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娟,谭文芳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
作为临床中较常见的高血糖代谢性疾病,糖尿病主要发病机制为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患者还会出现组织病变和各种功能障碍[2]。胰岛素针剂虽具有见效快、简单快捷等特点,但使用不规范使用或不换胰岛素针头也会影响治疗效果、造成感染。本次选取我科室70例糖尿病患者,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分析其效果,并汇总结局如下。
纳入本科室2018年05月~2019年05月接收的糖尿病患者(n=70)展开研究,分为2组(教育方案),35例样本/组。对照组:男(n=19)、女(n=16);年龄61~77岁,平均:68.90±4.56岁;病程4~15年,平均:8.57±3.88年;观察组:男(n=20)、女(n=15);年龄62~79岁,平均:69.00±4.74岁;病程5~17年,平均:8.95±4.00年。2组患者各项基本治疗经过比对,结果均呈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许可。
纳入标准:①符合WHO对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年龄在60岁以上,病程在4年以上的患者;③知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参与者及家属均签订相关协议书。
排除标准:①具有精神、认知障碍,无法正常交流的患者;②存在重要器官障碍或病变的患者;③依从性极差的患者。
对照组:向患者开展常规教育即可。
观察组:以对照组为基础,实施健康教育,主要为:(1)疾病教育: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危害、治疗等内容,在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度的前提下,唤起患者对自我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治疗的配合度。邀请知名专家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疑惑。(2)治疗教育:告知患者药物治疗对疾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授患者正确注射胰岛素的方法,通过视频展示的方式告知患者过渡重复使用胰岛素注射剂针头的不良后果,叮嘱患者定期更换针头。(3)建立护理档案:记录患者的血糖情况、生活习惯,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加强健康教育。
①统计2组患者教育前后血糖(FBG、2hPBG、HbA1c)情况;
②统计2组患者教育后依从性情况,判定标准[3],依从:接受教育后主动定期更换针头;一般依从:在护理人员的叮嘱之下配合更换;不依从:患者检查重复使用针头。总依从率(%)=[依从例数+一般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教育前2组患者血糖情况基本一致,经过教育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均低于对照组。t检验结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2组患者教育前后血糖比对(±s)
表1 2组患者教育前后血糖比对(±s)
组名 例数(n) FBG(mmol/L) 2hPBG(mmol/L) HbA1c(%)教育前 教育后 教育前 教育后 教育前 教育后对照组 35 9.53±1.37 8.31±1.02 12.31±2.05 9.77±1.78 9.37±1.19 7.45±1.39观察组 35 9.49±1.29 6.86±1.22 12.11±2.75 7.64±1.39 8.88±1.20 6.79±1.21 t-0.126 5.394 0.345 5.580 1.715 2.119 P-0.900 0.001 0.731 0.001 0.091 0.038
经过教育,对照组中21例(60.00%)患者更换针头依从,观察组中共31例(88.57%)。x2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2组患者更换针头依从性比对[n(%)]
药物治疗是控制糖尿病最快、最直接的方式,胰岛素即为常用注射药物,胰岛素注射剂以其方便携带、操作简单、见效快、无痛苦等优点,在糖尿病患者中广泛被接受[4]。但使用不当也会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就如针头的使用问题,一次性针头往往严禁重复使用,防止造成感染,但大多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会反复使用,不仅对血糖的控制效果造成了影响,还会因感染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5]。
以往的常规健康教育,效果大多不够理想,为了提高患者更换针头的依从性,该次研究通过健康教育,系统化、规范化地对患者展开教育工作,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宣讲,同时建立档案,通过随访加强教育的效果,监控患者的血糖变化[6]。本实验将接受常规教育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纳入观察组,经过一定时期的管理,比对分析结局,从文中的数据可知,观察组患者FBG(6.86±1.22)mmol/L、FBG(7.64±1.39)mmol/L、HbA1c(6.79±1.21)% 均由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更换胰岛素注射剂针头依从率88.57%,对照组依从率60.00%;组间数据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由上所述,糖尿病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对胰岛素注射针头更换的依从性大大提高,血糖也由此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值得大力推行该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