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范围内多团队系统理论的最新演进与热点分析

2020-06-02 09:37肖余春张雅维
河南社会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协作系统研究

肖余春,张雅维

(浙江工商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言

2016 年国务院在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中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产学研“双创”资源的深度整合和开放共享,支持制造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各类创新平台,构建开放式生产组织体系。事实上,随着技术创新要求升级和任务难度增大,单个团队的力量逐渐难以满足组织需求,不仅制造企业生产研发团队要与科研团队、创新团队联合,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各级社会组织如应急救援组织、医疗服务组织都需要依靠由多个团队组成的复杂系统,即多团队系统(Multiteam systems, MTS)协同完成动态环境下的多线型、多层次任务,多团队系统已经应用到各行各业,是新时代组织适应复杂任务的新型组织方式。

2001 年Mathieu 提出多团队系统理论,并将多团队系统定义为由两个及两个以上子团队组成的、为完成一系列目标而相互协作的系统。近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多团队系统理论已经成为团队动力学领域的研究新热点,金融服务[1]、应急救援服务[2]、医疗服务[3]、航空航天[4]、软件开发[5]等领域的多团队系统都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对Web of Science上多团队理论相关文献统计发现,近20年间在企业管理领域共发表了184篇有关多团队系统理论的论文,其中发表于2015—2019年的文章占比高达39%。这些研究促使国内外学者更加积极地关注这个新兴领域,推动了多团队系统研究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多团队系统理论的繁杂。当前,多团队系统理论研究涵盖了组织、团队间、单元团队、个体四个层次,研究内容涉及领域广且丰富,使人们很难掌握多团队系统研究的发展脉络,从而,需要尝试性地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厘清多团队系统理论在近20年间的演进过程,分析当前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启示。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收集

本文的文献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核心集合数据库,包括三大引文库(SCI、SSCI 和A&HCI),科学引文检索扩展版(SCIE)、科技会议文献引文索引(CPCI-S)、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会议文献索引(CPCI-SSH)三个引文数据库,图书引文索引(科学)(BKCI-S)和图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与人文)(BKCI-SSH)两个图书引文数据库,以及新兴来源引文索引(ESCI)数据库。检索项的主题选择检索词 为 TS = (“multi-teamsystems”)OR TS =(“multi-team projects”)OR TS=(“multiteam systems”),时间跨度选择为2001—2018年,学科类别选择经济管理、应用心理学、工程、医学等,共检索到175条检索记录。根据研究方向和文献类型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一一筛选,删除2 条无摘要文献和2 条不相关文献,共计得到171条包含标题、作者信息、期刊、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信息的有效记录。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研究采用知识图谱分析法。知识图谱是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计量学分析方法,它能够用可视化的图谱获取特定研究领域研究前沿与进展信息的结果,为研究者在最短研究时间里了解和预测前沿知识动态提供帮助[6]。Citespace 是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是当前信息可视化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运用最广泛的信息可视化分析工具。该软件是基于频次、中介中心性、突显词等指标识别知识网络中的核心共引文献和关键词,通过将知识图谱中零散的共引文献和关键词整合并可视化地展示其潜在内部结构和关系,判别多团队系统理论的演化轨迹和研究热点。知识网络中的中介中心性指标是指某一节点在其他节点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其数值越高,说明某节点在知识网络中对其他节点间的关系造成的影响越大;频次是指在知识网络中某一文献或者关键词出现的次数,频次越高说明出现次数越多,学者对其关注度越高[7]。

(三)研究分析思路

研究首先在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中对筛选所得171篇文献进行现状分析,通过对图表的解读,得出多团队领域在时间、地区和期刊上的分布特征。其次采用Citespace 5.3R4 绘制共引文献和关键词知识图谱,通过对图谱中的关键节点的解读,了解多团队系统领域的演进脉络和前沿热点。具体来说,根据共引文献知识图谱和图谱中的高中心度文献分析多团队系统的演进趋势;根据高频关键词分析多团队领域的研究前沿。

