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忆云
摘 要:阅读教学关注“留白”,营造积极主动的求知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心理状态,激发思维的碰撞,擦出思维的火花,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留白 阅读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0.010
阅读教学是动态过程,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实现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阅读教学通过“留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用所思所虑所获来填补思维的空白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认识和实践,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潜,其本质就是主动建构,注重创造性的阅读,注重否定与批判,注重借鉴与超越,并在探索生活中建立感性的价值理念,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为阅读教学营造出动静相生、张弛有度的理想效果。
一、关注目标留白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师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结构,估计潜在发展水平,借助目标留白提供引导的路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相应层次或阶段的具体目标,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阅读,让学生开拓思维,积极思考,从而将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确定在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达到最高发展水平。
教师根据导学案呈现的自学情况,适当留白,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理、筛选、分析,制订“非指示性教学目标”。例如:⑴我预习:你在字词理解上有哪些积累?关于作家作品你知道哪些信息?请制作信息小卡片。⑵我巩固:你对本文的内容理解、主题把握、结构形式、语言特点等,有什么独特的发现?⑶我积累: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联系实际,写下你的阅读感悟。
运用导学案的目标留白,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异,鼓励学生个性的展现与张扬,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积极地思考,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激励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课堂教学,从未知到已知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二、关注情境留白 引导学生质疑探究
要想使阅读更理性,需关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教师首先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探究,选好一个切入点。然后创设情境,为学生“架桥铺路”, 使学生有更多贮备图式去建构新的图式,在教学中沿着“曲径”,逐层“探幽”,促其对探究目标的深层感悟,使他们思路畅通,跳出“旧框”,敢于创新,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教学《五柳先生传》,可选择“不”这个词为切入点,再链接陶渊明的生平,探究陶渊明不拘小节、不随流俗、不慕名利等高洁品性。又如《故乡》教学,中年闰土拿走了“香炉”,你是怎么看的?这是一个探究主旨的切入口。闰土的所谓“希望”,并不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是寻求一种“阿Q”式的虚幻的精神满足。不但对他的命运不能产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也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生命愉悦;作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他既是一个个体,又代表着一个群体,甚至一个阶层……关注细微之处,紧扣文眼切入,适当拓展信息,更有助于正确把握全文阅读的方向。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也就出现了很多预料不到的精彩片段。
阅读教学创设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情境,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等关键点,教师关注学生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高屋建瓴,打破思维定势,善于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逗”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他们主动地深入阅读,加强思辨与参悟,并能借助这类“留白”,形成或重构自我的精神世界。
三、关注过程留白 构建课堂灵动精彩
教学要讲究动静结合、张弛有度,一直热闹的课堂,缺乏精心思考,显得单薄、肤浅,课堂巧妙的“留白”,就是给学生的思维制造一点空白,为学生的认知、情感体验留有余地,既给学生一个缓冲,有效地调节课堂氛围,构建灵动课堂,又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课堂更有宽度与深度,更丰盈而充实,使课堂保持永久的鲜活与生动。
课堂教学过程“留白”,可以根据教学的环节进行设计:导入新课,可以先设置悬念、观看视频等激趣导入,先引起学生探索欲好奇心,促使其积极主动地进入文本研读,便于学生入境悟情。合作探究,可以质疑问难的形式让学生先思考再交流,如《老王》结尾的“愧怍”如何理解?在学生的心湖投入一粒智慧的小石子,让其激荡起层层涟漪,从而撞击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来。课堂展示,可以争议的方式唤起学生积极的思维,调动学生创造的激情,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课堂再次掀起“波澜”,生成新的精彩与高潮。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联想和回味,激起进一步探究的心理,《最后一课》后,给小弗郎士的未来作一番设计,《百草园》后,安排课外阅读《朝花夕拾》并组织读书交流会……这样的留白,在对阅读文本的回顾与升华中,真正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把更广阔的创造空间留给了课外。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空白,关注学生在预设之外的生成,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开启心智、促进思维,又使学生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促进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自我认知的情况下,实现自我建构。
四、关注情感留白 挖掘文本价值意蕴
“言有尽而意无穷”,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留有许多空白点,某些深刻启迪常常在文字背后,文字与文字、文字与世界之间,留下无尽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深入挖掘文本“留白”,探寻、扩充文本价值意蕴,引领学生对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解读、阐发与评价,把文本内容、情感和审美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与文本、作者、人物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对话,品评他人的是非对错,感受他人的悲欢离合,体味生活的艰难与美好,领悟生命的真谛。
例如《背影》教学,可以有这样几次如“剥笋”般的四问,进行层层挖掘。
