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伟
摘 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十分严重,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体自身四个方面。本研究通过对服刑未成年人的深入访谈,进一步发现在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众多原因中,家庭问题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他三方面的原因都与该原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针对这一发现,本文首先对导致未成年犯罪的家庭原因进行了概述,其次结合访谈结果分析了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社会和个体自身三方面的原因分别是如何与家庭问题相关联的,最后从家庭的角度就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主因;家庭;预防
一、引言
服刑在押的失足未成年人是青少年人群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从事了犯罪行为,不得不接受法律的制裁入监服刑。他们为什么会犯罪?已有的大量研究从家庭、社会、学校以及个体自身等方面进行探讨[1][2][3][4]。但在众多原因中,什么是主因?如何针对主因对未成年犯罪加于防范?这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已有研究对此尚不清晰。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深入某未成年犯管教所,通过制定详尽的访谈提纲,采取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在该所随机抽取10名在押未成犯人作为访谈对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深入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导致未成年犯罪的原因基本都可以归结为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体自身四个方面,但是这四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影响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平行或累加的关系,它们的权重有所不同,其中家庭问题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因。为什么是这样?如何加固家庭的第一道防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本文将对此加以探讨。
二、导致未成人犯罪的家庭原因概述
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经济情况等方面。而犯罪未成年人更有可能来自缺少父亲或母亲一方的“破裂”家庭,单亲家庭与未成年犯罪的联系最明显[1]。从本研究所调查的10名访谈对象来看,他们的原生家庭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些问题。
在访谈的这10人当中有6人家庭结构不完整,他们的家庭有的是离异单亲家庭,有的是父母一方去世的,也有的是离异重组家庭。这些离异家庭中的父母都是因为感情长期不和才导致离异的,家庭关系可想而知。通过访谈了解到经历过父母离异的受访者大致都遵循这样的成长轨迹:在他们很小的时候父母的关就系不好,经常吵架打架,给他们幼小的心灵造成了阴影,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等到父母离异以后,他们更是没有了家的感觉,而且破碎的家庭让他们无心或无法继续读书,于是他们很小便从学校辍学;由于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他们都不愿留在家里跟负责抚养他们的单亲家长一起生活,而是企图自己出去挣钱养活自己,年纪很小就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心智还不成熟,辨别是非和抵御诱惑的能力较弱,加之缺乏监管,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一些人的诱导,于是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家庭破裂对未成年的不良影响是普遍性的,其影响的程度也是深远的。
有关家庭教养方式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的研究也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亚伶等得出的结论:未成年人犯罪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未成年犯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多采用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保护及偏爱的教养方式,而缺少情感温暖、理解关爱和适当的保护[5]。在所访谈的对象中关于教养方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父母对他们过分严厉苛刻的。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在有些受访者记忆中,小时候只要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便棍棒交加,有说父母爱用老虎钳夹自己的,有说父母常用擀面棍打自己的,也有的说从那时起就开始恨父母的,等等。这不仅让这些未成年人从小便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情,心灵受创伤,产生仇恨心理,也让他们习得了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不良行为模式,为最终的犯罪埋下了隐患。二是父母对他们放任不管,不闻不问的。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得亲子关系冷淡,让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爱与温暖,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另一方面也使得父母对他们的监管缺位,增大了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风险。三是父母对他们过分宠爱,百依百顺的。这样的教养方式极容易让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一切对他们好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一旦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便会感到严重受挫,以至于做出极端的行为。在访谈的对象中有一例属于这种情形,他给访谈者的感觉是对待什么事情都不在乎,情感上很冷漠,问他在心理上需要什么时,他回答说心理上不需要什么,需要的是车、房子、钱。这样一种对于情感很冷漠,而对于物质享乐十分热衷的狀态令人担忧。
关于家庭经济情况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一项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未成年犯中,较贫困的家庭占21.78%,非常贫困的家庭7.48%[4]。在本次研究的访谈对象中这一现象也比较显著,绝大部分受访者来自农村,父母是普通农民或工人。他们中不少家庭由于父母一方长期生病、或是遭遇意外事故而导致家庭的经济状况长期相对困难。从访谈的资料来看,有一例受访者家庭经济很困难,他曾多次参与抢劫,在说到犯罪动机时他只是说想弄钱花。但除此以外,从访谈资料上很难看到家庭经济情况与未成年人犯罪之间的直接关系。因此,关于家庭经济情况与未成年人犯罪之间的相关程度和影响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三、家庭问题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