三、多团队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一)研究时间分析

如图1 所示,国际上关于多团队系统理论研究的数量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从研究数量看,多团队凝聚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自2001 年Mathieu 提出MTS 概念后,2002—2013 年是多团队理论的形成阶段,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并且主要来自美国,这些成果成为多团队系统发展的理论基础;2014 年较之2013 年,多团队理论研究成果数量成倍增长,年度发文量首次达到30 篇以上,主要原因在于Shuffler 等(2014)出版了Pushing the Boundaries: Multiteam Systems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里面收录了13 篇有关多团队系统在航空、军队、石油化工企业、金融服务、医疗服务等领域应用的文章,拓展了多团队系统理论的应用范围,也引起了学者对多团队系统在各领域应用的关注。在2014年之后,多团队研究的发文数量都保持在两位数,这种趋势也说明多团队系统因其广泛的应用性逐步成为多团队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

图1 MTS领域文献时间分布

(二)研究地区分析

根据检索得到的171 条结果,按照各国发文数量进行排序,检索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如表1 所示。可以发现,美国发文104 篇,占到全球总数量的59.43%,说明美国在多团队系统研究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位于第一梯队。中国、荷兰、英国也是多团队领域研究的贡献较多的国家,发文数量分别为18 篇、12 篇、8 篇,但其研究成果的数量与美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表1只列出前4位的占比情况。

表1 MTS 研究领域地区分布

美国作为多团队系统领域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国家,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密歇根大学、康涅狄格大学、佐治亚大学、得克萨斯大学、马里兰大学是多团队系统领域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其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有英国利物浦大学、挪威科技大学、荷兰蒂尔堡大学、荷兰萨克逊大学、芬兰奥卢大学。其中,密歇根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佐治亚大学是推动多团队系统理论新研究、促进该领域国际发展的核心研究所。

(三)研究期刊分析

统计分析发文数量在3篇以上的期刊排名如表2 所示,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作为管理领域的顶级研究期刊引领了多团队系统领域的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代表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趋势和前沿。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在前十位的期刊中,Journal of Oncology Practice 和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是各学科学者进行学科交流的纽带,刊载的内容多侧重管理和医学、管理和心理学的交叉,由此可见多团队系统理论受到许多学科学者的关注。

表2 MTS 领域主要发文期刊

四、多团队理论研究演进路径分析

运行Citespace 5.3R4,设置如下:时间限定为“2001—2018”,时间区分为“3”年。在词语来源“Term Source”中 选 择“Title”“Abstract”“Author keywords(DE)”“Keywords Plus(ID)”,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cited reference”,阈值设定为“top 40 per slice”,采用最小生成树算法和时区切片网,显示方式为时区视图(time zone)模式,选择中心性在0.02以上的文献,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对MTS 理论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表3所示)。

(一)奠基期(2001—2006年)

图2 MTS理论研究发展路径知识图谱

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以MTS协作、领导力研究为主,计算机仿真战斗机飞行模拟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Dechurch、Marks、Mathieu是多团队系统理论的开创者,Marks 等探讨了在MTS 中跨团队过程和团队内过程对MTS绩效的影响,指出相比团队内过程,跨团队过程对MTS绩效积极影响更大。尤其在高度互依的MTS中,跨团队过程对MTS绩效积极影响更强[8]。Dechurch等将MTS领导团队职能型领导行为分成战略制定和协作促进两个维度,应用计算机仿真战斗机飞行模拟实验证实职能型领导行为两个维度对多团队绩效的积极影响,此外跨团队协作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该文献区分了多团队系统在互动过程和领导机制上与单一团队的不同,解释了团队间交互过程在多团队系统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因而具有较高的引用率和中心性,是MTS实证研究领域一部重要的奠基性文献。

(二)深化期(2007—2013年)

