面。精神懈怠在这一层面往往呈现一种个体行为,是个体在情感和行动方面表现出的枯竭状态,其演变过程就是把本来意义重大的事情变得毫无感觉的发展历程。演变过程包含三个维度:认知厌倦、情感耗竭以及行为疲软。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
其次,着眼于干部队伍整体层面。精神懈怠在这一层面的表征就是干部队伍出现麻痹思想,变得麻木不仁、精神松懈,并把这种状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表现出来,从而导致干部队伍呈现一种亚健康状态,这种亚健康状态所体现的就是党内精神懈怠。[2]
第三,着眼于个体与组织的双重层面。发觉并认定党内出现精神懈怠,既不能仅仅看到党员干部个人层面,也不能单纯关注党组织层面,而是两个层面都要聚焦。其中,个人层面的精神懈怠,主要是指个人的心理状态出现过于消极放松现象,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表现得严重缺乏积极进取。而党组织层面的精神懈怠则是整个党组织呈现松懈懒散的氛围,也就是整个党组织变得保守、停滞,缺乏开拓创新、缺少改革活力,进而造成党组织的精神风貌大不如前。因此,党员干部个体是党组织的组成部分,两者既不能对立,也不能偏废,党内精神懈怠自然包括个体与组织两个层面,也就是党员干部不思进取,党组织涣散无力。
(二)党内精神懈怠的现实表现
党内精神懈怠的表现形式范围广泛,涉及工作、学习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表现也是多种各样。目前,对于党内精神懈怠表现形式之所以总结得不甚相同归因于有的从不同视角出发进行归纳;有的虽然视角相同,但是在内容归纳上又存在明显不同。对于精神懈怠的表现形式既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也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无论是四个方面还是五个方面,大都提到了信仰动摇问题,抛弃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也提到了淡化宗旨问题,背离了广大人民群众;还提到了贪图享乐问题,滋生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以及缺乏责任感、丧失危机意识,有负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重托,道德沦丧、腐化堕落、得过且过。也有学者更为简练地把精神懈怠的表现归纳为“骄”、“懒”、“怕”、“浮”、“奢”五个字。其中,“骄”即骄傲自满、骄纵自大,沉醉于自我满足;“懒”即不愿学习、不愿开拓、不愿创新、不愿接触群众、不愿担当作为;“怕”即胆小怕事、缺乏进取精神、不敢承担责任、做事瞻前顾后;“浮”即浮于表面、心浮气躁、不讲求真务实;“奢”即贪图享乐、纸醉金迷、腐化堕落。
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学者归纳总结精神懈怠的表现形式,如同界定精神懈怠的内涵要义一样,分别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进行阐释。例如,涉及组织层面精神懈怠的表现形式,往往呈现士气低落,凝聚力不足,开拓创新意识缺失,领导指挥方面也是一盘散沙。再看个人层面的表现形式,既有理想信念的动摇,也有缺乏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还有不注重党性修养以及不坚持党性原则等等,这些都是党内精神懈怠的现实表现。
因此,上述归纳角度尽管差别不同,但是我们从中不难发现,骄傲自满、思想僵化、停滞不前、意志消退、信念动摇、纪律松弛、贪图安逸、腐化堕落、消极怠工以及精神萎靡等等,无疑都是党内精神懈怠的共识表现。[3]
二、党内精神懈怠的逻辑根源:一党长期執政条件下的严峻风险
众所周知,越是执掌政权的政党,越需要高度警惕政治体系核心层的自我革新对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掣肘问题。由此,越是一党执政,越需要高度关注自身内部改革动力机制式微问题;越是长期执政,越需要高度警觉改革动力递减率的问题。改革动力机制式微以及递减消退,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一)党内不同层面呈现改革动力的非均衡性滋生了精神懈怠的病原
党中央对推进党内自我改革完善和全面从严治党的立场是鲜明的,态度是坚决的。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党内确实存在上热下冷的递减效应。我们应当高度警觉当下地方各级党员干部思想的分化,既有时刻保持“忧患”自警自醒者,也有满足当下“安乐”自我陶醉者;有的担心改革会动摇执政党的地位,有的担心改革会影响政治稳定,从而形成既有改革的推动力量,也有改革的阻碍力量。与此同时,对于党内领导干部而言,有的认为改革可能意味着职位的丧失,需要学习新的理论与技能,并且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而对于普通党员干部来讲,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从改革中获益的多寡不同,因而对于改革的态度往往表现出明显差异。此外,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党员对党内改革满怀极大热情,强烈要求革除现有体制和机制中的弊端,从而增加普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机会;而另外一些党员则具有明显的“去政治化”倾向,缺乏对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认识不到党的自身改革同他们切身利益的相互关联,因而对改革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种主观政治惰性往往滋生了党内精神懈怠的病原。
(二)个别党员干部对手中权力和既得利益的维护加剧了精神懈怠的蔓延
众所周知,权力如同一把双刃剑。权力的行使既可以成为改革创新的推动力量,也可以成为改革创新的阻碍力量。作为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和优势,有的甚至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既得利益者。[4]因此,当改革触及现有权力秩序时,当改革触动一些党员干部的既得利益时,作为体制内的领导者与受益者,以及作为现有权力秩序维护者的一些党员干部,本身就成为了改革的对象,从而遭遇到“革自己命”的尴尬,造成改革进程中的机会主义、道德风险等“内部人控制”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甚至有些人不自觉地站到了改革创新的对立面,抑或表里不一、阳奉阴违。因而,当党组织出台一些新的改革举措时,一旦与其利益格局产生冲突,党组织内部个别既得利益者,就会出现消极执行甚至不去落实,这就是群体懈怠。与此同时,由于精神懈怠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当个别党员干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时,就会感染和影响周围其他的党员干部。由此以来,当一个党组织内部成员的多数群体发生精神懈怠倾向时,这种保护群体局部利益的思维惯性就容易导致整个党组织精神懈怠的扩散与蔓延。
(三)党的地位改变与考验转变减弱了遏制精神懈怠的外部压力
