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莉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外研社新标准第四册Moudle7 Unit1 Its Childrens day语篇教学为例,深入剖析教材,找到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的契合点,探讨语篇教学中文化意识发展的差异化教学实践。
一、创设情境,赏文化意识之“美”
本课围绕记者小胡对儿童节进行现场报道的主题展开,借助国际儿童节这个文化契机,进行文本重构,创设情境。本课内容以中国儿童节的活动为载体,进行知识迁移,带领学生深入了解日本、新加坡、西班牙这三个国家儿童节的庆祝方式。
在学习文本之前,教师以自然、新颖、富有趣味的方式导入话题,将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用图片欣赏作为情境导入,以视觉形象来弥补文字描述的不足。由于学生对国外儿童节活动情况不了解,出于好奇,他们在欣赏图片的过程中注意力非常集中,而且使课堂教学聚焦于文本的主题——儿童节。教师提出问题:What do children all over the world do on Childrens Day? 激发学生获取答案的欲望。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外儿童节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对中外儿童节文化知识背景形成对比,实现“由大入境”。教师依托国际儿童节的大语境,把课文学习设为小语境,以学习中国的儿童节活动为载体,再进行知识迁移,介绍外国儿童节的活动,实现学以致用。
二、立足文本,品文化意识之“深”
理解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部分。本节课的显性和隐性文化元素主要体现在插图和文本两方面。
(一)借助真实生活场景,唤醒旧知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欲望,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意识。在本课教学前,学生完成预习前测的第一项任务,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儿童节会做什么事情。这个话题是学生经历过的,学生会对此话题比较感兴趣,也会觉得内容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于是积极地运用已学语句来表达。通过观察,大多数学生都能用已学过的动词词组来组成句子表达儿童节做的事情,真实地反映出孩子向往过儿童节的意愿。此环节也为下面运用动词短语表达现在进行时作好了铺垫。
(二)细读文本,理解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深入研究教材,细读文本,紧扣文本语言,将每个语言知识点和文化点相整合。教师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感知poem的发音,接着分别展示一首英文poem和一首中文古诗,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读一读,然后进行对比,让学生在从朗诵中感知国外诗歌和中国古诗的不同。学生对 Chinese poem耳熟能详,能够理解poem的含义,这种借助已有知识来迁移理解新授知识的方式,比教师直白告诉学生中文意思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三、迁移运用,显文化意识之“魅”
教师在拓展中延续儿童节这一话题,从中国儿童节的小情境迁移到了国际儿童节的大情境,从而不仅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和理解文化的变化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契合了教学的需求。同一个话题,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具有整体感又富有变化的话题和语境中提高了文化意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一)觀看视频,了解文化背景
在导入环节,学生通过图片初步感知了其他国家的儿童节活动方式。为了首尾呼应,进行知识迁移,教师还要制作微课视频,具体讲述国外儿童节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依托视频内容进行语言综合运用。
视频观看完之后,教师追问:What countries did you hear from the video?引出日本、新加坡、西班牙这三个国家,并进行国旗配对。要想学生很好地输出,那么教师得进行语言输入。以图片逐张浏览、随文看图说话的形式,教师可以巩固学生对文本知识的运用,并借助图片,让学生利用简单的句式描述这三个国家特有的文化风俗。
(二)看图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通过图片创设信息沟,可让学生做到有图可依、有图可想、有图可说,在自然、真实的信息差中开展语言交际活动,从而有效地优化语言输出。
教师可以设计争做“金话筒”的活动,让学生4人一组,进行现场报道。为了照顾后进生的能力,教师采用了差异教学中的分层策略,优等生可以对国外的儿童节进行报道,中后等生可以选择以课文复述的形式对中国儿童节的活动进行报道,以此降低难度。这样可以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一定的发展目标。
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体现在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中。本节课紧紧抓住了国际儿童节这个文化点,在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欣赏的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国家儿童节的庆祝方式,引起学生去了解国外文化的兴趣,由大入境,再聚焦课文,由浅入深。这一系列的设计,将文化意识渗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感知国内外儿童节庆祝方式的异同,真正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育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