这一阶段在研究内容上存在两方面重要特征:一是继续针对MTS协作、MTS领导的内涵及作用机理进行深化研究;二是对当前MTS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实证上,Dechurch 等首次通过历史计量分析法推论出领导团队在多团队系统的单元团队、多团队系统及跨多团队系统三个层次上具有战略制定和协作促进的职能,并证实战略制定、协作促进对多团队过程、表现状态和绩效的促进作用。此外,Davison 等 在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发 表 的Coordinated Action in Multiteam Systems,以0.31 的高中心性值位居中心值榜首位,采用空军领导力发展模拟实验范式,区分了MTS 的六种协作行为,发现单元团队间的横向协作对MTS 绩效存在消极影响,单元团队边界管理者与MTS领导间的垂直协作仅在解决情境要求该团队完成关键的任务时对MTS 绩效存在积极影响。研究说明多团队系统中职能不同的团队(如执行团队、后勤团队、边界管理团队、领导团队)间的协作行为对多团队绩效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直接处理任务的单元团队间的协作促进作用要强于领导团队间的协作促进作用。目前,多团队系统是政府应急救援系统、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等面临艰巨挑战时的重要组织方式,采取措施加强领导团队间的协作也将成为提高多团队绩效的方法之一。

表3 MTS 理论研究关键文献信息表

综上,Dechurch 2009 年在Team effectiveness in complex organizations: Cross-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and approaches 著作中发表了Thinking in Terms of Multiteam Systems和2010年在Human Factors发表了Perspectives: Teams Won’t Solve This Problem,前者从方法学的角度探讨了MTS 的研究设计与传统团队研究设计的差异性,重点介绍了美国多所大学的联合实验项目——计算机仿真战斗机飞行模拟(Air Combat Effectiveness Simulation, ACES)实 验 在MTS研究中的应用,该文献不仅深入解读了MTS背景下的情境模拟实验的设计方法,也是MTS理论前期研究成果的阶段性小结,其在方法论上的贡献有助于后续研究者借鉴。后者从复杂社会技术系统(Complex sociotechnical systems)视角比较了MTS 和单个团队的差异性,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下,MTS 不仅是一种组织方式,也是一种方法论,即采用MTS作为研究视角更有助于人们认清在复杂社会中的位置。Connaughton 等在已有的MTS 定义基础上进一步从组成特征(总规模、单元团队数量、地理位置)、联系特征(互依性、目标层级)、发展特征(如发展阶段)三个角度丰富了MTS内涵。

(三)多元化期(2014—2018年)

相比于前两个阶段,这一阶段的MTS理论研究在作者群体、内容、方法、研究对象上都有极大的丰富。多团队系统的结构特征、协作机理和在医护领域中的应用成为这一时期的关注重点,案例分析和计算机模拟实验是主要的研究方法。Taplin等首次从癌症护理的视角对临床医师在群体间和群体内的互动过程进行了描述,并提出通过识别目标、角色并管理团队间和团队内任务的互依性可以促进临床医师对病人和护理协作过程的关注,从而推进护理质量。Gerber 等以案例分析方式对一个治疗64 岁肺癌患者的临床多团队系统进行了研究。案例叙述了在该系统中临床治疗小组和研究小组的冲突过程,研究小组需要治疗小组在治疗中及时回馈相关信息以调整临床试验,然而治疗小组将组内目标放于优先位置,并认为研究小组延阻了自己给其他病人提供标准治疗的时机。基于此,案例总结了以下3个原因:缺乏目标间的联合、团队间存在对立、角色和任务模糊。在重大疾病的临床护理中,研究与实践是互依的双轨,处于其中的多个医疗团队要在时间压力下及时共享信息协同处理多维问题以达成共同治愈病人的最终目标,这正是在医护情境下建立多团队系统的应用价值所在。上述两项研究均以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结果均显示了相比于单个团队内要求个体对个体的交流与合作,多团队系统更强调团队间的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在治疗重大疾病的多团队系统中要完善团队间协作机制。