中国共产党由旧秩序的打破者成为新秩序的构建者后,掌握了国家政权成为了执政党,因而战争年代那种事关生死存亡的外在压力已然不复存在,此时对于党员干部考验的压力来源已经不再是残酷的敌对斗争,而是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转型的改革压力。由此以来,党自身改革的外部动力同革命战争时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在这种情势下党内不断自我革新净化的外部动力就会趋于弱化。与此同时,以执政党为核心的上层建筑的不断改革完善,其深厚的动力源泉来自于经济基础的深刻变革,但是经济改革对政治改革的决定作用必须与社会各利益阶层的推动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持久的改革动力。我们不可否认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党在自身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缺憾和问题,党在政治体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缺点与不足,特别是民意表达渠道尚不畅通,政治参与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党组织一定程度上不能及时有力地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改革期待,造成来自人民群众的推动力量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党内改革的动力源泉,因而逐渐减弱了遏制党内精神懈怠危险蔓延的外部压力。
(四)非竞争性政党体制的固有缺陷不利于形成防范精神懈怠的异体压力
竞争性政党制度由于存在围绕争夺政权的激烈竞争,因而自然而然形成了政党自身改革的持续性和强烈性的外部压力。与之相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非竞争性政党制度在社会矛盾没有完全激化之前,暂时没有丧失政权之忧,因此这种争夺政权的外部压力远远不及竞争性政党制度那么显而易见和强烈迫切。当然,这并不等于说离开了异体高压,执政党就会放弃自我革新和改革完善的一切努力,但是这就需要存在一个重要基础和关键前提,那就是非竞争性政党制度下的执政党必须具有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更加主动的改革精神。由此,一个长期执政党,只有善于自我批评、自我变革、自我净化以及自我完善,才会摆脱先进性衰退、政治功能退化、执政能力式微以及生机活力泯灭的厄运。相比之下,如果一个执政党安享于当下社会治理管控的成果现状,满足于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过往成就,沉迷于对物质生活和享乐主义的追求,对世情、国情以及党情的深刻变化与复杂形势就不能作出有效反应,进而也就无法继续引领国家、民族和人民不断奋斗进取,党内就会产生政治惰性,从而不利于形成防范党内精神懈怠危险的异体压力。
三、精神培育、驱动重构与机制完善:中国共产党应对精神懈怠危险的治理路径
精神懈怠是一种极具传染性的致命病灶,如果任其发展将会腐蚀党的执政根基,毒害广大党员干部。因此,我们应当高度警惕并坚决遏制党内精神懈怠危险的扩散与蔓延,构建适应新时代管党治党要求的应对党内精神懈怠危险的有效路径。
(一)用先进的政党精神培育和武装全党,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长久以来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历程中逐渐积累、演变并最终塑造而成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表达不同而又一脉相承的政党精神鼓舞感召着一代代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民主革命时期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以及西柏坡精神等。新中国建立后又有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以及焦裕禄精神等。[5]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党员干部要具有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和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爭取胜利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胡锦涛同志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求真务实”作为新时期的政党精神。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通过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提醒全党同志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要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保持党的生命力与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与宝贵财富,是去除党内精神懈怠病灶的治病良方,是保证党的肌体健康的重要支撑。
(二)顺应新时代管党治党要求,重构执政党精神动力驱动模式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前党内精神动力驱动模式是以领导挂帅、典型指引、行政命令以及群众运动为主要特征。这种精神动力驱动模式,实质是党领导下的政治宣传或者精神鼓舞,很多方面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嬗变,主动顺应时代变革与管党治党的要求,不断创新完善执政党精神动力驱动模式。
一是变群众运动为主题教育。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党内存在的一些长期性问题,仅仅依靠一时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针对这些问题的长期性特点,决定了只能依靠经常性的说服教育。党内精神懈怠危险同样不是暂时性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应当依靠经常性的思想教育而不是短暂性的群众运动,这是与改革开放前党内精神动力驱动模式的最大区别。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了多次全党范围内的主题教育,诸如三讲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等,对于防范与化解党内精神懈怠危险起到了良好作用。
二是变行政命令为制度保障。行政命令和制度规范虽然都带有一定强制性,但是行政命令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尤其是随意变动的特点会使精神动力效果缺乏持久稳定性。相比之下,制度规范更具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解决党内存在的精神懈怠问题,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就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中央都非常注重建立和健全党内法规和监督机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制度建设,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党内法规,通过切实有效的制度举措防范与化解党内精神懈怠危险,从而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三)拓宽完善党员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筑牢防范与化解党内精神懈怠危险的制度屏障
