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奎
(通辽市科尔沁区木里图镇中心卫生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
阑尾炎是临床外科常见病,高发于青少年群体,症状为右下腹疼痛和体温升高等,其发病率较高,多采用手术治疗[1]。传统术式的创伤性大,术中出血量多,易导致术后瘢痕,疗效欠佳。SIA是其最佳术式,可保证手术疗效。本研究主体来院治疗的64例阑尾炎患者,旨在探究该术式的治疗效果。
主体为来院治疗的64例阑尾炎患者,分A组和B组,均32例。其中,A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19~57岁,平均(32.15±0.48)岁;发病时间为17~47 h,平均(28.65±0.75)h。B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18~56岁,平均(32.27±0.34)岁;发病时间为14~49 h,平均(28.76±0.88)h。比较并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的方法选用常规术式:确定切口位置为右下腹,长度为6~7 cm,将阑尾切除后,用4号线有效缝合切口,术后加强护理。
A组的方法选用SIA:术前行硬膜外麻醉处理,嘱患者取平卧位,消毒术区,确定切口位置,即麦氏点显著或疼痛部位,于B超指导下完成手术,切口长度应介于3~4 cm。术中逐层切开右下腹皮肤组织,入腹腔后确定阑尾位置,用纱布吸净周围脓液,直到其完全去除,外翻腹膜于保护巾上,使用拉钩将腹膜牵开,确定阑尾病变位置,将其提拉至切口以外。用阑尾钳将阑尾钳夹,阑尾血管与系膜用缝扎或双重结扎法缝合,将阑尾显露系膜提出,顺行将阑尾切除,进行有效结扎。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清理切口。若阑尾根部伴有穿孔或脓肿症状,应用纱布吸干脓液,若腹腔内积存较多脓液,需使用引流管除掉脓液,经7号线平行缝合。术后,及时处理脂肪组织的污染部分,行抗感染治疗。
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切口长度等治疗指标;遗留瘢痕与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情况。
A组的治疗指标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对比治疗指标[±s]
表1 对比治疗指标[±s]
分组 例数 术后恢复时间(d) 切口长度(cm)A组 32 4.15±0.65 3.24±0.27 B组 32 6.14±0.57 6.52±0.29 t-13.021 46.827 P-0.000 0.000
A组中,出现1例(3.13%)切口感染,1例(3.13%)遗留瘢痕,并发症率为6.25%(2/32);B组中,出现3例(9.38%)切口感染,5例(15.63%)遗留瘢痕,并发症率为25.00%(8/32)(x2=4.267,P=0.039)。
阑尾炎包括慢性与急性炎症,前者需要尽早诊断与治疗,后者起病急,穿孔率高,需要立即手术。其病理表现为阑尾肿胀与充血,黏膜上伴有小出血点和溃疡点,并流出少量浆膜,壁内伴有水肿症状,腔内积存混浊渗出液。其常规术式为传统切除术、腹腔镜切除术和SIA,传统切除术操作技术成熟,手术注意事项较少,成功率高。但其切口大,术后恢复时间长,易导致术后瘢痕等并发症。腹腔镜切除术的切口较小,利于术后恢复,但其对设备仪器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操作者熟练掌握仪器用法和腹腔内解剖结构,操作难度较大。且治疗费用高,难以在基层医院普及。SIA的治疗优势是手术切口小,长度为2~4 cm,不会形成明显瘢痕,且不会对腹腔内脏器造成损伤。其不对皮肤组织造成明显损害,切口愈合快,且不会因腹腔粘连导致肠梗阻。其治疗费用较低,可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者的心理与经济负担。切口缝合线采用可吸收丝线,无需拆线,可减轻治疗痛苦,且不会导致切口感染。但其操作较困难,对技术要求较高,且术中应及时止血,避免发生出血情况,注意保护腹腔脏器,预防并发症。
结果为:A组的治疗指标优于B组;并发症率(6.25%)低于B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同吕红强[2]等研究相符。可见,SIA不对患者机体造成明显损伤,治疗安全性高,可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