一问:文中四次写到“我流泪”,我为什么流泪?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地爬月台,感受到“父爱如山”,这是文本中比较好理解的主题。二问:文中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经很多年了”,为什么不相见?链接有关朱自清的资料,了解到作者与父亲的关系其实并没有那么和谐,很多时候是作者并不愿意见到父亲,有意回避。那么,“我流泪”的内涵就比较复杂了。三问:父亲在信里写到“惟膀子疼痛利害…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只是“膀子疼痛利害”,为什么父亲就觉得“大去之期不远”?是否夸张?还是说明父亲真的老了,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斗志与精神。四问:结尾“我读到此,泪光晶莹”,为什么流泪呢?原來是儿子心目中一直那么高大伟岸的父亲,终究是老了,动作已那么艰难,意志也那么消沉,想到此,油然而生一种人到暮年的感慨,世事难料,垂垂老矣的父亲,怎么不叫人想起来就潸然泪下?这样的层层追问,对文本的留白进行深入挖掘,使阅读课堂高潮迭起,主题不断深化与升华。
阅读教学中善于捕捉信息与情节的空白点来巧妙设计,层层追问,开拓文字与生活、自然、文化交互的多重空间,引导学生用独特的生活经验去“补白”,并进行拓展和升华,挖掘作品的深层意蕴,这个过程扩大了“自由阐释空间”,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探究性阅读更加丰富多彩,能逐步达到左右逢源而凝练厚重的境界,学生的学习也会更有文化味和创造性。
五、关注体验留白 提升课堂开放生成
閱读教学,既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作品的价值取向,也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悟与创新。课堂是师生多向、开放、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找准凝集点,捕捉课堂生成契机,灵活地变换角度,让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挖掘文本“留白”,探寻、扩充文本价值意蕴。这样便使作品拥有了无穷的韵味和恒久的生命力。
例如教学《猫》,请学生分别介绍三只小猫。有学生用第一人称介绍,然后,课堂上有新的生成,有个学生居然是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分别介绍三只猫,很有创意。继续生成,有个学生,从“芙蓉鸟”的角度介绍第三只猫,更有创意。尤其第三只猫的造型极为成功,有助于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又如《孔乙己》教学,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因为“你”的加入,让学生跟文本中的人物有了联系,从更完整的意义上解读人物。于是,有学生说:“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如果混同了生活中的角色,就注定会成为悲剧角色,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因为他好喝懒做,还在于他只是现实社会中一个出身卑微的小人物。”学生不再把人物的不幸仅仅聚焦于他的迂腐和清高的人性弱点,认识到他的悲剧在于吃人的制度本身,提高了思维的含金量。
关注学生的体验诠释“留白”艺术,很多新的生成都碰撞出审美的火花,信息的捕捉与重建,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拓宽教学内容,推进课堂教学鲜活资源的生成。学生从多个层面解读人物,把握主题,让人物成为一个多元的、立体的形象,并以人物为基点,凸显深刻广泛的社会问题,既开阔视野,拓展阅读的广度,又培养社会关注度,拓展阅读的深度。
六、关注方式留白 激活文本创新解读
经典的阅读内容都有无穷魅力,如果能适时关注教学方式的“留白”,抛出一些“虚拟性”的问题,假设某些情节,提供新颖的思维角度,可以激活学生对原作的个性化解读。如用“替换式”,换一个人称,换一种构思;或用“延伸式”,续写或补写作品中留白的部分;用“演绎式”,运用独特的方式编写或展示文本……这些“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崭新的思维平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语文创新阅读带来的无限乐趣。
例如《孔乙己》,看到他在酒店被众人嘲笑的那一幕,可以作这样的假设:如果这时不是孔乙己而是闰土或阿长,那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以此带出对这几个人物的比较,学生当然更有兴趣。又如《石壕吏》:请展开想象,填补差吏在“听妇前致词”中的质问。有学生模仿差吏的“怒”陈述,有学生则以诗人的角度陈述,也有学生以“媳”偷听到的角度陈述,课堂展示丰富多彩,大家对差吏的形象描述得活灵活现,使整个故事更加充实,也使主题更加突出。《皇帝的新装》的教学后,有学生模仿骗子的口吻将故事新编了,有学生还编排了课本剧,居然是用“萧山方言版”,“小演员们”有板有眼的,课堂上欢声笑语不断,学生想象力无限驰骋。
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带着自己的体验、情感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向,流畅地输出自己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展望。教学方式的留白,让学生充分享受语文课堂的乐趣,再让教学向生活回归,推动了课堂资源的过程生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逐渐培养和完善。富有创意的设计,提高了学生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及运用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关注技能留白 优化学生自我评价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关注生活化的语文资源,尝试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可指导教学活动顺利有序地开展。中学生渴望得到肯定,更渴望得到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评价应该有分析、有评判,对正确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引导其找出证据,提升其价值,完善其表达;对不正确的回答,在肯定其勇气和主动性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所在和解决的办法,从而促进学生参与行为的优化、提升。
例如课堂阅读教学结束后,安排一定的拓展学习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定方式进行归结并展示,展示方式主要包括:简报编报、课件、赏析文章、诗歌、小品、课本剧等。然后让学生对自己在阅读活动中所表现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进行评价,并自由选择一定方式进行展示。评价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参与度、收获与提高情况;对资料的查找、筛选、处理、运用的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辨证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团结协作与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探究学习的乐趣及主动探究问题的兴趣等等。针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交际能力、综合能力、创造思维、可行设计、反思能力,给予评价标准的参考,学生可自由选择做定性或者定量评价,也可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互评。
绝大多数学生以直观展示及表演进行评判。学生总结比较详细,但缺乏深度与广度,大多谈收获,不谈及应引起注意的地方,也没有提出优化建议。学生大多选择了图文结合的简报和编报,或者是课件,也有极个别学习层次稍高些的学生写出了高质量的赏析文章,其他的如诗歌创作、小品创作、课本剧等没有学生尝试,从方式上也留下了很多空白点,有待于今后的实践中进行引导和强化。
无话处皆成妙境,阅读教学关注“留白”,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也赋予阅读课以更多的人文气息和创新精神。当然,由于阅读主体的不确定性、课堂阅读的线性和散点性特点,“留白点”的设计、过程设计的层次和梯度等,都应尽量体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留给学生“反刍”“消化”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使阅读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朱万里《留白中生成智慧》,《新课程导学》2015年第8期。
[2] 梁美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留白”艺术》,《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2期。
[3] 曹小云《也谈留白艺术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课堂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