De Vries等通过对236个14人组的MTS进行计算机模拟实验验证了垂直协作行为能够增强团队内部职能多样化对横向协作的积极影响,并降低团队内部职能多样化的消极影响。Rico 等论述了多团队系统的目标层级特征和功能过程互依性对动机过程(目标设置和目标奋斗过程)的影响。Luciano 等解释了MTS 的动态性和差异性特征所带来的边界力量提高和破坏性影响,以及对多团队系统状态(归属需求、情感积极性、认知积极性)的影响。

五、MTS理论研究热点和前沿分析

在“Node Types”中去掉“reference”选项,加选“Keyword”,时间限定为“2001—2018”,时间区分为“4”年,阈值设定为“top 50 per slice”采用最小生成树算法和时区切片网,再次运行Citespace 5.3R4,生成MTS 研究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3 所示)和MTS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如表4所示)。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分析发现,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包括多团队系统、绩效、团队、领导、合作、组织等,说明这些关键词是学者关注的重点,其中多团队系统和绩效频度分别高达“49”和“45”,表明如何提升多团队系统绩效是当前多团队系统研究的核心议题。通过文献阅读并结合高频关键词和知识图谱综合分析发现,围绕在“多团队绩效”这一核心议题下,国际多团队研究学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

图3 MTS理论研究热点网络图谱

表4 MTS 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

(一)多团队系统的特征对多团队绩效的影响

多团队系统区别于传统单个团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规模大并且开放,其复杂、特殊的内部结构和人员体系对多团队绩效造成重要影响。现有文献主要从多团队系统的结构特征、领导特征进行研究。

(1)研究表明,多团队系统的目标结构、任务结构、激励结构与多团队绩效存在关联。根据Tuner等的观点,高技术产品开发多团队系统的子团队构成是随绩效片段而不断变化的。例如,在开发阶段,多团队系统包括了软件、硬件、产品三个部门的单元团队执行任务,在协作阶段,多团队系统囊括了软件、硬件、产品、销售、市场和支持六个部门的单元团队,在销售阶段,多团队系统构成只有产品、销售和售后三个部门的子团队。这反映了高技术产业下多团队系统结构具有庞大性与复杂性相结合,流动性与多样性相适应的特点。上述特点对多团队系统的目标设置和激励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单元团队需要将本团队的子目标与多团队系统的最终目标结合起来完成。研究表明,当单元团队的目标水平越高时,团队间的合作可能性就越高,单元团队选择团队间的合作目标而不是单元团队内部竞争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对多团队系统的高层次目标和单元团队的低层次目标同时给予奖励也将促进子团队间的资源配置和目标选择,提高多团队系统的绩效;目标优先级也会协调多个反馈源与单元团队目标选择间的关系。特别地,当目标优先级明确时,多个反馈源有助于在团队内部和团队间的目标之间进行选择,而当目标优先级不明确时,多个反馈源的存在将阻碍此类单元团队目标选择。Rico等的研究以归纳演绎方式进行,虽能清楚阐述多团队系统的目标选择和目标激励机制,但所归纳出的结论有待实证研究检验。不过,重要的是,该研究指明了子团队在多团队系统中选择目标和奋斗目标的多层次性和多阶段性,为多团队系统在实践中建立目标层级和激励体系提供了指导。

(2)领导特征。多团队系统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互依子团队依据复杂紧急的任务应运而生,子团队间在目标层次、目标优先级、团队结构上存在的天然差异使得各团队在行动上更有可能走向分离而不是融合,同时子团队间在自我效能感、社会认同、价值观上的差异也是导致多团队系统不稳定性的根源,因此,各子团队的领导者需要监督、跟踪任务,在团队间和团队内相互作用并响应成员需求。Connaughton等将其定义为边界管理者:在相关环境中完成沟通和协调任务的组织成员,在团队内和团队间需要解释各团队的专业知识并协调行动。从这一角度看,多团队系统的边界管理者的跨边界管理是影响多团队绩效的重要因素。在多团队系统中,每个单元团队都有自己的近期目标以及至少一个远期目标(即多团队系统共享的最终目标),边界管理者需要协调单元团队间的行动使之能完成他们的近期目标,同时有助于达成多团队系统的最终目标。

