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生 黎旭明 肖 莹
脑中风又名脑卒中,是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事件[1],多发于中老年人,在脑血管疾病中其患病率居诸病之首,严重危害了人们的健康。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占绝大多数,会导致患者以肢体偏瘫为主的多样化功能障碍[2]。缺血性中风偏瘫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在当今老龄化社会该病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历史悠久且疗效确切。相关研究[3,4]表明,电针及康复训练对缺血性中风偏瘫能起到良好的康复作用,而龙氏推拿作为传统康复疗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灵活、轻巧。目前将针灸、推拿以及中药外治疗法联合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研究还相当少见, 因此自2016年始笔者对此展开了临床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99例,在剔除性别、年龄及偏瘫病程等无关因素的影响下,将99例患者随机按1∶1∶1的比例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其中对照1组中男14例,女19例;年龄45~80岁,平均年龄(58.6±1.3)岁;病程1~58 d,平均病程(24.5±3.4)d。对照2组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47~76岁,平均年龄(59.5±2.2)岁;病程2~55 d,平均病程(25.8±2.6) d;观察组中男17例,女16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58.9±2.1)岁;病程1~60 d,平均病程(24.9±2.8) d。3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中中风(中经络)的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神经病学》[1]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缺血性中风偏瘫的诊断标准, 且经头颅CT或MRI证实;②病程在60 d之内;③入院2 d内病情及生命体征相对平稳且神志清楚者; ④年龄40~80岁;⑤能接受护理干预;⑥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配合完成临床观察者。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③有原发系统性疾病或恶性肿瘤者;④有精神疾病者;⑤惧怕针刺者;⑥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1.4 治疗方法
1.4.1 电针治疗主要取穴:头针取颞三针[6](病灶侧):耳尖直上发际上2寸交会处为颞I针,在其前后各旁开1寸分别为颞II针、颞III针;体针: 上肢取手三针(合谷、曲池、内关);下肢取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辨证选穴:风痰阻络者,加中脘、丰隆;气虚血瘀者,加气海、血海;肝肾亏虚者,加肝俞、肾俞、太溪。 操作方法:局部穴位碘伏常规消毒后,选取0.28 mm×50 mm 华冠牌一次性无菌毫针进行针刺,以直刺为主,进针0.8~1.5寸,行提插捻转法使局部出现酸麻胀感即为得气,得气后在头颞部和患侧上下肢各选一组穴位连接电针治疗仪, 采用连续波,以局部肌肉微跳且病人能耐受为度, 留针30 min,每天1次,2周为一个疗程,休息2 d后再进行另一疗程的治疗,共治疗2个疗程。
1.4.2 龙氏推拿治疗患者仰卧在治疗床上,术者坐于患者头后侧,用指揉、点按、弹拔等手法施术于患者颈枕部,放松颈部肌肉,用时约3~5 min;术者再立于患肢旁,以弹拔、掌根揉、拿捏、法及点按等手法放松患肢肌肉,自上而下,反复数遍,约10 min;最后用搓法、摇法及擦法以松动患肢各个关节,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并主动运动,治疗约5 min。治疗时手法务必轻柔,用力适中,由轻及重,做到刚柔并济,缠绵不绝[7],每天治疗1次,共治疗2个疗程。
1.4.3 中药熏洗治疗中药组成:伸筋草、石菖蒲、路路通、桑枝、怀牛膝、半枫荷各50 g。诸药放入铁锅中,加冷水6~8 L浸泡20 min,用武火煎煮约20 min,煮开后再用文火煎煮约20 min, 取汁约5 L置入治疗桶中,将患肢横放于治疗桶上,用毛巾覆盖,先蒸汽熏洗患肢,待水温下降于40 ℃左右时再拿毛巾擦洗患肢,每2天熏洗1次, 每次为30 min, 7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在熏洗时,务必要控制好水温,固定好患肢,注意观察患者的感受,防止烫伤的发生。
1.5 疗效观察
1.5.1 观察指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8];肢体运动功能分级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9]。
1.5.2 疗效标准显效:肢体偏瘫症状完全消失,患侧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完全恢复,患肢肌力可达5级,能独立行走,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效:患侧肢体肌力提高2级或2级以上,患肢运动及感觉功能有较明显的改善,在他人的搀扶下能行走,能勉强从事个别日常活动。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任何改变。
2.1 3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Fugl-Meyer指数评分比较同组比较,Barthel指数、Fugl-Meyer指数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与观察组比较,显然观察组提高更加明显,P<0.05。见表1。
2.2 3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3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Fugl-Meyer指数评分比较 (例,
表2 3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例,%)
中风病源于《黄帝内经》,中医学又称为“偏枯”“大厥”“痱风”等。缺血性中风偏瘫属中医学中风病中经络的范畴,“风者, 善行而数变”,中风的病机复杂, 病因繁多, 风邪伤阴, 易致肝阴血不足, 而风痰上扰则极易阻滞清窍[10,11],导致肢体半身不遂。现代医学中缺血性中风偏瘫属于脑血管急性疾病, 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 其发病隐匿且迅速,其致残率及致死率均非常高, 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均会产生负面影响[12]。由于脑中风发病较急、病情变化迅速,故在中风偏瘫早期控制和治疗临床相关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历史悠久, 疗效显著。早在晋代, 《脉经》中已有“直取阳跷”治疗“偏枯”的记载, 后世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发展并丰富了针刺治疗“偏枯”“半身不遂”的内容。针刺可促进正常神经反射环路重建和神经功能重组,在中风后病理生理、电生理、生化、基因表达等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均具有良好的系统调控作用, 是促进脑功能重建的重要手段[13-15]。而电针在毫针刺激的基础上,结合了电针仪的电效应,能进一步提高毫针的疗效,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的恢复。
龙氏推拿缘于传统推拿,又巧妙的结合了现代解剖知识、生物力学理论等优点,其手法轻巧、灵活、柔和、舒适,患者易于接受。龙氏推拿能有效地改善椎动脉供血、帮助大脑皮质环路重新恢复完整;龙氏推拿又能促进患者脑部缺血区的血液循环,提高缺血区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提高大脑的适应性, 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恢复能力;龙氏推拿尚能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
中药熏洗通过中药独特的药效和药水的温热作用,能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祛风通络,能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黄帝内经》有言:“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伸筋草祛风散寒、舒筋活血,半枫荷祛风湿、舒筋活血,二者兼具祛风、活血之功,既能治表证之风,又能起到良好的活血作用。桑枝祛风通络养血、引药上行,而牛膝活血化瘀通络、强筋骨、引药下行,两药合用即加强了活血通络的作用,又能引药通于四肢。路路通[16]祛风通络力强,石菖蒲开窍豁痰、醒神益智。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醒神开窍的作用,对缺血性中风偏瘫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本临床研究中,笔者通过采用电针结合龙氏推拿及中药熏洗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同时通过Fugl-Meyer运动评分评定患者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表1和表2中各项数据综合分析,可以看出观察组比对照1组、对照2组在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上均有着更明显的优势,且联合治疗比单一方法治疗疗效更好。综上所述,电针结合龙氏推拿及中药熏洗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