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宁
摘 要:为了寻找写实绘画的发展方向,寻找绘画的真实,文章从绘画的困境谈起,分别简述了化学摄影、现代艺术、艺术评论导向对写实绘画的冲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述了观看方式对写实绘画的关键影响,从直观、构成、未完成性的角度探究了具象表现绘画,从纯粹直观的视觉角度,去寻找写实绘画的真实,并以具象表现绘画画家阿维格多·阿利卡为例来说明写实绘画如何在突破困境中发展。
关键词:写实绘画;观看;阿维格多·阿利卡;具象表现;真实
曾有一位美院的讲师说过:“绘画像曾经的唐诗宋词一样,最伟大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它的发展已经不具有新鲜的创新活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绘画已经死了。”如果像他说的绘画已经过时了,那么,写实绘画应该是最快死的那一个。
一、绘画困境
(一)化学摄影的冲击
在化学摄影术发明之前,艺术家利用光学投影,通过凹面镜、透镜观察形象,然后进行绘画创作,例如维米尔、卡拉瓦乔、夏尔丹。已经证明很多大师都利用过光学投影术来画画,比如达·芬奇也利用过光学投影术观察过形象。1839年,化学摄影的发明使艺术家制像的功能被代替了。使用化学摄影术创作形象比艺术家手工制像简单很多,因此,写实绘画的制像功能到了死亡的边缘。
(二)现代艺术的冲击
20世纪的现代画坛曾经热闹非凡,画家们处在艺术创造力解放的兴奋中,野兽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观念艺术等艺术流派的相继出现,使艺术没有了边界。什么都可以是艺术品,任何事物、现成品,只要经过艺术家之手,甚至不用他自己动手加工,只要艺术家指定的,就可以是艺术品了。这些东西一旦摆进艺术博物馆,就能让人肃然起敬。当时流传一种说法:“人人都是艺术家。”当时的艺术家只要把那些现成品,或者并没有什么物品,只是艺术家的一种观念,摆到艺术馆和画廊,就能赚取自己所需要的名誉、声望、金钱,而画画变成了落后、保守、缺乏创新的代名词。想在绘画上取得成就需要努力一生的时代结束了,只需要一个创新的想法就能让艺术家获得需要的声望。写实绘画被推向了边缘的边缘。
(三)艺术评论的导向冲击
艺术评论对艺术发展起到双面作用,正确的评论和导向,无疑对艺术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但如果评论者没有正确的导向能力和水平,其不负责任的言论就会影响艺术创作者的创作热情,误导观众的审美方向。艺术评论是艺术创作者和艺术欣赏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他们之间的中介力量。艺术评论通过对艺术作品发表意见,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从而影响艺术欣赏者的审美倾向。20世纪的艺术画坛,对于新出现的艺术流派的关注异乎寻常。一些艺术评论者害怕错过这个艺术的盛世,他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新出现的主义与流派上,唯恐错过这个扬名立万的机会,写实绘画自然也就被边缘化了。从这些角度看,写实绘画好像真的死去了,就算未死,也已经奄奄一息。绘画已经在画坛无足轻重,那些还在画画的画家似乎都在问自己:画画还有意义吗?还值得画下去吗?
二、绘画的发展
现代艺术只有在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后,留存下来的永恒的部分才值得我们去学习。然而,我们还没有回过神来,后现代艺术就终结了现代艺术,但它也暴露出自身艺术衰落的征兆。波普艺术、照相写实主义、涂鸦艺术以及图像卡通绘画,它们都呈现出极其低俗浅薄的特征,我们能看到其艺术感受力的贫乏和视觉洞察力的丧失。在后现代之后的今天,人工世界代替了自然世界,拟真作品代替了本真作品,但这些以革新和进步的名义所确立的观念和标准的合法性有谁会去质疑?波德莱尔在1885年曾说的评价现代艺术的这句话,也能用到对当代艺术的评价中,现代性“不过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与不变”,后者即那些经历过千百年检验的、仍可吸取的艺术创造的经验与规律。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写实绘画该如何选择?整个绘画史永远是一部看的历史。每一次美术史发展方向的改变,都是一次回归视觉、解放视觉的实践。翻看西方美术史我们发现,古希腊艺术相比于埃及艺术,观看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更关注于人体肌肉之美。文艺复兴绘画相较于中世纪绘画,增加了透视空间阴影的表现。印象派通过对外景写生,发现自然界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看到了环境色、光源色。塞尚用他的可视的感觉,感受到了一种“构成境遇”。如何看成了绘画的核心。