共享领导也被认为是多团队系统中的一种有效领导方式。Tuner 等指出在多团队系统中,领导职能执行的是共享领导模式而不是传统的领导—跟随者模式。Goodwin等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荷兰铁路监控中心进行了研究,指出共享领导与协调者联合是多团队系统最佳的领导方式。在该模式中,单元团队的领导者、系统指挥者和领导者组成的集成团队在共享领导模式下运作,领导者组成的集成团队扮演协调者的角色,不涉及单元团队内部活动,协调者监管和促进团队领导者的行动,为多团队系统远期目标协调行动并且在团队指挥者无法做出决策时做出决策。Bienefeld等基于加拿大飞机事故模拟任务考察了多团队系统中共享领导在团队内和团队间对目标达成的影响。研究招募了欧洲航空公司504名机组成员,建立了84个机组多团队系统,借助空客A320飞行模拟器模拟飞机事故过程。结果显示共享领导有助于单元团队达成目标和多团队系统的成功,边界管理者的双重领导角色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有些学者持有不同观点,认为在多团队系统中共享领导和传统的垂直领导方式需要相互促进,在不同的多团队系统中领导结构存在差异,共享领导可以作为正式领导结构的补充。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变革型领导在跨团队合作中的积极作用,拥有变革型领导的团队更有可能获得更高的跨团队合作质量,进而提高跨团队合作评价等级,同时团队规模在其中起调节作用。研究虽未直接说明多团队系统概念,但其跨团队合作概念与多团队系统的核心要点保持一致。

(二)多团队系统的运转机制对多团队绩效的影响

除了多团队系统特征的影响,多团队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对多团队系统造成怎样的影响也是当前研究非常关注的话题,从表4 也可以看出,协作、沟通、合作、决策这些高频关键词的频度分别为20、14、7、7。对于多团队系统协作对多团队绩效的影响,现有研究数量非常多,大多数学者也都一致认为,提高多团队绩效水平需要加强团队间和团队内协作水平,其中团队间协作水平起决定性作用。然而,对于多团队协作的作用机理不同学者持有不同意见,主要原因在于关注角度不同。

1.考察在不同组织下多团队系统协作模式差异,该视角下的研究多采用案例分析法

Dietrich 等区分了MTS 三种协作模式——集中型、分散型、平衡型,并通过6 个案例研究验证了三种协作模式对沟通、协作效能、MTS 绩效、MTS 学习的差异影响。Dingsor 等对一个由12 个团队175 人构成的大型敏捷软件开发项目进行了研究。该项目持续了4 年,Dingsor 在研究中对12 名开发代表进行了访谈,收集了247 页访谈数据,此外还从官方技术和产品文件中收集了277 页资料。研究结果显示,任务不确定性的提高会刺激系统内部出现更多的横向客观协作和群体会议,相比单一的协作机制,采取多种协作机制更能促进协作效率,此外协作模式是随时间变化的,随着环境复杂性提高,早期的有计划会议会转化为无计划会议以适应环境和项目需求。上述两项研究表明多团队系统协作模式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在不同的绩效片段下需要采取多种协作方式协同促进。但上述研究样本来自服务和软件开发行业,降低了研究结果的可推广性。Dingsor 的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是年长且富有经验的开发员,这也降低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国内软件开发行业的组织结构及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与国外存在较大差异,年龄层也偏年轻化,因此本土化的多团队协作模式有待进一步考察。

