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中互联网的杠杆效应

2020-06-01 07:50陈小明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互联网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互联网 杠杆效应 省力杠杆

作者简介:陈小明,中共常德市委党校,硕士,高级律师,法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理论与诉讼技术。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064

疫情前,媒体报道一些政务APP、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工作群的形式主义,各类政务APP层层摊派,县里让乡镇下载运行,乡镇又给村里下命令,而且对关注数与点击量有要求。批评指出政务APP上面的点击率再高,也無法反映群众的满意率,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里上传的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的视频再多,也无法说明实际工作状况究竟是好还是坏。疫情期间,网上流传一个段子:说最近一个月的现实充分说明了百分之九十的会是可以不开,剩下的百分之十也可以在网络上开;许多工作是可以在家里干的;……最后说,微信群还是很有必要的。除开调侃的意思,强烈凸显了移动终端普遍化大众化的超强的连接作用,连接了社会,连接了民众与政府,连接了爱心,助力了社会对疫情的应对。

随着移动终端的大众化普及化,传播的底层架构已发生巨大改变。SoLoMo由“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动的),总起来说,说就是可移动的本地化社交。它代表着未来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互联网已经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社会治理从来都是需要广泛的合作。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让这些科技进步互联网成为工作和社会治理的省力杠杆,否则就会陷入“一正一反难取舍”的尴尬。

新冠疫情应对再一次昭示,风险社会的治理必须是政府和社会广泛的合作治理。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已经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发展对与社会变革的历史性杠杆效应已经并将继续体现。互联网的杠杆效应不时发生。看似不引人注意的细变,但结果往往能撬动一个局部巨变,甚至带动某个社会系统的突变;看似微小的社会个体居然撬动社会大势。

当今社会已经严重地网络化互联化,社会治理已经深陷网中。然而,也不乏身处网络时代,却总是对网络感到恐惧,将网线视作导火索,总怕惹火烧身;纵然上得网来,却习惯于静坐桌前,不能实时跟进,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不能让互联网变成省力杠杆。

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高度契合是治理完体系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治理理论与实践重要的命题。在互联网时代,良好的社会治理就必须通过发挥互联网杠杆效应而达成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网络社会是由通过互联网场景下发生社会交往的人耦合而成的社会系统,是人类社会最新的存在方式,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以互联网为纽带,通过信息交换而形成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的存在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其存在的技术基础是现实社会的软件和硬件,其存在的主体基础是现实社会中的人,网络社会中的内容都是现实社会存在内容的电子化形式。这种情形,一方面促使传统治理能量向基层社会延伸,并在区域化的微观治理发生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微观基层社会主动性自发性逐次得到加强,基层社会力量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逐步加强并规范。这一新的趋势表明,传统社会的治理权力和微观社会自发力量协同运行的态势正在走向我们,互联网成为省力杠杆的新的治理途径正在显现。

在社会治理方面,互联网具有可能的杠杆效应,但互联网并不必然成为当下治理的省力杠杆。一方面网络越来越成为民意表达和利益诉求的便捷工具,以其独特的便捷性已被深陷网络的组织或个体深刻认识和广泛运用。通过网络的社会治理是我们面临的革命性变化,它实时及时映射出社会现状,且为普遍的民众参与现代政治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一方面它具有发生蝴蝶效应和杠杆效应的双重可能性,已经并将继续对当今社会带来危机与挑战,避免蝴蝶效应和杠杆效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所有的网络技术与创新成为未来社会的省力杠杆有着无限的可能。阿基米德有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说的就是杠杆原理。《墨子·经说下》说“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权重相若也。相衡,则本短标长。两加焉重相若,则标必下,标得权也”。要让杠杆成为省力的工具,就应该用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杆。杠杆原理告诉我们,省功是不可能的。

