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创新:构建校本课程的“五双”模式

2020-06-03 04:11李瑛陆菊娥
关键词:校本课程整合创新

李瑛 陆菊娥

摘 要:当前,校本课程在建设与实施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论述的“整合与创新”,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两个重要原则。“整合”主要指向校本课程的资源问题的解决;“创新”则主要指向校本课程在实施中有关问题的解决。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校本课程“五双”模式,将可有效实施校本课程,从而让学生享受课程带来的乐趣与收获,让素质教育充满校园。

关键词:整合;创新;五双;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7-024-2

当前许多学校校本课程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有不少教师缺少专业知识,无法胜任校本课程教学。其次,有的学校在同一时间开设几十们校本课程,导致活动场地不够使用。第三,有的学校至今还没有对校本课程制定出一套明确的管理办法,造成校本课程无法实施。第四,有的校本课程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鉴于此,笔者认为,构建“五双”模式,将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一、整合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资源是校本课程的要素来源,本文论述的主要指条件性资源。它们作用于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质量。诸如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还包括地方区域的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开发的特色项目资源等。所谓“整合”,就是通过整顿、协调和重新组合,把原先分散的东西彼此优效接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工作的协同,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课程整体。

1.整合教师资源,构建“双员”模式

这里的双员,指的是本校教师与外聘教师。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的课程。教师是校本课程的执行者,学生是课程的学习者,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两个主体。整合教师资源,通过教师执行课程的能力,进一步使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素养和课程实施能力得到提升,使教师在校本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把校本课程推向一个新高度。

(1)整合学校教师资源,采用“抱团”形式实施校本课程,提升教师课程执教能力。所谓抱团,即由两位老师组成一个校本课程团队实施校本课程。这两位老师就是师徒关系,他们组成团队合作进行课程教学。徒弟在与师傅的合作中,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课程执教能力,让自己很快成长起来,从而能独挡一面,真正做到每一位教师实施一门校本课程,这是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举措。

(2)整合社会教师资源。所谓外聘教师,是校外聘请的老师。这些教师资源来自于社会,如辅导机构、具备某项特长的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这些老师来校主要是指导校本课程中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学校要强化与社会以及各类培训中心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在这些外聘教师执教时,学校教师在一旁协助,既学到了技能,又便于学校对这门课程的管理,一举多得!

2.整合时空资源,构建“双定”模式

校本课程资源包括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这里的“双定”指的是定时定地开展校本课程。构建“双定”模式,就是把有限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整合,以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1)定时。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校本课程开设时间。如苏州市吴中区长桥小学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定于每周五2:45—3:45开设一节校本课程。同时辅以社团活动,拓展延伸。这样定时既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规律性,又便于学校的管理,十分有效。

(2)定地。学校可整合、创新利用每一个场室,确保每个课程都有固定的基地。有效整合场地资源势在必行。除教室、专用场室外,会议室、操场、阅览室甚至是学校大厅都可以成为校本课程的基地。这些基地都可以挂上校本课程的牌子,让学生与老师一下就能找到自己的课程基地,也有了一种归属感。

3.整合媒介资源,构建“双选”模式

教师不仅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也是决策者和独立自主的开发者,而学生是课程意义的最终实现者与反思者。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展,让两者能各尽其职,充分整合媒介资源,构建“双选”模式,达到双赢。这里的双选,显而易见即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都可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当然,要满足双选,达到双赢,就得整合各种媒介资源。首先,课前调研,借助媒介,使课程的选择更合理。其次,创新双选操作办法,介入媒体,让课程更具魅力。在校园内张贴海报,利用午间时间宣传校本课程。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选课。

二、创新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实施方式的创新包括方法的创新和路径的创新。课程的实施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适当加入个性元素,形成校本特色;也可以在课程评估中,创造出超越常规或常人的思路和见解,提供新的评估工具和方法,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校本课程的实施进程和效益。

1.创新课程管理方式,构建“双层”模式

校本课程从其开发的角度来说,其内容是广泛的,它有根据学校特色开发的必修课程,也有许多根据教师自身优势自主开发的选修类课程。教育专家陈亚鹏认为:提高课程执行力首先是课程权力下放,使广大教育者具有参与课程编制和课程开发的权力。由此可见,校本课程构建“双层”模式,可有效解决课程实施流于形式的问题,大大提高实施的效率。这里的双层,指的是校本课程实施层面分两个,一是校级实施层面,二是年级实施层面。

(1)实施校级课程,强化优质课程,提升学校影响力。校级层面实施的课程面向的是全校学生,笔者建议校级课程可主要开设艺体类、科技类课程。校级课程在实施时,要先对全校学生进行选拔,从兴趣、能力等方面选择最优秀的学生加入校级课程,让校级课程以强势的姿态引领学校校本课程。校级课程的实施,给学校注入了“优质能源”,让学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大放光彩,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

(2)实施年级课程,巩固薄弱课程,提升年级自主开发与执行能力。年级课程主要由年级组长负责实施与管理。年级组长根据本年级学生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开设课程,合作推进。年级层面开设的课程以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为主,如“学科拓展类”课程,这类课程是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拓展、开发,这是与教师的自身专业相关的课程,实施起来得心应手。

2.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双评”模式

评价是校本课程中不可获缺的关键环节,评价与课程是循环往复的过程,每一次的评价不是对前面课程的一个终结,而是作为进一步优化下一课程的一个依据。校本课程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这里的双评指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评。

这里的双评,针对的是课堂效果的评价,即老师对学生学习校本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学生也可对老师的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老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教师的评价后,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每一节课的表现,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学习,体现了课程的意蕴和学习的价值,关注了学生的发展。

当然,除了每一节课的学分,每学期还可给予一些奖励学分,如成果汇报加分、获奖加分等。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学有所得。

(2)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这个评价即为对老师上课效果的评价。由于学生层次不一,这个评价比较简单,学生根据自己一堂课的感受给老师送“花”或是画“笑脸”,最多五个,最少不给。每一次上完课,学生都可在教师评价手册上填写,每一个学生都填写。

学生对老师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让教师明白自己教学中的优缺点,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规范自身的教學行为,提高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为全方面评价教师校本课程执行力提供了有力依据,不可或缺。

整合与创新、构建“五双”模式,是在学校校本课程实施中不断摸索与改进而成的。构建这“五双”模式,有助于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中心小学,江苏 苏州215100)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整合创新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