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是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中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阶段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关键时期,通过阅读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充分把握批判性思维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有效推动创设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环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优化教学方式、开展拓展性阅读等培养策略的实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批判性思维 培养策略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律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1]批判性思维是思维发展的核心,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因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一)批判性思维的基本内涵
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考,着重于相信什么或做什么。”[2]批判性思维的思考不是简单的思考,而是讲究逻辑性、理性的思考;提出的问题不是天马行空的,而是有理有据的;论证过程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经得起推敲的。相较于恩尼斯的看法,理查德·保罗的观点更为通俗。在他看来,批判性思维是在你思你考的时候,考虑自己的想法,以使自己更好地思考。[3]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保罗以个体为中心,强调自己的看法,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也会发生变化。
总之,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科学的理性思维,主要表现为个体在情境中具有问题意识,在质疑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方式分析问题,并结合各种观点和证据系统论证问题,继而得出合理的结论;通过质疑、分析、论证等一系列操作后,还要具有反思意识,以严谨、批判、理性的态度审视思维过程,对其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使思维得以进一步提高。
(二)批判性思维的特点
批判性思维受到各个国际组织、国家以及地区的高度重视,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工具性。批判性思维是提高学生个人竞争力的工具,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创造力;从长远角度看,批判性思维还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工具。学生是国家的人才,学生思维强大了,国家自然也就强大了。二是反思性。批判性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提出问题,不断的反复验证分析证据,直至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会随波逐流。三是严谨性。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来支撑,思考问题有明确的方向性,能够依靠充足的證据和数据进行论证,从而透过表象探寻事物本质。四是全面性。批判性思维看待问题是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不是对他人观点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综合分析考量的基础上决定采纳与否。[4]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
(一)思维认知出现偏差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程的四个方面,其中阅读则是重中之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教师将教学重心仍落在答题技巧上,没有相应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计划;有的教师课堂上开展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活动重形式轻过程,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标准答案”也是师生思想上的误区,当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时,部分教师会对其进行否定,这一做法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一味的追求“标准答案”,久而久之会禁锢思想,造成思维定势。同样,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只依靠“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方式方法来取得好成绩,无法做到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因而记忆只是速成之法,思维才是长久之计。
(二)教学环境受到限制
环境是影响教育的外部条件,学生从小就受到“尊师重道”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习惯性的接受间接知识,认为书本或老师是权威,当出现异议时只会选择服从,直接进行自我否定;学校管理制度偏向于提高学生的升学率,限制教师开展自由互动式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比如缺乏有关批判性思维的课程、教学任务重出现”填鸭式“课堂等;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忽视批判性思维,过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备课时会过分依赖教参,省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环节,以致于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时无法解答,甚至训斥学生;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在思维活动中无法做到知识迁移,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多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工具性,教会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比如文本中的重点字词、精彩语段、表达方式、如何谋篇布局等,未将批判性思维列入阅读教学培养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也就没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具体的实施过程缺少启发诱导、情境式教学等唤醒思维的教学行为,没有构建起对文本解读的批判性意识,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兴趣不浓、参与度不高,从而出现“满堂灌”的教学现象,淡薄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造成学生失去阅读积极性,弱化了思考能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一)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培养探究意识
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初中生好奇心强、想法新奇,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具有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方式解决问题。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优先采用鼓励式的教学方法,消除学生紧张、畏难的情绪,破除对书本或教师的盲目服从,使学生敢于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对文本进行解读时,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追问“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继而结合阅读文本自主探究或小组讨论,最终得出的结论不仅要能够自圆其说,还要站得住脚。除此之外,采用演讲、辩论等形式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批判性的看待他人的看法,共同探求问题的答案。
(二)创设批判性思维环境,打破心理桎梏
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示范者,自身要具有批判性意识,认识到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加强批判性思维素养的训练,掌握必备的批判性思维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教學实施过程中能够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运用批判性思维策略进行文本解读,使学生的思维达到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要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自由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想,破除对权威和标准答案的绝对服从,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由讨论中,提出新见解。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尤其要关注平时在课堂上沉默寡言的学生,多给他们发表看法的机会,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言的心理品质。
(三)优化教学方式,激活创新思维
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僵化的思想得以解放。长期以来,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一味的追求“标准答案”,甚至对阅读理解答案中的“言之有理即可”无从下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追根溯源是学生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只知“一题一解”,缺乏发散思维。
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质疑,并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讨论,但大多数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往往持续时间短,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研究小组,在课后对富有挑战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学生的思维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得以发展。此外,“头脑风暴”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所谓“头脑风暴”,指的是超越常规的思维界限,头脑中产生一个接一个的思想,用创造性的思维解决问题。如此往复,学生的思考会有深度,看待问题的视角会变得开阔,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
(四)开展拓展性阅读,提高思维能力
阅读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载体。初中生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阅读仅仅局限于教材,满足于课内阅读,不做适当的课外延申,导致阅读效率低下、阅读面狭窄,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教师需要开展拓展性阅读,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得以共同发展。教材选文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并不一定与当下的思想观念一致,教师应合理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适当的评价,提出不同的观点,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文本的选择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容易理解接受,重新燃起阅读的热情,这样才能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3][美]Gerald M.Nosich.学会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批判性思维教学指南[M].柳铭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
[4]陆熔.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培养路径[J].课程与教学,2019(67):3.
(作者介绍:杨文,扬州大学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