2.考察不同多团队协作类型对多团队绩效的影响

关于多团队协作的类型,学者们陆续提出了团队间/团队内协作,横向/垂直协作,内隐/外显协作等多个维度,上文中所提到的Davison等依据协作对象所划分的横向/垂直协作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成了大多数多团队协作研究的基础。横向协作是指在多团队同一层级的团队间的协作,纵向协作是指在范围和权限不同的团队间的协作。Davison 等的研究明确了垂直协作和横向协作对多团队绩效影响的差异性,而在后续De Vries等的研究中则进一步指出垂直协作和横向协作间的关联性,可以看出后者是前者的发展,进一步说明了它们之间的互补性及重要性。

Rico 等则从认知角度构建了过程互依性、多团队外显协作/内隐协作和多团队绩效的理论框架。外显协作以规划和沟通为基础,是多团队成员有意使用的协作机制;内隐协作指团队成员通过共享认知能够解释和预测任务状态和成员行为,进而动态地调整他们的行为而不需要直接计划或交流。他们认为在高效的多团队系统中存在更多的团队间和团队内内隐协作,研究表明了内隐协作对于具有高度互依性的多团队系统的重要性。

3.部分研究者聚焦于团队间协作的影响机制

如Firth 等(2015)基 于 表 征 差 异 理 论(Representational Gaps Theory),发现参照点训练通过加强团队间协作来促进MTS绩效,团队内协作对参照点训练与团队间协作的调节作用取决于单元团队的职能。通过对7 家韩国公司的1232 名员工组成的139个团队进行实证调研,结果表明,过程敏捷性能够加强边界管理者的过程能力、改善团队间的协作和团队创新。此外,过程标准化对团队间协作和团队创新都有积极影响。

(1)沟通和信息共享。团队间的沟通是多团队协作的基础,也是提高多团队绩效的基石。充分的沟通能够为单元团队评估外部环境和做出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也能够提高成员间的信任和心理安全感。在多团队系统中,不仅要关注沟通的质量,更要关注沟通的次数。Bienefeld 和Grote通过对欧洲航空公司的1490名机组成员调研发现,主观认知身份和直言行为的中介机制在团队间和团队内存在差异,边界管理者对本团队心理安全感感知在他的主观认知身份和直言行为关系中起中介作用,边界管理者越是将自己的团队看作安全港湾时越有可能进行边界管理活动。此外,多团队系统规模的庞大性、协作的动态性决定了团队间的沟通行为的重要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需要将多团队沟通看作一个动态的网络。Fodor 等首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了MTS 的沟通网络随绩效片段的趋势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MTS 过程、状态和绩效的影响,案例分析发现低密度的沟通网络和单元团队间有限的沟通都会对MTS 绩效产生消极影响。上述文献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做了有益探索,虽然现有相关研究较少,但为现有的多团队系统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信息共享是沟通的基本要求,它需要沟通各方都使用熟悉的词汇和语义,并对问题有共同的理解。然而极端环境下的应急多团队系统在时间压力下难以采用原有的信息共享促进机制。Waring等分析了一个包含1000 名紧急救援人员的国家灾害应急演习项目,通过对结构化观察,团队间的会议记录,以及与应急响应人员的面谈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采取行动促进对各团队能力和信息需求理解的共同框架能够增加信息共享并减少处理信息所需的认知努力。研究强调了在高压复杂任务环境下,对职责和任务的共同理解在多团队系统沟通中的重要性。

(2)学习机制。多团队学习研究是多团队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国际上对它的探讨还较少。已有的研究提出了多团队学习过程的理论框架,理论认为在多团队系统中是外部环境压力激发多团队学习,而多团队学习意愿影响学习的触发,多团队所经历的阶段特征诱发不同的学习类型,具体来说,在绩效片段下(包括过渡阶段和行动阶段)成员主要学习适应能力,而在片段的间隙成员有时间去进行深度思考,进而学习的是生产能力和变革能力,最后这三种学习能力的提升会促进多团队系统的发展。该研究是多团队领域里首次强调多团队学习过程对促进学习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多团队学习过程的几个假说,虽然还有待实证研究检验,但重要的是该研究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多团队系统的认知体系对多团队绩效的影响