拓宽完善以改革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着力推进干部选任、评价以及奖惩等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对党员干部精神懈怠全方位防范干预制度体系,从而筑牢防范与化解党内精神懈怠危险的坚固屏障。
首先,拓展创新党员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不可否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关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力度。因此,干部选任在坚持以往注重德才兼备的同时,还要了解考察干部以往精神状态与性格特质,确保选拔任用的干部具有较强的能力水平和良好的身心素质,能够有效应对今后承受的工作负担与精神压力。这样一来,通过拓宽干部考察维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防党员干部精神懈怠危险。
其次,注重构建党员干部精神改造机制。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党员干部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嬗变和社会治理不断转型的双重压力。因此,我们在注重提高党员干部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水平的同时,还要关注党员干部精神世界的不断改造。由此,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应当将党员干部精神世界改造作为教育培训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时刻关注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思想境界,帮助党员干部掌握精神懈怠的内在发展规律,传授党员干部克服精神懈怠危险的本领方法,从而引导党员干部科学有效地防范与化解精神懈怠危险。
最后,强化完善党员干部日常监督和“消极腐败”责任追究机制。我们应当不断创新丰富监督方式与路径,综合运用组织监督、群众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等方式,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和多维度监督体系,加强对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和干事创业的态度与成效的监督检查。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于政治惰性与精神懈怠等“消极腐败”的问责和惩治力度,对于党员干部因政治惰性与精神懈怠等原因导致履职不力或者造成损失的要严肃追责问责,充分发挥纪律处分震慑作用,持之以恒有效防范与化解党内精神懈怠危险。
(四)着力加强党的执行力建设是防范与化解党内精神懈怠危险的重要保障
顾名思义,党的执行力也就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之后,其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贯彻执行能力的集中与高效,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同西方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最大区别和最大优势。具体而言,就执行主体来讲,党员干部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主体,其内在素质的提升是化解精神懈怠危险的重要一环,而要提升党员干部的内在素养,必须加强学习。党员干部应当把学习当作人生追求和平时爱好,使热爱学习成为党员干部的内在品质。在党员干部日常教育管理中,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诸如群众路线、 三严三实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各式主题教育,把党的执政理念、宗旨意识以及工作要求等深深镌刻在党员干部的头脑中,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组织认同感与归属感,不断提高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决策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
与此同时,就执行客体来讲,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执行的客体内容,是执行的先决条件,其正确与否以及是否可行直接影响到贯彻执行的成效。因此,其制定过程应当充分体现民主化、科学化以及法治化,也就是其制定应当坚决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这是确保党内政令畅通,从而凝聚全党共识干事创业进而最大限度防范与化解党内精神懈怠危险的关键环节。此外,就全党上下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过程来讲,应当注重发挥各个环节的整体合力。执行前,应当进行充分动员,督促党员干部首先提高政治站位,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了解清楚贯彻执行某一决策部署的重要性以及落实不力的后果。执行中,应当充分运用科学高效的各项体制机制,明确分工、相互配合、责任到人。执行后,启动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对于贯彻执行到位的加以激励奖励,对于贯彻执行缺位的坚决予以追责问责,特别是不断推进“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转变,从而持续强化全党上下的执行力,进而达到有效防范与化解党内精神懈怠危险的成效。
综上所述,伴随着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复杂多变,中国共产党应当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敢于自我革命和不断净化,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从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杨振闻.论“精神懈怠”危险[J].观察与思考,2017(2).
[2]徐晨光.谨防精神懈怠向工作懈怠延伸[J].新湘评论,2017(7).
[3]郝丹丹.当前我国部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现象及其对策探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7.
[4]赵淑芳.“四种危险”的警示意义、形成原因及防范途径[J].党政干部学刊,2017(3).
[5]肖飞阳.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8.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