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那是美的呢喃

2020-06-01 08:02卢燕华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5期
关键词:韵律英文美的

卢燕华

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适当接触一些诗歌,不仅能起到调节作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韵律感,体会语言本身带来的美。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忽略了 Rhyme time和 Song time板块的教学,这样的“取舍”不仅降低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打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谈不上让学生去感受英文诗歌的语言之美与意境之美了。

新课程理念下,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被分成了四个维度,具体到小学英语课程,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意义入手,培养学生们学习英文诗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

学习英文诗歌的意义

语言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的韵律朗朗上口,词汇简洁凝练。学习英文诗歌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更能培养学生对英语閱读的兴趣,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感受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诗歌实际上是一个对语言美的感受过程,因此,诗歌的学习也包含着审美能力的学习,并以这些能力的培养为手段反过来促进诗歌内容的学习。

本课发现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英文诗歌风格迥异,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对景生情,但大多数作品描绘的都是生活中的真、善、美。在这样的熏陶下,学生能感受到诗歌具有的人文情怀,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英文诗歌教学探讨

为了走出诗歌教学的困境,我尝试在小学中年级段学生中开展英文诗歌的教学,以下以诗歌《Where is thegreen sheep?》为例,浅谈我的教学心得。

在设计教学方案(第一稿和第二稿)时,我从谈论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导入,然后播放歌曲 Baa Baa blacksheep,使学生了解绘本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羊。在介绍 1-3段时,请学生圈出每句话中的一个关键词,并展开 Brainstorm,请学生说一说和这个词同属一类的词。在学生自主阅读 4-6段时,我列了一张表格,请学生把关键词圈出来,想一想还有哪些词和它们属于同一类并尝试造句。

在自我尝试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可是整个课堂都是老师在带着学生往前走,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缺乏对诗歌韵律美的体悟。在专家的点评和指导下,我渐渐理解了,既然是诗歌,就应该让学生去发现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观察、寻找、思考和反复诵读,点燃学生阅读的兴趣。于是,我大刀阔斧地对整个教案进行了第三次的修改:

在 Freetalk环节,通过展示具有不同特征的猫,带出了部分反义词并熟悉了绘本中的主要句型,接着通过歌曲引入本课的主人公小羊,并请学生快速浏览绘本。在重新设计 1-3段的教学时,我有意识地把重点放在诵读上,并请学生思考,每一段的哪两句话中的关键词是押韵的。拓展阶段,我出示了若干小狐狸阿狸的图片,并请学生仿写。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我请了 6位同学上台,大声读出自己写的小诗,串联在一起,变成一篇长长的诗歌。

英文诗歌教学的反思与启示这次的英文诗歌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观察——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解说,但不能全部包办。俄国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文学理论可以用来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这个问题,在他看来,陌生化使人的注意神经一直处于兴奋中,被外来的新鲜信息不断刺激,无意识注意便会得到高度集中,心理定式被不断打破或得到修正。

依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不断改进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产生观察和期待的内驱力,主动研究,进而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在第三次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翻阅绘本,朗读小诗,但是没有揭晓故事的答案。这份好奇、这份神秘一直吸引着学生,使他们饶有兴致地探索下去,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小羊,他们会去主动地观察、主动地分辨,最终找出答案。

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认识事物的整个学习过程具有建构性。由于每个学习者存在不同的差异,他们对世界理解的程度和层次也存在差异。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无条件接受孩子们对客观世界的理解,体会他们在内心建构起来的个人意义。

这堂课的难点之一在于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英文诗歌的韵律。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逐渐感知到,但此时学生的理解也开始出现分层,有的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去找押韵的单词,有的学生可以敏感地捕捉到诗歌的哪几行是押韵的,有的学生则仍处于朦胧的状态。不管他们的理解是否正确,我都给予了认可和鼓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和归纳,使他们慢慢从无序的探索走向有规律的认识。

朗诵——

体现诗歌形式美和内涵美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朗诵。英国湖畔诗人华兹华斯把诗歌定义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外溢,它是沉静之时的沉思与回想。”朗诵时,朗读的语气、节奏的掌控、语境的转换,都会影响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前两次设计教学方案时,也有朗诵环节,但是给出的时间不是很多,这就导致整堂课有些沉闷,学生一直处在造句和找韵律的过程中。因此,在第三次设计时,我缩略了造句部分和对生词过多的解释上,而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诗歌的诵读上,这些诵读给诗歌注入了活力,学生们的热情一次次被点燃,开始几段老师需要引导和示范,后面慢慢放手,最后串联起来时,整篇诗歌抑扬顿挫,学生们的表现让我刮目相看。

创作——

学习迁移是一种情境下的学习体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帕金斯(D. N. Perkins)和萨洛蒙(Gavriel Salomon)为文学教学尝试学习迁移提供了思考,“人们可能把技巧的迁移等同于知识的迁移……但是如态度和认知方式等其他因素也会在迁移中达成。”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促成学生从阅读到创作的思维迁移。

在结束了整篇诗歌的教学后,我出示了“阿狸”这个卡通形象并给出了示范,然后再给出一些词汇以供学生挑选使用,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大胆发挥,而学习能力弱一些的学生也能找到扶手慢慢向前走。在篇幅上,我也没有作出限制,可以写两三句,也可以写一个段落,这样学生的压力就比较小。当学生站起来汇报交流的那一刻,听到那一段段编织起来的诗行,我真庆幸自己能同学生一起,感受到其中的美好。

综上所述,对教师自身来说,我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诗歌欣赏的教学理念,逐步完善教学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美并享受美;同时,自己也在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丰富诗歌的材料储备。对学生来说,通过诗歌的学习,既能感受到诗歌内容上的活泼有趣,也能感受诗歌其语言形式上的韵律美,慢慢培养了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从知识层面上来说,学生们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写作方式,大胆发挥想象,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诗歌。他们意识到:在众多的英语阅读材料中,英文诗歌是如此美丽有趣、让人着迷!

渐渐地,学生们爱上了这样的阅读,也有了那一次次美的“呢喃”!

(常熟市虞山园区小学)

猜你喜欢
韵律英文美的
书的国度
打破平衡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偶感
美的校 美的人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