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欺凌的界定、特点及危害辨析

2020-06-01 18:40龚超刘林娇
文存阅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界定危害特点

龚超 刘林娇

摘要: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网络欺凌提供了平台。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重新审视了网络欺凌的内涵,并就传统欺凌做出比较,分析了网络欺凌的特点,阐述了网络欺凌的危害。

关键词:网络欺凌;界定;特点;危害

互联网的发展悄然改变这个世界,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影响着每个行业的发展,甚至每个人的生活。层出不穷的社交网络平台便是互联网对生活影响的一个缩影。通过社交网络平台,一方面增加了交流信息,获取资讯的渠道,另一方面改变了人际交往模式。

2019年8月,中國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高达8.54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就高达8.47亿,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1%。从网民年龄结构看,10-39岁网民数量占比65.1%,其中,20-29岁更是网民主力军,达24.6%。从网民职业结构分析,学生群体在全国网民群体中占比高达26.0%。互联网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部分消极影响,如网络欺凌。

一、重新审视网络欺凌

1.网络欺凌界定

由于网络欺凌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研究者对网络欺凌的理解不一。有研究者认为只要在网络上故意使别人尴尬就是网络欺凌,也有研究者认为借助网络故意的、持续的、反复的伤害他人才是网络欺凌。

不难发现,研究者对网络欺凌的界定和传统欺凌的概念基本一致,只不过是借助于网络途径实现。虽然网络欺凌是传统欺凌的表现方式之一,但是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我们对网络欺凌的理解需要更多不同视角。

(1)从客观结果审视网络欺凌

2018年8月,四川德阳的安医生和两个13岁男生在游泳池中发生了冲突,双方的处理方式欠稳妥导致冲突升级。男孩家长将泳池视频片段发到网上,网络舆论不断发酵,女医生遭到人肉搜索,最终不堪压力选择了自杀。在这个事件中,网友们主观上并不是想看到这样的结果,只是受到信息的不对称的影响,对当时发生的事情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主观上并不愿意看到安医生选择这么极端的方式处理,但是最终的结果客观上直接导致了事件的发生。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发现,网络欺凌不仅要看主观意图,还需要看到客观上的结果是否给对方造成伤害为标准。

(2)从网络传播特点审视网络欺凌

传统意义理解的网络欺凌一般都有反复持续的欺凌为主要特点。网络欺凌的最大特点是以互联网为平台实施欺凌行为。互联网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网络欺凌对被欺凌者的影响就不仅局限于反复持续这一因素,还与欺凌信息传播范围有密切关系。安医生事件中,家长在网络上发布的视频片段信息在网络上大量传播,这些信息汇聚在一起,对安医生构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所以,网络欺凌信息传播范围也是界定网络欺凌的重要因素。

综合前人研究和审视网络欺凌的新视角,网络欺凌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第一,借助网络通讯工具,如社交平台或手机等;第二,主观上故意伤害意图或客观上存在伤害结果;第三,反复持续伤害或传播范围广;第四,双方力量的不均衡。

2.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比较分析

(1)关联

无论网络欺凌还是传统欺凌都违反了社会规范甚至法律,对被欺凌者都造成了伤害。网络欺凌借助了网络技术实施欺凌,这与传统欺凌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具有传统欺凌的基本特点。网络欺凌是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欺凌的发展,是传统欺凌在网络平台的一种延伸。

欺凌行为一般较隐蔽,无论是传统欺凌还是网络欺凌,都难以被发现。有研究者发现,在网络遭受欺凌的受害者,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遭受传统欺凌[1]。

(2)区别

第一,传播范围。传统欺凌大多数时候发生在比较隐蔽的地方,欺凌者在实施欺凌行为时会有意识减少影响,一般所选择地点过往行人较少,传播范围有限。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信息交流可以在全球迅速传播。网络欺凌以网络平台为媒介,传播范围非常广,传播速度非常快。只要有网络的地方,网络欺凌都可能肆意传播。

第二,表现形式。传统欺凌主要表现为以语言侮辱、取外号为主的言语欺凌、以人身攻击为主的身体欺凌和关系孤立、排斥为主的关系欺凌等三种方式。

网络欺凌借助信息技术,主要表现为在网络上骂人、发送攻击性信息、挖掘个人隐私并在网上扩散、踢出群聊或孤立不理会和网络上威胁等方式。

第三,重复持续。重复持续发生是传统欺凌的一个典型特征。欺凌者会反复持续对被欺凌者施加欺凌行为,对被欺凌者造成严重身心伤害。

网络欺凌在重复持续性特征上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网络传播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网络欺凌不再是单纯的由某一个欺凌者重复持续施加欺凌行为,欺凌信息在网络上传播范围直接影响到被欺凌的身心健康,由不同的网络传播者构成了重复持续伤害。

二、网络欺凌的特点

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区别在于借助了网络平台,网络欺凌的特点来源于网络的隐蔽性、匿名性、自由性等特征。