英国教育家尼尔曾说过:“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尽管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众多且作用机制复杂,但是笔者在总结以往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本研究的结果认为在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众多原因中,家庭问题(主要包括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成员关系)是主要原因,其他原因都是与家庭原因相关联的,并且都是家庭问题的折射。下文将就这一观点从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三个方面分别予以阐明。
从学校原因来看,有关研究调查了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最主要的十几条原因,发现其中表征未成年人与学校联系紧密度的“学校联结”对犯罪程度的作用系数值非常高(-0.384)[3]。可见未成年人与学校联系的紧密度低,以致最终过早脱离学校进入社会,是造成他们犯罪的重要原因。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未成年人厌学,甚至根本无法在学校待下去的呢?从访谈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受访者是因为家庭破裂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异而无心上学或无法上学的,也有的是父母一方去世而开始在学校放纵自己的。通常情况是,当父母的关系严重不和,家庭开始破裂时,便是这些未成年人学习成绩下滑、开始厌倦学校并远离学校的开端。对于未成年孩子而言,家庭为他们提供着生理、安全和归属感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由于家庭的这些重要功能,可以说家庭是他们的安全基地,温暖和睦的家庭是他们可以不受影响地在学校安心学习的保障。可是如果家庭破裂了,就意味着他们的安全基地遭到了破坏,让他们得以在学校从容学习的保障没有了,那么这显然会给他们继续完成学业构成巨大威胁。由此可见,家庭破裂正是导致这些犯罪未成年人辍学的重要原因,而辍学又成为他们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开端。
从社会原因来看,已有研究发现不良同伴交往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3]。本研究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但进一步了解后才发现那些由于受人唆使或出于朋友义气或是那些与同伙共同犯罪的未成年人,大部分都经历了家庭破裂,缺乏父母管教,或由于父母教养方式不当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的情况。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们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以后就会产生爱与归属的需要[6]。而这些未成年人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关怀,他们爱与归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因此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为了满足这种需要,摆脱孤独感,他们只好与那些同自己境遇差不多的同龄人交往,在这些朋友中间他们感觉到了归属。那种感觉是如此之好,以至于听朋友的话,为朋友做任何事情都在所不辞,即便是去犯罪。在访谈对象中有1例最具代表性,从小父母的关系就不好,吵架打架,父母只顾自己,除了满足他最基本的生活以外其他则不管不问,有时甚至将他一个人随便安置于某地独自生活。父母离异以后,母亲从此杳无音讯。父亲再婚,他坚持不与父亲一起生活,经常与社会上一些所谓的朋友混在一起,而最终犯罪是为了帮朋友出气去打架,后来才知道自己是被朋友利用参与了抢劫而获刑。可见,这种为朋友铤而走险的社会犯罪的最重要的原因仍在于家庭破裂或家庭功能的缺失。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原因固然重要。但人本身是环境的产物,将青少年犯罪简单归因为他们自身的不争气,实在有失公允,是成年人推卸责任的霸道逻辑。诸多主流的心理学理论都从各自的角度认为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均源自父母不恰当的抚养与教育的方式: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源自父母在孩子心性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对待和满足孩子的需要;行为主义认为,每一个婴儿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之所以长大以后出现不同的行为模式,都是源自父母教育和对他们行为强化的差异;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源自对他人的学习和模仿,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模仿对象,孩子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是对父母学习和模仿的结果[7]。从访谈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本研究访谈对象的父母要么对他们缺少应有的照料和监管,要么在教养方式上过度严厉或过度宠爱,这些都容易对他们心理产生阴影,造成他们心理发展的扭曲。此外,访谈还了解到有些受访者的父母在抚养他们的过程中自身就存在不良的行为问题,不务正业、经常在外边打架闹事等,而这样的父母极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由此可见,导致这些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原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源于父母的抚养和教育方式不当,源自家庭问题。也许有些未成年人犯罪的自身原因是由于他们处在特殊的发展阶段,身心发展不平衡带来心理冲突所带来的,然而即便是这种情况父母依然难辞其咎。因为如果父母能够负责任的关注这一问题,并监管得力,这样的情形依然是可以避免的。
家庭问题是导致未成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其他所有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可能原因都与家庭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基本都是家庭问题衍生出来的。家庭问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以解决,将决定能在多大程度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四、如何使家庭成为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坚固防线
既然家庭问题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首要原因,那么从家庭的角度探讨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很有必要的。下文将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和相关心理学理论针对家庭教育提出几点预防措施。
(一)家长要尽量维护家庭的和睦完整