1.关于多团队认同和多团队绩效的关系,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Cuijpers 等基于资源分配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发现多团队认同对多团队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团队认同会增加团队间冲突进而消极影响绩效,但随着时间增加,该效应会逐渐减弱;团队认同在多团队认同和团队间冲突中起调节作用,团队认同较低时,多团队认同会缓和团队间关系冲突、任务冲突的消极影响,团队认同较高时则反之。然而Porck等整合不确定性视角和社会认同理论,提出多团队认同会导致适当的规范和相互依赖的不确定性,增加损耗,进而对多团队绩效产生消极影响;而单元团队认同不会造成这种不确定性,进而对多团队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任务复杂性会增强这两种影响。

造成上述两个研究结论不同有以下两方面因素:一是中介机制不同。Cuijpers 等的研究是以团队间冲突为中介机制,认为多团队认同会降低冲突进而增加绩效,而Porck等的研究是以损耗为中介,认为多团队认同会增加损耗进而降低绩效。二是模拟实验所运用的任务材料不同。Cuijpers 等的研究采用的是消防灭火情境(Networked Fire Chief),Porck 等则采用领导力发展练习(Leadership Development Exercise)。此外,Julia 等从微观视角探讨了单元团队认同在多团队协作与消极事件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对军队式管理的多团队和民主式管理的多团队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信任、沟通、心智模型是多团队协作的核心,多团队绩效受多团队协作与所发生的消极事件关系的影响,显著的单元团队认同会强化这种关系。总体来看,当前研究对多团队认同与多团队绩效的关系还存在争议,未来研究还需进一步探索在何种条件下多团队认同与多团队绩效存在这种差异。

2.风险偏好、交互记忆系统、共享心智模型和凝聚力与多团队绩效的关系

Lanaj等通过领导力培训课程招募1288名美国空军军官组成了92个多团队系统,每个多团队系统包含14名空军军官,根据计算机模拟实验研究结果发现,领导者和单元团队对风险偏好存在分歧将会激发多团队系统产生更多的抱负行为,进而对多团队绩效产生积极影响,而领导者和单元团队对风险偏好持相同看法则会削弱多团队系统的抱负行为,进而对多团队绩效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还证实了领导者和单元团队对风险偏好存在分歧的收益会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Lanaj等在2013年和2018年分两次采用模拟实验法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第一次分析关注的是多团队任务特征,考察分散计划和抱负行为、绩效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第二次分析关注的是多团队的认知特征,考察风险偏好差异和抱负行为、绩效间的关系。两次递进式研究均证实了抱负行为在多团队系统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关系间的重要作用。

