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实践

2020-06-01 08:02周静忠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5期
关键词:科技节研学旅行

周静忠

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 5月 2日习近平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关于人的培养,其中涉及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学教育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应通过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并形成具有特色和价值的学校课程文化。

我校创办两年来,基于“所有学生都具有潜质,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的发展观,以实施学生“体验成功”教育为抓手,遵循“课程——价值——文化”的策略和路径,成功开发和实施了具有系列化、前瞻性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学校的课程文化,不断引领学生体验成功并迈向成功。

构建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综合学习课程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汲取中华优秀文化精髓,体验文化自信,自觉形成内部动力机制,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节日是文化的节点 ,是民众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 ,是人们沟通、调节天人关系、人际关系以及安抚、表达人们内在情感的时机。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的重要载体。展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与向往。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都是重要的“情感时机”。

这一重要的“情感的时机”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契机。我们注重利用这一契机,着力开发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学校建校两年来,我们开发了以“校园闹元宵,传承家国情”为主题元宵文化综合性学习、以“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清明节综合性学习、以“爱国、正义”为主题的端午节综合性学习、以“团圆 体验”为主题的中秋节综合学习实践等课程。每个课程项目都按照“文本学习、活动体验、撰写感悟”三个板块来组织学习实践活动。以元宵节文化课程为例,学校专门建立“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综合学习实践活动课程”项目开发小组,精心编印了《元宵节日文化综合学习与实践》读本,确定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文本学习,元宵诗词朗诵会,扎花灯比赛,制谜、猜谜比赛,观摩、体验舞龙表演、学校食堂品尝汤圆等等。活动结束后,还有校园小记者活动报道、学生撰写周记或作文、学校官网和公众号发表文章等课程拓展活动。通过这样的“组合拳”,使元宵综合学习与实践的课程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受到较为显著的课程教育效益。

构建研学旅行综合学习课程

引导学生“在游中学,在学中悟”,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社会发展,体验人类智慧,自觉形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机制,以研学旅行助力学生深度成长。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体验的校外教育活动。

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由于研学旅行作为学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任,我校创办以来,即着力开发研学旅行课程。由于准备充分,“备课”认真,组织严密,因而课程教育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凸显课程性。首先是认真“备课”,即精心编印《游学研修手册》,手册除了知识介绍外,还有思考探究题、活动体验题和活动以后的拓展练习题。这样就突出了“游中有学,以游导学”的课程重点。其次是重视自主“预习”,即组织学生学习手册,掌握相关游学景点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文化知识,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任务。还有是重视“课后”拓展,即活动结束以后必写“成长感悟”。

凸显体验性。研学旅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讓学生在亲力亲为的实践和体验中增长知识,实现人文素养的内化,因此要对研学旅行活动精心设计和安排,让学生有动脑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一起活动,共同体验,相互研讨,在过程参与和旅行体验中去拓展视野、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例如,在扬州游学我们学生体验操作刻板印刷;在日照游学我们让学生体验踏浪赶海和沙画制作;在曲阜游学我们让学生着儒服朝圣,等等。一堂好课,会让人经久不忘。一次优质的课程实践活动,会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产生深远影响。

凸显延展性。研学旅行的课程目标应该是游而有

“学”,学而有“悟”,才能对综合素养的养成产生影响。以 2018年高一年级游览南师大校园为例,有一个班的学生发现一块牌匾上名言的作者是“李瑞清”,便大笑起来,因为该班也有一个李瑞清。这个小小的插曲却生成了一个课程亮点,班主任因势利导,给全班同学出了一道思考题:未来的名人会不会有我?游学结束后,班主任精心策划了“未来名人有我”的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搞得很出彩,全班学生都从活动中体验了成功,体验了“未来名人有我”这种规划人生的自信,升华了人生的境界。这一教育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利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亮点问题,放大课程资源,延展教育宽度,丰富课程内涵,这对学生成功意识的养成有着深远意义。

构建校园科技节综合学习实践课程

学生浸润式参与科学实验活动,体验科技魅力,养育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具有科学精神,对于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极其重要。科学精神是未来社会人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集中体现。通过开发“校园科技节”综合学习课程,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养育科学精神。在校园科技节综合学习与实践的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注意坚持主体性与体验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开发科学实践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精神,因此坚持学生主体的原则。以我校 2019年第二届科技节为例,全员参与,主动参与,是这届科技节突出亮点。这次科技节设置的课程时间为两周,科技节竞赛项目达到 16项,加上南师大物科院“科学大篷车”带来了几个体验项目,南师大教授所作的科普讲座中还有几十个体验项目,这样,本届科技节综合学习课程的学习实践内容达到60项之多,如此丰富的课程内容,这在一般学校的校园科技节是罕见的。我们如此用心做课程,目的就是给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尽量满足各类兴趣不同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求。

体验性原则。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最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我校开发科技节综合学习与实践课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究科学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以我校 2019年第二届科技节为例,为期两周的校园科技节,本届科技节收到学生参赛作品 600多件,科技小论文或活动感悟 300多篇。校园科技节综合学习与实践课程最大的收获是:让许多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激发了科学探索的热情,为逐步养成科学精神奠定了基础。

我校的学生体验成功教育,通过各项活动的设计和实践,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综合学习课程并逐步形成课程文化。优秀的课程文化必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全面发展的人,为其人生出彩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是课程文化的价值之所在。

(南京师范大学盐城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科技节研学旅行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Festival tells the story校园科技节讲述历史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科技节,有意思
科技节,真好玩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