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申厚 倪李鹏
【摘 要】路网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支路和小血管。它的安全平稳运行关系到民生。推进“互联网+”智能路网建设,以思维网络化、要素网络化、业务协同化、智能监管化、精细化运营、市场化服务为发展目标,因此,创建适合本地特色的智能公共道路管理系统是未来道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结合某市国省干线改扩建工程,同步推进智能道路建设,为城市路网安全平稳运行提供更加高效科学的支撑。将建设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智能路网管理服务部门,力争成为智能路网建设和发展的领头羊,尽快取得成效,将应用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
【关键词】智慧公路;建设;智慧路网;工程 ;经济发展
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运用新技术、新技术促进结构优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双网”系统的深度融合和发展,必将影响未来交通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推进“互联网+”便捷交通促进智能交通发展实施方案》。2017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印发促进智能交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为智能交通行业发布展览提供顶级指导,鼓励政府与企业全面合作,中央和地方政府,资金和技术,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中国智能交通产业化和智能路网建设。
1.建智能公路的意义
(1)在“信息化”时代,以“网络化”思维和“用户至上”理念作为城市智能路网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公路行业要实现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和协调发展,必须站在“网络”的高度定位道路交通發展需求,必须采用“网络”的模式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落实“网络”的理念实现创新和变革,运用“网络”的方法打造最强大的智能道路网络“大脑”,以“网络”的思维,实现“互联网+”路网管理向智能路网方向的不断发展。
(2)在推进城市智能路网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完善"互联网+"慧慧城市道路网的智能路网信息管理要素和资源,其实质意义就是通过整合线上信息管理数据和线下信息管理服务,形成了信息流、服务流和资金流的"共享池",支持了多行业主体、多层次的合作发展共赢,解决了跨类型、跨行业区域、跨政府部门的互联网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构建智能城市道路网。
(3)以业务平台的集成应用为业务重点,实现"互联网+"智能城市路网综合管理平台通过业务新的理念、新技术架构在一个智能城市的广泛协同应用,实现智能城市路网综合管理各项业务与平台的集成,加快了与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融合发展,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监测和预警,安全和应急响应、道路养护、路政管理执法与决策以及政策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创新技术和应用,克服了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碎片化,互联互通和信息管理业务的协同发展等问题,促进了智能城市路网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共享、集约集成、协同一体化运营和高效综合利用。
(4)以创新为导向,拓展城市公路网精细化运营模式,建立“需求引导、信息引导、出行引导、活动便利”的出行信息服务新模式,创新公共服务模式,积极开展
2.加强城市智能路网综合管理平台
加强城市智能路网综合管理平台的组织协调,承载“联网”、“智能”的业务流程,涉及到国家公路、省道、县乡公路、农村公路等各级公路管理部门,将产生巨大的效益影响现有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必然与现有的体制和机制相冲突。建议项目建设单位正式下发文件,明确项目领导机构、项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实施方案、工作要求、任务分工、考核机制等,加强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工程,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和进度。因此,要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对运行和维护的机制,落实统一的组织、人员和对运行维护的资金来源,加强对运行和维护的保障,确保长期的运行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前沿技术在中国高速公路上的广泛应用
高分辨率遥感、北斗探测卫星高标准精度探测全球卫星定位、精准监测气象、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新一代轨道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和技术突破,为推动我国实现智慧高速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构建和城市发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高分遥感。将高分传感器直接布设于卫星或民用航空飞机上,可快速、准确地获取接近地面目标的信息和影像。目前,民用的高分空间传感器分辨率已经达到0.3米,可以精确快速识别地表面积大小为0.1平米的地物。此外,高分遥感还已经可以广泛用于对道路健康的监测,救灾,路产和交通路权的管理,地质勘探和工程的设计。
(2)北斗导航。我国的北斗定位系统已经基本形成了覆盖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组网,可以为用户提供卫星定位、授时、短报文等多种信息服务,2020年可完全覆盖亚太乃至全球。基于北斗定位系统基础信息技术增强的高精度北斗位置服务管理系统,不仅定位精度可以直接达到亚米级太空卫星和全球导航的定位精度,而且可以将北斗作为对边坡变形实时定位监测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3)道路精准气象服务。现有的道路气象服务,主要针对环境气象,其特点是范围广、精度不高,不能提供路面温度、结冰等状况。基于多源数据分析的准确天气,通过信息融合和分析,可以构建基于道路的气象预报模式,提供高速公路天气实况及极端天气预警、路况、地面温度预报等。
4.智慧公路解决方案
智慧公路解决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规划。
(1)信息采集。在信息采集方面,增加智能传感设备的布局密度,丰富采集手段,提高多源数据采集能力。在基础设施安全方面,提高路况感知能力和道路安全运行水平;适当增加路边设备布局的密度,全面应用气象传感,高清视频,车道无线通信,隧道中的伪卫星,无人机等设备设施,以提高路网的感知能力。
(2)信息传输。在信息传输方面,将通过光纤通信,超高速无线局域网(EUHT),5G,卫星通信等技术,为车联网, 车辆道路协作,智能驾驶等应用提供基础设施。
(3)数据汇聚和应用。在公路网大数据的汇聚和信息化应用发展方面,以中国云计算大数据为技术基础,汇聚了海量公路网大数据,构建了全国高速公路网大数据中心,实现各类公路网信息的汇集;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化技术,提升了公路网管理行业的精细化和管鋰水平。
(4)路网管理。在路网管理方面,实现公路管理部门、气象部门等多部门的重要运输通道运行监测相关信息的跨区域共享,建成协调有力的公路网运行监测管理平台,提升路网运行监测、应急处置等跨区域协同管理水平,推动路网运行管理一体化发展;结合“互联网+" 推进业务流程再造,构建扁平化的路网运行管理协同指挥体系,为路网管理提供更为便捷、响应快速的路网管理体系。
(5)应急处置。在综合应急事件处置指挥管理方面,综合指挥系统应用了北斗卫星地基探测功能增强、北斗卫星短报文、vast宽带卫星通信等技术,结合智能手机app卫星定位、高精度卫星地图、4g高精度视频、移动综合应急系统和指挥车等技术手段,搭建了综合高效的应急事件处置指挥救援调度的体系,实现了人员、应急指挥救援车辆的快速联动调配以及突发事件现场与应急指挥救援调度中心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联动,提升了应急指挥救援的效率。
5.总结
本文中提出了智慧高速的定义和内涵,分析了部分前沿科技在公路上的应用情况。以这个为基础,提出了融合现代科技,构建智慧高速的整体解决方案,为我国探索智慧高速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http://www.gov.cn/xinwen/2016-08/05/content_5097842. htm[EB].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 2016-08-05.
[2]张永民 . 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中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前景 [J]. 中国建设信息化,2016 (15) :62-64.
作者简介:刘申厚(1980.11--),男,山东夏津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智慧公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