Olabisi 等建构了交互记忆系统和团队内/团队间协作的循环模型,并识别了影响这一关系的三个因素:团队拥有高水平的交互记忆系统;边界管理者内嵌于知识交换网络;边界管理者拥有专业和互补的知识能改善团队的交互记忆系统。在凝聚力方面,DiRosa 等以美国陆军为研究对象,发现团队内凝聚力程度高时,团队间凝聚力对MTS绩效具有消极影响;团队内凝聚力低时,团队间凝聚力对MTS 绩效具有积极影响;Misasi 等基于美国应急医疗服务多团队系统案例,分析了该多团队系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对病人数量及他们的位置缺乏精确估计,缺乏建构心智模型的环境,无时间和资源去思考,缺少沟通导致药物处理上的错误,治疗计划选择上的争议,组织文化影响治疗计划的决策。研究指明了多团队系统在实践上的应用价值,为多团队系统在应急医疗服务方面开展多团队运作提供了指导。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多团队系统的认知体系与单个团队的认知存在一些共通性,在团队领域识别出的众多因素如共享心智模型、交互记忆系统、认同、信任和凝聚力等对多团队绩效仍然产生重要影响,但在具体作用机理上又存在一些差异。在团队领域,学者们多数认为团队认同、团队凝聚力等对团队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然而在多团队领域这些因素与多团队绩效的关系存在争议,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相比单个团队,多团队系统的认知具有阶段性、层次性、动态性的特点。此外,现有热点集中在多团队系统的认知体系上,未涉及多团队系统的情感模型,这可能是由于多团队系统的组建具有临时性和分散性等特点,不易产生情感,然而在有些极端条件下,如铁路中断和火灾救援中,单元团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这种情绪上的差异是否会对多团队绩效造成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经过19年的发展,多团队系统研究已取得巨大进展。具体而言,多团队系统的概念和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作为一种新的团队理论,多团队系统理论在组织行为学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同时,多团队系统的实证分析范围愈加宽广,多团队系统作为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在医护、应急救援、航空航天、财政服务领域都得到了深度探讨。多团队系统的应用价值和影响得到多个学科重视,其内在机理也得到深入研究。当然,当前多团队系统理论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标准、稳定的测量工具。当前多团队系统的许多测量工具多以沿用团队理论的测量工具为主,尚未开发出多团队系统自己的测量工具,有效性也未得到专业检验,对分析结果的效度产生较大影响。(2)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美国的学者主要采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法,而其他国家的学者则多采用案例研究法、扎根理论等进行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法虽然已经有学者进行尝试研究,但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及完善。(3)已有研究多局限在多团队系统内两层次的分析上,未考虑到多团队系统与组织、社会的关系。为此本文认为为了提升多团队系统的应用价值,有必要在组织系统中考察多团队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4)研究视角有待丰富。当前,学者们对多团队系统的研究主要从边界管理、协作、认同理论等视角展开。

然而,隶属于多团队系统的成员性格更加多样和复杂,因此,有必要丰富多团队系统的研究视角。例如尝试从多团队的情绪、情感角度出发,进一步扩展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上的分析对我国MTS相关研究带来以下启示:

(1)丰富多团队系统理论的研究方法。中国的多团队系统理论研究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大多使用结构方程建模、问卷调查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使用较少,未来需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多团队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价值。同时多团队系统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大型网络系统,因此,可以考虑数学建模、仿真、动态网络分析等方法在多团队系统中的应用。(2)实施多团队系统在组织层次的研究。如探讨多团队协作与组织创造力、组织敏捷性等的关系。此外,还可以比较多团队领导力与同一变量在不同层次上的关系差异。(3)拓展中国情境下多团队系统的实证范围和内容。当前,中国正大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后,很多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制造节能减排增强。人力资源是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创新的重要条件,探讨如何提高制造企业多团队凝聚力以及多团队凝聚力与多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此外,应对突发事件是多团队系统应用的主要领域,近年随着全球变暖加快、恐怖袭击增多、非常规突发事件频发,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如何消除应急救援情境下的救援协作阻碍,提升救援绩效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4)拓宽多团队理论研究视角。有学者指出,多团队系统可看作一个由不同交互模式构成的多团队网络,从社会网络视角可以探测多种真实情境下多团队系统的整体网络特征对多团队绩效的影响。近年国际上已开始出现从社会网络视角探讨多团队系统,国内目前还未发现将社会网络分析应用到MTS的研究,未来可尝试开发在应急管理或医疗情境下社会网络理论在多团队系统中的应用。此外,多团队系统在面临应急复杂任务时会出现各种压力和负面情绪,沟通不顺畅的时候也会对其他团队产生一些不满,这种情绪特征会对多团队协作和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降低消极情绪,激发团队的积极情绪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将多团队系统理论与情感事件理论、情绪调节理论相结合,探讨多团队成员情绪、情感的相关课题。

猜你喜欢
协作系统研究
Smartflower POP 一体式光伏系统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WJ-700无人机系统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基于PowerPC+FPGA显示系统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