本研究及以往的研究均发现在导致未成年犯罪的众多原因中,家庭破裂首当其冲。而家庭破裂通常是与家庭冲突密不可分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身处在冲突家庭的孩子通常会变得非常抑郁,并且在他们与同胞、同伴交往时更可能出现敌意和攻击行为。此外,长期处于父母冲突中会导致儿童、青少年出现各种适应问题,如焦虑、抑郁和外显品行障碍,并且在父母离异以后各种负面影响还会长期持续[7]。这些都有可能会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隐患。因此,父母要认识到家庭冲突破裂对于子女不利影響的严重性,从承担保护子女健康成长的职责出发,尽可能的去调节家庭成员的关系,维护家庭的和睦与完整。当夫妻出现矛盾时,双方都应该从自我反思和包容理解对方的角度去积极改善,还可以通过婚姻或家庭心理咨询的方式去寻求帮助解决。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建议父母像人们通常以为的那样“为了孩子着想”而维护家庭表面的虚假的完整。许多家庭研究者相信,如果孩子生活的家庭冲突不断,那么从长远来看,父母分居或离婚反而对孩子成长有利[7]。维护家庭的真正和睦完整是保护孩子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最佳方式;但如果家长之间确实感情不和无法调节,那么也要尽量避免这种冲突影响到孩子,更不能将自己的不满和怨恨发泄到孩子身上,尊重事实的平静的分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尽可能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二)家长要采取对子女合理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心理学家们探讨的热门主题。研究者们将教养方式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接纳、反应性维度,指父母所表现出的支持、关爱程度;二是要求、控制性维度,指父母对孩子的管束、监控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高低水平可以将教养方式分为四种:高反应性和高控制性的权威型教养方式、高反应性和低控制性的放任型教养方式、低反应性和高控制性的专制型教养方式、低反应性和低控制性的冷漠型教养方式。研究发现在这四种教养方式中,以权威型方式进行教养的孩子适应的最好,他们的认知与社会能力高、高自尊、社会技能出色、强烈的道德和亲社会取向、学习成绩优异等。以专制型和放任型进行教养的孩子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或行为问题。而最不成功的教养方式是冷漠型教养方式[7]。从本次研究访谈的情况来看,这些受访的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几乎都能划入后三种教养方式,可见不良的教养方式也是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诱因。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家长要采取合理的权威型的教养方式。这种教养方式是既有控制又有变通的教养方式:一方面父母会给孩子提出许多合理的要求,并认真地说明为什么要服从他们所设的限制,还要确保孩子遵守这些原则;另一方面权威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观点更为接纳,反应更为敏感,而且在家庭决策中还常常寻求孩子的参与。
(三)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和监督
在我国,家庭教育几乎完全是一种家庭行为。父母是否很好的履行了抚养职责、是否采用合理的教养方式,只能靠父母自身的责任心和自觉,除非出现极端伤害的情况,否则父母怎样教育和抚养子女外界完全无权干涉。而孩子是没有机会选择家庭的,他们出生在一个幸运的还是不幸的家庭里只能靠命运的安排。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尚缺乏一种制度来要求家长充分履行身为父母的职责,约束和惩罚家长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或失职行为,从而保障每一个孩子的身心权益。这不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现象。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既然导致未成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那么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对每一个家庭的子女抚养和教育进行关注和监督。首先,政府有责任对每一个家庭抚养教育子女的情况进行监管,建立相应的监管部门和机制,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孩子在家庭中的身心权益。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西方一些国家的经验,当父母没有很好的履行身为父母的职责时,政府出面收回家长的监护权,将孩子交由更为合适的家庭去抚养,严重不负责任或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家长还要接受法律的制裁。其次,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对每一个家庭的子女抚养和教育情况进行监督,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一旦发现有些家庭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出现严重过失的现象,要力所能及的进行劝阻,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最后,也可以成立相应的民间组织来进行这一工作。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五、结语
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当前严峻的未成人犯罪形势给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构成了威胁。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要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一定要抓住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访谈研究发现导致未成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家庭问题,那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首先就应该从家庭的角度入手。本文认为针对家庭问题具体的应对措施应该包括未成年人的父母要尽量维护家庭的和睦完整,采取对未成年人子女的合理教养方式,以及政府和社会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关注与监督。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提高意识是核心关键,社会与政府的参与和监督是外部保障。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来构筑家庭的坚固防线,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预防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蒋索,何姗姗,邹泓.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6(3):394-400.
[2]栾时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共性特征分析[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6):23-26.
[3]赵军,祝平燕.未成年人犯罪相關因素通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3):17-21.
[4]操学诚,刘桂明,路琦,等.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4):4-15.
[5]张亚伶,杨红英,刘学惠.未成年人犯罪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19-122.
[6]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戴维·谢弗.社会性与人格发展[M].陈会昌,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