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亚萍
(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商丘 476000)
急性脑梗死通常起病突然,进展迅速,多发于中老年人群[1]。溶栓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手段,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为近年来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助于降低脑缺血程度,改善预后[2]。为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本研究探讨rt-PA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5~77岁,平均(59.86±3.04)岁;糖尿病史5例,高血压史30例,脑梗死史4例,心房颤动史1例;椎-基底动脉梗死13例,颈内动脉梗死27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6岁,平均(59.82±3.07)岁;糖尿病史4例,高血压史31例,脑梗死史3例,心房颤动史2例;椎-基底动脉梗死13例,颈内动脉梗死27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1)经MRI、CT等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2)于发病后3 h内入院治疗;(3)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超过1 h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无缓解倾向;(4)无精神类疾病及认知障碍、意识障碍。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不全者;(2)过敏体质者;(3)入组前应用抗凝药物治疗者;(4)全身活动性出血患者;(5)血糖过高未进行有效控制者;(6)颅内出血及严重头部创伤患者;(7)因癫痫等疾病所引发的神经功能缺损者。
1.3 治疗方法在入院24 h内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司匹林(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4039)口服,每次100 mg,每日1次,口服6 d。给予观察组患者rt-PA(山东阿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70023)溶栓治疗,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首先在1 min内静脉注射总剂量的10%,剩余剂量于1 h内静脉滴注,用药期间进行心电监护,确保患者血压、血糖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若出现病情恶化倾向则立即停止治疗。溶栓后给予观察组患者阿司匹林治疗,用法用量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1)神经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3]于治疗前1 d、治疗6 d后评估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总分0~45分,分值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比。(2)随访3个月,统计血管再通、死亡等发生情况。
2.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P<0.05。
2.2 血管再通率和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管再通率较高,死亡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管再通率和死亡率比较[n(%)]
急性脑梗死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氧坏死。若未及时对急性脑梗死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将导致脑梗死面积扩大[4]。
阿司匹林属于抗血小板药物,可保护血管,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效果较好,可分布于全身组织,但难以达到溶栓的效果,无法及时恢复脑血流[5]。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 NIHSS评分较低,血管再通率较高,死亡人数较少。这表明采用rt-PA溶栓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利于帮助患者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死亡风险。rt-PA为第2代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进行选择性结合,进而促进纤溶酶原向纤溶酶转化,能够产生溶解血栓的效果。rt-PA对纤溶及全身抗凝功能的影响均较小。但rt-PA溶栓会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等,极易导致血液外渗并进入脑实质。rt-PA溶栓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能够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还可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事件的发生[6]。
综上所述,采用rt-PA溶栓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死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