1.网络欺凌的隐蔽性。网络欺凌的隐蔽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对于欺凌者而言,他们认为无需担心承担太多欺凌后果,躲在网络背后,别人不一定知道自己是谁,实施了欺凌行为的风险较小,正是基于这种想法,网络欺凌者更加肆无忌惮。对于被欺凌者而言,他们不知道是谁在网络另一端攻击自己,不知道谣言是谁发出,只能靠自己猜测,更易增加被欺凌者的心理压力。

2.网络欺凌的高发性

网络技术的发达给生活带来便利同时,也为网络欺凌提供了“肥沃土壤”。手机电脑的普及为网络欺凌提供了可能性。英国对1024名11-16岁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英国每5个孩子里就有1个曾受到网络欺凌[2]。香港在2009年对2891名中学生网络欺凌的调查,结果发现网络被欺凌者占30.2%,网络欺凌者占22.0%[3]。实际上,参与过网络欺凌的人数可能比调查的数据还要高,因为虽然调查是匿名性质的,但是对于部分被调查对象而言,他们一般不愿意面对和谈及此类伤心话题。

3.网络欺凌的无边界性

无边界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网络无边界、欺凌行为无边界。网络无边界主要表现为互联网传播范围广,欺凌行为扩散领域越大,对被欺凌者的伤害越大。欺凌行为无边界主要表现为欺凌者不能体会和直接感受到网络上实施欺凌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和负面影响,这更加会导致欺凌者的欺凌行为无所顾虑,更加放纵欺凌行为的发生。

三、网络欺凌的危害

相比传统欺凌,研究者普遍认为网络欺凌的危害更大。因为网络欺凌的隐蔽特点造成欺凌者攻击行为更肆无忌惮,网络欺凌的高发性特点造成被欺凌者的人数较多,网络欺凌的无边界性特点造成欺凌的后果更严重。

1.网络欺凌产生的危害久远。由于网络平台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影响,网络欺凌信息在短时间内在网络上被任意传播和扩散,受众人数众多,尤其是被欺凌者身边的朋友圈知道事件后,对被欺凌者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网络上还有一群围观者,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会加入欺凌的行列,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对被欺凌者造成更加大的伤害。相比电子邮件,网络欺凌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对被欺凌者所造成的伤害更为严重,因为视频或图片的信息更为具体详细,对被欺凌者的处境更为不利。

2.网络欺凌的危害更多表现为心理层面。相比传统欺凌更多伴随着身体伤害,网络欺凌主要表现为心理伤害。心理伤害主要表现为恐惧、惊慌、焦虑、痛苦、悲伤和抑郁等情绪,出现恶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生活无意义、学习工作无动力等身心躯体障碍,严重者可能会产生自我伤害(自残)或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等行为。网络欺凌不仅地被欺凌者有心理影响,对于欺凌者而言,也会产生心理影响。网络欺凌可能导致欺凌者自我约束能力下降、脾气暴躁,甚至产生偏执型人格。

3.网络欺凌的处理更复杂。传统欺凌虽然也会选择较偏僻的地方,但是随着天网工程的完善和监控技术的发展,传统欺凌被发现的概念相对比较大。网络欺凌一般比较隐蔽,欺凌者可以借助网络外衣虚构身份和名字,通过各种虚假信息伪装自己,以达到实施欺凌行为的真实意图。网络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直接导致网络欺凌难以被发现。有些被欺凌者或由于不敢求救或羞于表达或出于自身利益保护,不会主动暴露出被欺凌事件。这增加了网络欺凌处理的难度。

四、结语

处于信息化的时代,各类自媒体平台蓬勃发展,人们交流沟通变得快捷高效,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网络欺凌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带来的新问题,虽然传统欺凌一直存在,但是网络欺凌并非传统欺凌在网络上的拓展和时空上的延伸[4]。所以,再审视网络欺凌的内涵、分析网络欺凌的特点、阐述网络欺凌的危害就有了一定的必要性和与时俱进的意义[5]。

目前,无论从学术调查还是新闻报道分析,不难看出,网络欺凌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不小的比例。虽然国家相关部委在近几年连续密集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是,我们还需要从社会生态学角度从社会层面、家庭和学校和个人等整个系统联合起来,共同发力,才能有效预防网络欺凌的发生,减少网络欺凌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Schneider,S.k,O Donnell,L,Stueve,A.,&Coulter,R W.Cyberbullying,School Bullying,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a Regional Census of High School Students.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02(1),2012.pp.171—177. )

[2]One in five children bullied online, says NSPCC survey. BBC http://www. bbc. co.uk/news/uk -23654329.11 August 2013.

[3]魏美梅,陳瑞贞,赵慧芹.香港中学生网上欺凌研究[R].香港:香港青年协会,2010.

[4]方伟.对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欺凌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9(16):107-111.

[5]彭焕萍,刘念念.“网络欺凌”的内涵延展与再界定[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12):23-26.

作者简介:

龚超,男,江西高安人,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

刘林娇,女,江西泰和人,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

课题项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一般课题(17YB344)。

猜你喜欢
界定危害特点
外语学习中的自我界定
议论文概念界定的几个问题
喝饮料的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高血压界定范围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试论装饰雕塑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