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

2020-06-01 16:00杨芳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小学语文

杨芳平

摘 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环节,对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的不断改革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并创新提问的形式与方法,通过有效提问来引起学生对具体问题的深层思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寻得正确的答案,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灵活,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堂提问 小学语文 有效实施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24

由于大部分教师依旧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和限制,一味地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的知识,过于突出自身的“讲”,课堂上提问的次数太少,也未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问题的空间与机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这种“我讲你听”的模式阻碍了小学生语文思维的有效培养和发展。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教师应该将以往独断、权威的角色向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进行转变,注重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具体问题展开思考与分析,使学生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思路,最终找出正确的答案,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有效实施课堂提问对学生培养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给学生留出提出质疑的空间与机会,转变以往一人独断、一人主导的角色,使学生从以往被动的接受者向问题的发现者进行转变,以此来增强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体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心探索新知的欲望。这种强烈的欲望能够推动学生对新授文本展开更加热情地探索,从而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让学生结合以往的相关经验对于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地建构和分析,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获取正确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增强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有效实施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向学生抛出简单的、无意义的问题如“这是什么?”,尽可能地结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提高问题的难度,询问学生“这是为什么?”、“这要怎么解决?”。充分地发挥学生内部的创造力,问题是产生新方法的来源,若没有问题,那何谈创新,只有让学生多去思考“为什么”,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激起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这种思维可以使小学生逐渐突破以往思维定势的影响和束缚,有利于学生摆脱对教材的依赖性,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3.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因材施教,推动学生的共同进步

课堂上每位学生的回答不仅清晰地反映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情况,而且也体现了学生原有的学习水平以及他们的学习状态等,依据学生的具体回答教师能够把握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同层次的语文基础和认知程度,从而才能“因材施教”。因此,通过有效的实施提问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因材施教,便于教师准确地掌握每位学生的知识盲区,从而有差异地、有层次地展开教学,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使他们能够有问题可思考,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逐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推动全班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策略

1.让课堂提问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准确地把握当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问题,以此来降低学生对新授课文的陌生程度,既有利于调动学生以往的认知经验,也有利于激起学生内心探究相关问题的欲望。因此,教师要让课文提问生活化,让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效地結合到一起,这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连接,从而引起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好奇与质疑,使学生联系以往的经验对问题展开自主地建构和探究,激发他们内心的热情。

例如,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时就结合了生活中常见的天气问题想学生进行提问。师:同学们喜欢雨吗?你们见过的雨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此来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学生甲说:我见过夏天非常狂暴的雨,那雨来势汹汹,极为热烈地冲刷着整片大地。然后教师结合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继续设置疑问,师:那你们见过秋天的雨吗?有人说它是一把钥匙,这是为何?这一问题充分地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与质疑,既让学生初步把握了本篇课文的描写对象——秋天的雨,也激发了他们内心的探究欲。

2.留出时间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提问环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尽可能地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来思考相应问题,不能直接将答案说出,这不仅会磨灭学生思考的热情,而且还会抑制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不能催促学生快速作答,这回导致学生短时间内回答不上来,进而产生尴尬、自别的心理。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能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路,使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锻炼,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就给学生留出了三五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在学习或生活中听到不同任课老师对自己极端的评价,会作何感想?”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在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问题带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学生乙:当老师给予我赞扬、夸奖我时,我不能太得意忘形,不能骄傲;当老师批评我、否定我的成果时,我也不能太悲伤,不能气馁……通过自己的思考学生产生了独特的见解,逐步获得了积极的感悟,同时形成了较强的问题意识。

3.抓住时机进行评价,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能置之不理,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不被教师重视的挫败感,逐渐减轻他们今后回答问题的热情,也不能轻易地批评和辱骂,这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因此,教师要抓住恰当的时机,对每位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评价,尽可能地采用激励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获得肯定的愉悦感,从而提升他们参与后续提问活动的热情,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后的成功体验。

例如,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就寻得了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了肯定性的评价。大部分同学都认为乌鸦总是喝不到水的原因是因为瓶子的口太狭小了,导致乌鸦的嘴巴很难伸进去喝水。而学生丙对这个问题有不一样的回答,丙:是因为它的嘴巴太大了,所以伸不到瓶子的里面去,自然就无法够到水喝。当时课堂上爆发出一阵哄笑声,他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教师及时地给予了评价,师:你没有按照大家的想法去思考,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想到了答案,这正是值得表扬的地方!这名学生带着满满的喜悦坐到了座位上,可见教师的评价增强了学生内心的成功体验。

4.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活化学生语文思维

教师要改变以往独断、权威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地提出质疑,对此师生共同展开探究,这样能够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使得语文课堂变得丰富起来,从而转变学生以往对语文课的消极态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心中的质疑,并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去,通过学生的共同努力来解决难题,以此来使学生的语文思维变得越来越活化,还有利于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创造性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彩那天》时就鼓励班上的学生踊跃地提出自己内心的质疑。学生丁:有人中了大奖会很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可是为何还会有人中奖之后感觉忧愁呢?对于学生的问题,教师并不急着告诉他答案,而是引导其他同学尝试着来替同伴解决问题。学生戊:因为文章中的父亲在中奖后遇到了道德层面的难题,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道德难题呢?……在生生质疑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够解决上一个提出的质疑,也能够提出一个更好的问题,通过解决一系列的“问题串”,能够活化学生的语文思维。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加强对课堂提问的重视,学习并运用有效的提问技巧与方法,尽可能地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的认知程度来提出问题,要让提问生活化,以此来降低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畏惧感,勾起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地建构和思索,充分地激发他们内心的探究欲,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内心的质疑,通过师生质疑、生生探究共同解决难题,最终使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越来越活化。

参考文献:

[1] 郝本信《淺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教育观察》2017年第24期。

[2] 杨倩《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年第12期。

[3] 金玲玲《思之始,学之端——浅析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小学语文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