互联网具有信息传递的杠杆效应。网络运行的杠杆效应。互联网弱化政府和组织的同时开拓了个人参与社会的方式方法。通过“熟人圈”“趣味圈”“行业圈”搭建纵横交织的社会联动机制,动员多元化力量有序又随机参加到整个的社会治理的行动体系。广泛渠道多参与的庞大的网民群体围绕社会上存在的现实危机和潜在危机,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发挥作用,释放巨大的社会能量,引发广大网民采取共同行动达成社会治理的目的效果。

互联网具有社会监督的杠杆效应。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发展时代。信息自由流通可以用来做好事,当然可以用来干坏事。我们要看到互联网融汇了大众传媒、社会媒体和网络社会,切实打破了传统监管信息横向不连接、纵向不贯通信息孤岛效应。公民的监督权在互联网时代得到巨大拓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都充分揭示了互联网打破旧社会监督机制,构建新社会监督机制方面的现实可能性。

互联网具有治理效能评估的杠杆效应。网络时代公共治理中的公民网络参与问题特别是促进提升参与效能的研究,对促进公民网络参与的规范化,提升网络参与的实效性,推进公共治理适应实时连接的网络化。建立网络民意表达机制,及时掌握民生需求;必须利用网络提高综合监管科技含量,强化预防性监督机制。

要想省力,力臂的长度就必须大于阻力臂的长度,这才是省力杠杆。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哪里有网络,哪里就有信息互联,信息传播和连接,这是人类信息传播发展历程一个革命性变化。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即时生产、即时上传、即时传播,形式也多种多样,灵活灵动,只要你创意足够,就有不尽表现,不意效果。随时随地多种形式的沟通,对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深度洞察社会心理的基础上,从心出发,以直抵人心的内容,走心精彩的策划,感化调动目标的情感与情绪。大数据、云计算新技术让个人信息标签化,通过主动随机汇集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分类甄别,精准勾画出社会生活的动态场景,是未来技术运用主要场域。当互联网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我们必须学会让互联网成为省力杠杆。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领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的重要意义,“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用扁平化思维连接群众,让工作方式适应网络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变则通,通则久,网络就会成为社会治理的省力杠杆。

适应网络社会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社会治理必面临新的变革。社会治理的技术手段必然面临又一轮更新,在微观治理方面,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多种信息手段和工具,特别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社会大联通。以社会信息系统为综合治理平台,引入人脸识别和AI技术,实现系统自动抓拍、自动预警、自动派单处理,为城市管理执法以及服务独居老人、社区矫正等特殊群体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式,让居民们迅速便捷地参与社会治理。尤其建立渗透性弥漫性的微观信息反馈系统,随时实时汇集民意,及时回应社会需求。

宏观治理方面,利用大数据克服政府纵向分工的治理局限,提高横向的通约性,使社会治理更具有常态性和系统性;大数据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社会公众的普遍需求,使社会治理具有公众性;大数据能够为政策制定的提供精准信息,能够使社会治理更具科学性;利用大数据能够预测人们的行为趋势,甄别社会发展的风险,使社会治理具有预见性。

让信息传递的力臂、社会治理的力臂,效能评估的力臂得以延长,互联网就有可能成为社会治理的省力杠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治理上的杠杆效应就是要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为支撑,以社会治理與服务平台为基础,统筹各类服务资源作为切入点,立足于满足社工、居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需求,构建涵盖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综治、社会组织、便民服务等于一体的智慧化综合管理、服务和提供决策依据的平台。

总之,让互联网成为社会治理的省力杠杆,就会把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变成精准随时及时的合作伙伴关系,让通过互联网的社会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着力点,成为国家治理能力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李皓明.互联网时代意见领袖影响下的大众媒体传播转型[J].新媒体研究,2019(6).

[2]林嘉澍.互联网:大众力量的杠杆效应[J].中国电子商务,2007(3).

[3]岳少华.社会治理精准化?需要大数据思维[N].经济日报,2016年12月15日.

[4]李树仁,等.可持续发展系列:网络与风险[M].气象出版社,2011.

[5]习近平.加强对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的研究激励广大青年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N].中国青年报,2019年4月22日.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互联网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