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具象表現绘画,在塞尚的视觉基础之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它使具象绘画与现象学式的观看相结合,以视觉的纯粹直观,试图只看那些存在着的东西。具象表现绘画的画家们围绕在贾科梅蒂周围,他们不愿意坐等绘画终结,于是他们想重建绘画家园。他们不但坚持画画,而且还要回到事物本身去写生,强调无先验、无成见、非现成的现象学式的看,这是一种原初的看的方式,用观看让事物自身是其所是地显现出来。而画家,只需仅仅是按事物显现的方式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即可。他们让绘画在艺术终结之时重新开始,为写实绘画的视觉形式探索出了新的向度。20世纪90年代,司徒立在中国讲学时总结具象表现绘画基础方法时说到三点,一是直观,二是构成,三是未完成性。
(一)直观
具象表现绘画的直观,因为具有哲学现象学方法的性质,因此也被称为“现象学的看”。按海德格尔的说法:“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本身所显现的那样看它。”简单地说,“现象学的看”就是“如其所是”地看。事实上,人的看往带着各种先入为主的现成之见,这种带着成见的视觉经验,当然失去了事物本身的原初性。因此,这里主张对看进行一番严密的检视,达到“回到事情本身”的“如其所是”地看。下面分三点来论述:
1.悬置
从绘画上来说就是在绘画的过程中,将一切事物对象自身直接显现的直观现象经验之外的东西,暂时悬挂搁置起来。正如贾科梅蒂所说:“重要的是避免一切先入之见,试图只看那些当下存在的东西。”
2.纯粹直观
经过“悬置”的方法,我们还原纯粹的直观。换言之,纯粹意识的直观就是在纯粹意识的内心体验和理解之中研究对象直接显现的现象,将绘画中的观看,严格限定在事物对象自身直接显现的直观经验之中。
3.质疑
“我看见的就是如此吗?”这是在绘画观看过程中不断的发出质疑,它令观看成为一种严格的思考。
(二)构成
“现象学的看”,使我们看到一个无前提的严格的看的起点,无论如何,看就是一种视觉意识。观看者需要通过观看,在意识中形成视像,即在人脑中直接构成意识形象。此意识形象既不能视为现实对象,如现实主义那样认为是客观事物在主观的被动反映,也不能视为纯粹的主观产物。
(三)未完成性
如果确如海德格尔所说,“艺术作品是真理发生的原初方式”,真理发生的原初方式其实就是自然的发生,即万物从中涌现而返身隐蔽于其中的“不断流变、不断生成”的隐显之道,那么一幅绘画作品就只能是永远无法完成。或者说,一幅作品的完成是为了引导对永无完成的存在的本性现象的感觉的完满。
三、具象表现画家阿利卡
阿维格多·阿利卡是具象表现绘画的完美实践者,他的一生就是追求视觉真实的一生。阿利卡1929年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少年时,他参观过中国、日本等艺术展览,对此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阿利卡青年时期从事抽象绘画,1965年,阿利卡參观了一个卡拉瓦乔的画展,这次展览对他影响很大,从中他认识到,他所描绘的一切都是从绘画到绘画,并没有将绘画行为与观看方式联系起来,他必须要直接面对现实去刻画事物。于是,他坚决放弃以前的题材,把目光转向对于身边事物的关注。他在八年的时间里,画了大量的写生素描,这使他能迅速从抽象画转向了写实绘画。
阿利卡的作品非常关注日常生活,他想要把身边的微小事物变得有意义。在作画时,他想瞬间进入状态,就好像“听到电话铃声一样,只要听到,就必须立即作出反应”,他喜欢这种冲动。他总是一次完成一幅画,绝不会拖到第二天,因为太长的时间会使视觉感觉丧失殆尽。由于在青年时代有过抽象绘画的创作经历,所以,他的具象绘画已经不像古典写实绘画那样被动地表现客观世界了,而是按照自己的视觉感受来表达绘画。阿利卡在静物画领域有独特的建树。创造出属于他的独特的观看事物的方式,他在静物题材作品更注意形式的构成,这与他曾经创作抽象艺术有密切关系。他的肖像画用一种简练轻盈的笔法表现出当代人的不安情绪,画面颜色涂得很薄,有一种“逸笔草草”的感觉,这与他研究中国绘画有很大关系。在色彩运用上他坚持使用固有色,他的画室安排非常简单,以避免环境色、光源色对物体的影响,并且调色板上通常只放几种颜色。在阿利卡的作品中,能看到古典绘画对他影响的痕迹,能感受他对古典绘画的继承与发展。阿利卡沿着塞尚所追寻的道路,紧随贾科梅蒂纯粹视觉的观看方式,结合现象学式的观看,为我们开拓了写实绘画的新道路。现象学的观看只是在方法论层面对我们的指导,并没有具体的程式让我们去学习,它只是让我们去质疑:看到的确实如此吗?在不断否定中去寻找绘画的真实。
参考文献:
[1]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婧,王怀明.观念与革命:西方现代绘画艺术研究[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9.
[3]司徒立.终结与开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海德格尔.依于本源而居[M].孙周兴,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5]许江,焦小健.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