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红
【摘要】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处在以高质量为战略重点目标的快速转型阶段,因此,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优化实际教学质量是每位教师都不可推卸的使命.而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整体发展.本文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旨在探究优化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教学质量
数学在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数学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归纳概括能力、抽象的分析能力、严谨的逻辑思维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为了让数学教学紧跟教育发展的脚步,更好地培养学生,优化数学教学质量就成为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的话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笔者认为在优化教学质量的过程中,要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着手,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经历,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努力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下是笔者在探究如何优化教学质量的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希望能为其他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意见.
一、优化教学模式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引入,并生成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然后进行自主探究,主动、亲自去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接着教师再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内化吸收,最后总结回顾,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
例如,在“分数乘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进行简单的新课导入,比如,可以用问题“一个人吃了整个西瓜的15,三个人吃了西瓜的几分之几”来引出分数乘法的内容,让学生先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生成问题.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去自主阅读教材,通过教材的引导、例题等深入理解问题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在班内进行观察,发现学生存在疑惑的地方.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地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并在解释应用中让学生内化吸收知识.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以达到反思提升的效果.这样一来,就让数学课堂真正地“活”了起来,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对优化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优化教学方法
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数学的学科特征,学生很容易对大量的计算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喜好,优化教学方法,只有让学生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才能让他们获得学习数学的动力.以下是笔者对两种学生较为喜爱的教学方法的阐述.
(一)创设数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结合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或是蕴含数学问题的数学故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问题和知识的生成过程,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实用,还能培养学生的抽象建模能力.
例如,在“百分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家喻户晓的姚明来进行课堂引入:“姚明加盟美国职业篮球联赛的第一年,投篮命中率为49.8%,49.8%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对与姚明有关的数字会比较感兴趣,因此,能够快速地进入思考的状态.再如,教师可以改编数学故事,让学生在蕴含数学知识的益智故事中轻松地学习知识.
(二)倡导小组协作
在现代数学课堂中,小组协作的教学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喜爱.这是因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能够很好地改善数学课堂沉闷的气氛,同时,学生能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了解到更多优秀的想法,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解决问题“一块土地总共有125公顷,土地的14用来种大豆,剩下的部分种棉花,求棉花的种植面积”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学生讲答案,否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都有数学程度好和不好的学生,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与探讨.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能快速地反应过来棉花的种植面积占整个土地面积的34,只需要计算34和125的乘积即可,這样其他思维不太活跃的学生也能了解到这种快速的解题方法,在教师最后进行点评时也不会跟不上进度,一举多得.
总而言之,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的事情,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地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创新求发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数学成为学生乐意主动去学习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获得足够的探索和实践的机会,进而获得数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金英.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8):82.
[2]廖水清.农村小学优化数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之我见[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2):84.
[3]魏瑞贞,田梅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19(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